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龔琳娜演唱的壹首《妳不懂愛情的法海》風靡娛樂圈,引起宗教界的高度關註。明賢法師在個人博客中發表了題為《壹個和尚眼中的法海妳不懂愛情》的署名文章,表達了對娛樂圈直接調侃宗教領袖的看法。北大禪社、人大禪社、天大禪社、北大中華社等學生組織對大師的觀點深表贊同,並推薦給讀者,以期期待壹個更加和諧進步的社會!全文如下:
韓國的歌曲《江南Style》很有名,讓人放下心理障礙,從復雜到簡單去尋找快樂。龔琳娜的《妳不懂愛情的法海》似乎也很有名,但她卻以此為噱頭,調侃漢代禪宗的宗教領袖法海禪師。宗教領袖經常被調侃取悅大眾,這恐怕只能發生在中國。
有的人在默默忍受屈辱,有的人卻有話要說。
眾所周知,歌曲中的法海和尚是佛教的壹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居士時是唐朝著名宰相、大文豪裴秀的獨子。因為夙家世好,在取得翰林學士學位後,他懇求父母出家,父母好心允許他出家。他拜當時湖南惠陽宗的創始人——巍山靈壽法師為剃度大師,成為壹名純粹執著的禪僧。他努力練習,沒有辜負老師父母的期望。他很快就證明了禪宗的本質,被他的老師命令到江蘇傳教,然後到了鎮江金山。因為當地信眾的大力維護,他在金山修建了江天禪寺,很快完成了功德。法海禪師實際上是今天江蘇鎮江金山江天寺的創始人。從他開始,江南禪風壹度在朝野赫赫有名,不僅影響了當代,而且壹直延續到民國。
古禪有“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的諺語。也就是說,在禪宗這個最能創造善知識的大宗庭裏,有文殊書院,有長江上遊的寶光寺,都在四川;長江下遊有金山寺和高民寺,都在江蘇。還有壹句諺語叫“金山腿香”,意思是在長江下遊的兩大叢林中,金山江天寺的道教風格以“腿”著稱。沒有長期盤腿而坐的基本功,是進不了廟門的;高民寺的道教風格,以長期坐香著稱。壹根普通的熏香可以持續幾個小時。雖然不講究坐在兩個盤子上,但是沒有久坐的時間是進不了禪堂的。金山寺在禪宗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明末清初,由於歷史文化形態的影響,代表佛教特色的禪宗走到了生死邊緣。長江下遊的金山寺、高民寺強化了頹廢風格,湧現出壹大批禪宗大師。從禪定制度的體系和方法上,在金山規約和高敏規約中進行了根本性的整理和記載,使禪宗法脈承傳於唐。幾乎可以說,從明末到今天,使漢代禪宗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之壹,來自江蘇金山的江天寺,來自被嘲諷為“不懂愛”的法海禪師。
有人可能會說,壹首流行歌曲引來這麽多非議。是不是誇張了?但是,我們想問的是:壹個社會的娛樂精神可以沒有底線嗎?!
