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古人到底為什麽要喝熱水?

古人到底為什麽要喝熱水?

明朝第四年(公元1624年),大臣楊煉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而遭到迫害。經過反復折磨,楊煉“知道自己回不去了,為了快點死,每天早上多喝涼水。”這裏說明喝涼水對身體有害。

到清代詩人袁枚的孫子袁祖之在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去西歐各國10多個月的時候,他已經註意到東方人喜歡喝熱水和西方人喜歡喝冷水的區別。回去後,袁祖之專門寫了壹篇文章:“中土戒飲涼水,防壞胃,太溪飲涼水,祛暑;中土美酒必須溫著喝,泰西則是涼著喝。"從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喝涼水對胃不好"應該是壹個普遍的觀念。

而且現在我們會經常看到,很多人也有在外面拎熱水的習慣。

至於古代,喝熱水普遍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的農民階層壹直在喝涼水,主要是經濟原因。古代的農民缺乏資源和燃料,他們沒有熱蔬菜和米飯吃,更不用說人喝熱水。據唐武宗時期的日本僧人任原說,他來華後,寫下了《唐代求法之旅筆記》,描述山東普通百姓“從不煲湯,壹年四季只吃涼菜”,“空餅”“涼菜”已經是待客的美味佳肴。

宋元時期,茶店、茶館、茶坊出現,飲茶風氣深入社會,但普通百姓仍然負擔不起燒茶的燃料費用。於是,茶販用開水泡茶,成了收入可觀的行當。到了清代,“戒喝涼水防壞胃”其實只存在於上層社會,下層社會大部分人還在繼續喝涼水。因為在古代很長壹段時間飲用水的衛生程度極低,所以古人體內有寄生蟲是相當普遍的,驅蟲的方法也可以在不同的文獻中看到。

古人沒有完善的飲用水過濾系統,在水源不幹凈的情況下,也會進行有限的處理。根據清朝乾隆年間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的記載,他們註意到天津白河兩岸的人們不會直接飲用渾濁的河水,而是取河水,在有孔的竹筒中放入壹些明礬,然後將竹筒在水中攪拌,凈化河水飲用。清朝同治年間,日本學者馮元淑介訪問上海,也看到上海人用同樣的方式喝河水。

明礬是民用凈水劑,但不能殺滅水中的病菌。所以到了民國時期,引進了西方的細菌理論,“喝熱水”得到了科學的支持。政府也開始提倡“冷水要先燒開再喝”,人們逐漸養成了喝熱水的習慣。在1930年代,國家衛生建設委員會撰寫了《衣食住行衛生原則》,呼籲人們盡量不要飲用生水:“飲用生水是導致疾病和流行病的重要原因,因為水中含有細菌.....”當時政府還特別要求士兵盡量不要喝生水:“萬不得已時喝生水,要得到軍醫或上官的許可,選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