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觀點: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五點建議

觀點: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五點建議

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中醫藥“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構建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近年來,該局出臺了壹系列文件,規範和指導中醫藥“治未病”工作,先後確定了多個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制定了常見病高危人群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技術指南和中醫保健技術操作規範,擴大了中醫預防保健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領域。中醫“治未病”理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應用和發展。作為壹名在社區衛生管理崗位工作多年的中醫專業人士,我想談談筆者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看法。

第壹,在推進中醫“治未病”工作中,要慎用預防保健的理念,突出健康管理。預防保健不能從字面上理解為預防和保健。綜合醫院和社區醫院均設有預防保健科,執業醫師類別包括預防保健醫師,主要職責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監測、計劃生育、免疫接種、傳染病防控等。中醫的預防保健,很容易被業內理解為以中醫的方式開展上述工作,這與中醫的“治未病”顯然不是壹個內涵。健康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健康監測、健康評估和健康幹預,這與中醫“治未病”工作中的中醫體質辨識、健康調養和傳統療法的內容是壹致的。同時,中醫健康管理的理念比中醫“治未病”更容易讓普通人理解,也更有利於國際交流和傳播。

第二,中醫“治未病”工作多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地方氣”對接,應構建二、三級中醫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聯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的雙重網絡,開展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老年保健、殘疾人康復等日常工作,可與中醫“治未病”直接對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中醫藥項目全部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成,北京、上海等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廣的居民自測小屋配備了中醫體質鑒定設備,為“治未病”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中醫“治未病”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與現有信息系統對接。無論是醫院的HIS系統,還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檔案系統都在逐步完善,作為醫院的壹個科室“治未病”的工作,或者對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管理業務,都需要信息系統的支持。尤其是近年來,社區衛生機構正在建立的信息系統和平臺,涉及健康檔案、慢性病管理、健康評估等系統的開發,與中醫“治未病”的內容相吻合。如何搭車停靠也是壹個值得關註的問題。

第四,充分利用全科醫學和健康管理的理論和理念,豐富和發展中醫“治未病”理論,進而拓展到中醫“治未病”人才的培養。全科醫學和健康管理等理論於20世紀80年代末傳入中國。隨著居民疾病譜的快速發展,首都醫科大學等高校紛紛開設公立和家庭醫學院或全科醫學系,健康管理的產業化發展如火如荼。近年來,中醫“治未病”理論也受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視。然而,在中醫院校的中醫人才培養中,“治未病”仍然只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壹個“細節”,並沒有得到發展和深化。如何結合現代居民疾病譜的變化,對慢性病患者、婦女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治未病”,老年人未涉及。

第五,“防病”工作要與健康管理行業協調發展。中國健康管理行業發展極其迅速。目前,中國有3000多家專業健康管理公司,其中幾家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巨額投資,預計將有超過6543.8+0億美元的國內外資金投入國內健康管理行業。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成立了六個全國性的健康管理協會或學會。“健康管理師”作為壹個新興職業,也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健康管理作為壹種動態的健康服務模式,越來越受到* * *的重視和市場的認可和接受,越來越受到體檢中心、保險公司、保健品廠商等上下遊的重視,並逐漸融入到壹個完整的產業鏈和運營體系中。面對這種情況,中醫“治未病”理論和技術應積極與健康管理行業的公司、企業對接,利用市場發展壯大“治未病”隊伍和規模,進而推動中醫“治未病”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和完善。

中醫藥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如何利用好形勢推動相關工作的發展,是壹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中國中醫藥國際合作中心趙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