雖然我們處在壹個娛樂至上的時代,但是壹些必須被尊重的道德和宗教倫理是不能被打破的。即使是比我們更早進入娛樂時代的歐美國家,在這方面也是極其謹慎的。曾國藩有壹句話:“我極其快樂,以禮相待,控制我的天性,防止我通奸。”克己奉公是中華民族壹貫的美德。
中國社會熱烈歡迎傳統文化和宗教倫理的回歸。據不完全統計,正式皈依佛教的信眾有上億人,而內心與佛教非常親近的人,雖然沒有正式皈依,卻更多。在這些人中,也不乏文化精英。而這樣壹首無視宗教底線的歌,會嚴重傷害佛教信徒的宗教感情。
長久以來,有損法師尊嚴的《白蛇傳》風波壹直沒有停止,而龔琳娜的《妳不懂愛》這首歌又席卷而來,直接將矛頭對準了佛教界最受尊敬的始祖級教主。佛教是慈悲寬容的,佛教弟子在受到強烈羞辱時,總能把眼前的事件當成羞辱的修行。但佛教中也有法神,會承擔起護善懲惡的使命。2065 438+02 70後作家馮唐在香港出版淫穢書籍侮辱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佛教的弟子們忍無可忍,開始反擊。
回顧中國歷史,裴秀、王梵誌、蘇東坡等名人,既是從古到今博學的文化大師,也是著名的佛教保護者。蘇東坡回應佛印禪師的故事是壹個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故事。可見中國文化並不缺乏靈動活潑,但也絕不是把莽撞誤讀為幽默。對歷史人物,尤其是佛教歷史上祖先層面的宗教領袖,要有壹些敬畏之心。
自古以來,聖賢都是以“讓俗人向君子學習”的原則來教育人們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樣社會良性發展的規則才不會被破壞,“讓君子向俗人學習”是最忌諱的。所以,低俗的、不道德的、誹謗性的文字和思想是不可能流行的。我想,進入現代社會,我們今天壹定要比過去更先進,更開明,更有希望,不能讓過度的庸俗和愚昧長期持續下去。經過時間的沈澱,和諧與優雅必然會被置於社會道德金字塔的頂端,成為影響和幫助大眾的主流力量。
我想這不僅是壹個人的願望,也是很多人的願望,他們也很期待!
明賢法師:清除法海不是小題大做。
我的書《法海妳不知道和尚眼中的愛》在鳳凰網上發布後,引起了鳳凰網友的關註和熱議。對於持相同觀點的網友的支持,我深表感謝。至於有網友提到的不同意見,我不妨在這裏說壹下。
總結起來有三點反對意見:第壹,這個法律不是另壹個法律;第二,歌曲取材於民間傳說,責任人應該不是當代人;第三,這只是壹首自娛自樂的小曲,何必小題大做。
關於第壹點:這個法律海不是另壹個法律海。
是否可以說《妳不知道的愛》中的《藝術的法海》與同名影響下的佛教原型和法海禪師的和尚身份無關?
“同名認知”成了這裏的主要話題。
正如網友“蘇舒唐竹”所說: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歌者利用大眾對禪師法海的歷史“同音異義認知”,以“不改名”、“用真名”等方式釋放“和尚與愛情”等曖昧信號,在古今對比中推動群眾的“身份刺激”效應,獲得群眾的響應。有真名,但真名的演變並非來自其他來源——宋的是以白蛇傳為原型,《白蛇傳》的是以金山寺的為原型,那是壹個佛教高僧作為唐朝宰相裴秀的兒子出家的。這段歷史並沒有被佛教遺忘。不能以“愛”的名義(以影射的方式)開沒有底線的玩笑。妳不能說妳昨天借了錢,睡了壹夜以為人家忘了,今天卻說妳沒借錢。這是不負責任的。佛教從來不需要通過白蛇傳來了解法海禪師的歷史,所以從馮夢龍的《白娘子永貞雷峰塔》到今天的《妳不懂愛》裏,佛教弟子們從來不認同“互不相幹”的說法。如果這段歷史真的刻骨銘心,那就沒什麽好談的了。而這段記憶,佛教壹直沒有忘記。
可見大家還是認同宋中的和尚和歷史上的和尚是分不開的,同名同姓的連帶效應直接影響了和尚的根本形象。作為壹個佛教弟子,壹個人的祖先被嘲笑,他不會袖手旁觀和手表。此事關系到佛教作為重要宗教在當前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佛教弟子無意也無力幹涉社會人的娛樂嬉鬧,但當壹個對未來有巨大貢獻的禪師也被“娛樂”時,肯定會有聲音說“不”。
關於第二點:歌曲的素材來自民間傳說,負責的人應該不是當代人。
下面我們壹起來梳理壹下《白蛇傳》的由來。
歷史上,法海禪師是金山的創始人,他是壹位苦行僧,深受當地人的敬仰。他有很多案子,但是他從來沒有拆散過別人的家庭。史書上只有壹條記載,把壹條咬人和動物的白蟒趕進長江。想必馮夢龍的《警示世人: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就是由此得來的靈感。
明末文學家馮夢龍,在《警世: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中,是壹個真正的道僧。然而,在後人演繹的地方戲《白蛇傳》版本中,法海和尚逐漸被塑造成壹個“毀了美好愛情的糊塗和尚”。
這種篡改官書的行為,與明清封建禮教禁錮人心所激起的反抗不無關系。隨著人們價值觀的演變,“藝術法海”所承載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大多數藝術作品剝奪了公眾對“法海禪師的佛教含義”的知情權,並通過唱戲等方式廣泛傳播。法海禪師本色的精神內涵被逐漸消解,被冠上了不同時代的大眾意願,依然使用法海禪師的真名,卻排斥了禪師真正的佛教含義。
在後來的版本中,為了對比愛情故事的沖擊效果,法海禪師最終成為了所有“封建虛偽”的代言人,這不僅是出於“對比真善美”的單純目的,也是為了傳統文化認知中世俗情懷與“佛教”的人為對立。
但它們是對立的嗎?佛教兩真(神聖與世俗)的和諧精神,在深刻認識到世界的不完美時,鋪開了對人生真諦的全方位追求,“如來永不會成佛於天”,佛教沒有拋棄塵世,“紅塵是佛的落腳點,也是轉捩點”,六祖說“死後求菩提,猶如求兔角”,佛教就離開了。我們不僅不幹涉,而且始終關心公眾的福祉。
離心是在獨立狀態下“對存在的偉大反思”後誕生的生命關懷。這種負責任的關心也是每個人都面臨的。如此重要的人生責任和反思,彌足珍貴,不容嘲諷!而很多文藝作品中對法海的描寫,直接將其拉到佛教精神的對立面,是不符合佛教精神的典範。這是壹件不可能發生在法海禪師身上的事情,但卻被附加在了法海禪師的名字上。這種扭曲不應該繼續下去。法海禪師不可能強力幹預世界的情緒。他為什麽要用佛教的形象來對比情感的真善美?為什麽非要假設佛教僧侶是情感矛盾的制造者?
我們真誠地希望能還原法海禪師真正的佛教面貌。雖然含沙射影和嘲諷並不是從法海《妳不懂愛情》開始的,但我希望它能在這裏結束,這是時代進步的需要。我們不回避當代佛教仍然存在的缺點,但壹定有改進的空間,還原歷史是大眾需要的重要改進空間。否則佛教進步之路就被人為堵死了!
逝去的人所犯下的錯誤,已經存在壹段時間的錯誤,都不能成為今天的人繼續犯下這些錯誤的理由。雖然錯誤不是從這裏開始,但是我們討論的是:到此結束!
我們沒有能力去塗抹壹個民間故事幾百年來留下的印記,但我們可以選擇尊重歷史和事實,書寫更好的未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在宗教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我們應該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還法海禪師壹個清白。
明賢法師:蛇年註定是我們知道真相的壹年。
今年是金蛇年。
蛇年必將是充滿希望、榮耀和夢想的壹年!在佛教的傳統教義中,蛇壹直被認為是成熟、表現力和微妙智慧的代言人。蛇既有“憂”,也有“智”。當人們還沒有明白“貪、怒、癡”的危害時,白天大眾的平常心必然會被“惹禍的蛇”占據;但是,如果我們明白了“貪、怒、癡”的負面作用,煩惱這條毒蛇就會立刻變成壹顆微妙智慧的“摩尼寶珠”,妳想怎麽裝就怎麽裝。
印度那爛陀寺住持月稱菩薩在《論入華》中說:“若惑染青天,若明如秋星,或如蛇頭,諸摩尼祖,願普愛與證速成佛。”雖然我們的心不可避免地受到貪婪和無知的影響,但對真理的追求就像秋天藍色虛空下毒蛇頂上的摩尼寶珠。它就像明亮夜空中壹顆閃亮的星星,滿足了大家對真理的追求。雖然大眾的智慧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但它可以使普遍大眾實現他們追求真理的願望。這就是蛇的過人之處!在佛教第二位仁者龍樹菩薩的光芒下,有七條代表般若智慧的靈蛇,是無上智慧的代表。
也許正是因為蛇的這種特性,預示著佛門弟子遇到的與“蛇”有關的煩惱,會隨著對真相的辨析和追尋而圓滿解決。
就在蛇年即將到來之際,許多佛教弟子通過電視晚會看到了取笑禪宗創始人的歌曲“法海,妳不懂愛”。就在數以萬計的網友紛紛指責作者和歌手無視佛教神聖不可侵犯的時候,他們再次打破了娛樂的底線。在隨後的《金箍棒》中,佛教弟子聽到了毫無意義的嘲諷佛祖的聲音。
如果說第壹首歌是因為無知而被取笑,那麽第二首恐怕就是有意識的褻瀆了。準確地說,這是壹種抓住歷史誤讀的“空”,服務於今天戲謔的“實”的現象!在其不斷運作的過程中,從法海禪師到觀音菩薩,從“法海妳不懂愛”到“法海懂愛”,我們看到了壹種對佛教壹步步的戲謔和逼迫。以娛樂的名義,將人們心中所珍視的美善的佛教文化符號壹壹摧毀。
我們很遺憾地看到,龔琳娜女士在回應所有關於這兩首歌的問題時,竟然高舉“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旗。如果龔女士和她的團隊硬要把這種深不見底的娛樂活動打上“傳播文化”的烙印,我們就有必要認真解讀壹下這位禪師,以及禪宗在中國傳統文化建設中所做出的貢獻。
禪宗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真的是無處不在。雖然禪常常不為我們所知,但它從未離開過我們!
錢穆先生在《六祖壇經大義》壹文中說:“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兩位偉人,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壹個是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壹個是南宋理學家朱。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400多年了,在這400年的時間裏也出現了不同的派別。積累太多,就必須像智者壹樣走出來,完成壹次偉大的消化。他主張不動筆,由心發起,直指當下。這種召喚使人成為佛教徒,放下了過去佛教學者對文字書籍的壹切沈重負擔。這麽簡單的方法,幾乎所有的佛教徒都皈依了禪宗,整個社會幾乎都接受了禪宗的思維和學習方式,通過吃得太多太累來消化過去。也可以說,從慧能開始,外來的佛教才能融入中國文化,正式成為中國的佛教。“縱觀中國文化的發展,禪宗創始人的地位不應該被輕易忽視和誤解!更加重視六祖、法海禪師和禪宗的文化內涵,無疑是文化自覺和中華文明復興的重要標誌!
李靖大師說:“Hokkekyo《福義經》卷1說:‘菩薩若行世俗隱忍,不醫惡人,使其生惡,敗壞佛法,此菩薩是妖非菩薩,從此不為人知!為什麽?求世俗隱忍,法律保護不了。雖然在外面看起來是隱忍,但這純粹是個魔術行業。菩薩若修大慈大悲,有足夠的忍辱建立大乘,護持眾生,是不允許固守世俗隱忍的。為什麽?如果有菩薩會護惡人,卻不能懲罰惡人,使惡人生惡,惹怒善人,破壞佛法,這個人就真不是菩薩,就顯得是“欺騙”。經常有人說我會忍辱負重——他的生命會終結,他會和所有的惡人壹起墜入地獄。所以,壹定不能叫屈辱!"
崇慈法師說:“當年,太虛法師痛苦地教導我們所有的佛教弟子:千萬不要做‘啞羊和尚’,要做‘潮聲’和‘獅吼’!古聖先賢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如果對詆毀佛法的現象無動於衷,還能安心念佛嗎?”
連馨大師說:“當前佛教界迫切需要壹種強烈的護法意識!”
網友“佛學觀察”談及上世紀80年代《“思凡事件”的來龍去脈》壹文:“思凡事件發生在臺灣省解嚴後1988至1989期間,不僅使佛教處於由弱變強的階段,而且有賴於趙輝大師等人的幫助。這篇講述20多年前臺灣佛教保護團體的文章,對於當前大陸佛教走出圍墻的困境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我們迎來了壹個新的保護時代。
長期的隱忍和遷就終於開始表達了。從我的《和尚眼裏的妳不懂愛情》《不是小題大做》壹書的完成,到金教授的《對無底線的娛樂說不》、《戲說佛學跌破娛樂底線》,以及中國佛教對的獨家評論《戲說佛學再毀三觀》,媒體都逃不過。百萬網友參與討論,“道德”的聲音得到大眾的呼應。“文學創作和媒體要有道德考量,守住良心底線”成為很多網友的知識。
衷心希望有壹天,龔女士和她的團隊以及相關媒體能夠善用自己的藝術素養,善待傳統文化,珍惜民族精英千百年來傳承給我們的生命滋養,重新回到積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來。
我們度過了失望的冬天,迎來了希望的春天;送走壹個懷疑的季節,迎來壹個信仰的季節;跨越壹個無底的時期,迎來壹個道德的時代!
世間的壹切煩惱,終將化為菩提的清涼!
蛇年註定是我們認識真理,獲得全面智慧的壹年!
明賢法師:誓要“護法”,還拿護法開玩笑。
關於禪宗創始人的笑話從“妳不懂愛的法海”開始已經壹個多月了。盡管包括佛教界在內的各界抗議不斷,但有關方面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公眾的質疑。並且在湖南衛視和江蘇衛視的推動下,戲謔之聲愈演愈烈。
《法海妳不懂愛》播下了壹顆壞種子,正如覺真大師所說:“歌唱是愛,展示是刺,吐槽是怨。在消費主義的商品社會,愛情成了興奮、沖動、私欲、排泄煩惱的代名詞。”因為順應了壹部分人的壞習慣,連歌手自己都控制不了這壹系列習慣的蔓延。有網友說:“70後的法海為了收妖被白蛇為難。80後的法海被白蛇弄得很尷尬。90後的法海被徐賢搞得很尷尬。”如果任由這樣的壹系列做法肆意發展,結果將令人不安。
《楞伽經》雲:“阿通那知甚,諸種如瀑。”人類不能忽視seed交叉學習的力量,因為善的交叉學習會影響壹個人對善的方向的調整,惡的交叉學習會影響壹個人對惡的方向的傾向。惡行的預防措施往往滯後於惡行的發生,付出沈重代價後的反思總是尷尬而沈重的!所以“防患於未然”的智慧很早就誕生在中國文化中,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明明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但這種精髓卻被大多數人遺忘甚至拋棄了!
這種情況促使我們積極思考,尋找更有效的法律保護方式,從而改變與聖賢開玩笑的現實!
看來,掌握因材施教的護法方法,才是新時代護法的關鍵。
這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護法”這句古老的格言
唐代道宣律師執業的葉靜寺天王廟裏,掛著壹塊非常古老的牌匾,上面寫著“護法”四個字。這裏的“護法”指的是適時的正確方法,以此來強調選擇符合季節的適當護法的重要性。
從中國佛教的歷史來看,壹直是以“顯義”、“驅邪”來方便護法。“顯義”是正面顯義,“驅邪”是負面破非。它們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遇到不同的事情,根據病情用藥。急是暫時的,慢是永久的。隨機應變,正確選擇,是佛教大智慧的運用。
大德以他們不同的護法實踐,對“以法護法”作出了不朽的評價。
古印度兩大偉人龍樹和提波,不立“自立”,斷而不立,以為道德有理。
盛唐時期,佛教的教法體系初步完備,大部分障礙是對佛教的不了解。所以除掉邪見之後,我們會說明真相,提出問題的另壹方也會接受。所以此時“護法”重在積極“驅邪”,也是符合歷史因緣的。
唐朝以後的情況就不壹樣了。
北宋時期,世風日下,嚴重影響了佛教的正面形象。此時,護法的重點進壹步落實到“辟邪”上。宋濂在北宋張商英居士所著《論護法》壹書的序言中說:“《論護法》壹書,不可收!蓋的風氣已經亂世了,我們怎麽去抵制它或者聲討它呢?世人看此論,可駭可思,卻有救了!”
明末,社會風氣每況愈下。中國的傳統文化正面臨著根本性的考驗。以蓮池大師、寒山大師、白子大師、胡藝大師為代表的佛教勢力,奮力將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從大潮中拯救出來,保護的重點更多在“驅邪”上。胡藝大師說:“先顯而化之,縱奪以破外邪,而後立正義!”
民國時期,西學東漸、五四運動、寺廟學的發展、世界大戰等諸多社會事件,使得本已衰弱的佛教更加岌岌可危,法師們尋求振興佛教的有效途徑,尤其是“驅邪”的保護行動。最有代表性的是太虛大師和裴大師。
太虛大師說:“做獅子吼,發出潮聲!不要做啞羊和尚!”壽佩大師說:“人生最好是辯是非,我最討厭是非。”像佛壹樣明白是非,不要手足無措。是非混淆混淆了真相,顛倒是非才是明智的;沒事沒事,我不會捐是非!“佛門弟子不處理是非,但也不怕是非。
目前,社會已經進入了壹個信息極其發達的時代。足不出戶就能飽覽世界全景。信息傳播的便利性使得“堅守道德底線”成為利益權衡時的壹大難題。在這個特殊的,可以說是極不公平,極不公正的工業環境中,佛教在世間的存在早已不同於古人能夠閉門靜求道的狀態。正如太虛大師所說:“利益的得失,既不能獨享,也不能免除”。
這也許是當今社會佛教面臨挑戰和機遇的現實寫照。
社會風氣難以避免,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去面對!
這時,“驅魔”的方法所產生的積極保護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老盛宴說:“另壹邊已經不走運了。不要讓他制造更多的不幸!”“看著世界上巨大的名利環境,這樣的‘保護者’總讓人覺得涼涼的,暖暖的。慈悲當然是佛教不變的心意,惡靈的保護者本身就是無盡的慈悲。在當代社會,面對惡性競爭對佛教聲譽和形象的貶損影響,不僅要讓佛教不受損害,更要制止惡行。需要怎樣的悲願和睿智的雙手?
星雲大師說:“壹個修行者可以失去壹切,但唯有慈悲與愛不能舍棄;學佛什麽都可以容忍,只毀佛褻瀆,不容忍!”大師在對“範之思”事件的總結中提出:“除了‘顯義’,更需要‘破邪’的熱情,我們的權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如果我們不爭取,對方能有什麽改變嗎?”。
杜坎大師說:“壞作風者止社會,那是我的慈悲觀!”
法藏大師說:“去相關電視臺‘鄭重表示關切’!”
空聞大師說:“維護先人的尊嚴,對這種沒有底線的娛樂行為堅決說‘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顯然,面對宗教信仰自由和公共領域言論自由的分裂,甚至需要積極爭取,才能獲得信教和不信教公民相應的尊重,真正實現和諧相處。
當戲謔性的佛教事件“法海妳不懂愛”發生後,佛教界再次面臨新時代保護法律的選擇。有人提出以“顯義”為重點:做好自己就好,拿佛教開玩笑自然會減少。另壹方面,有更多的人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驅邪”上:弄臣對佛教和他們的祖先毫無敬意,佛教弟子有責任喚醒他們,遏制他們的影響蔓延。情況迫在眉睫,撞下無卵,難救,應重點破煞以應對突發事件。
如果我們把“驅魔”的勇氣和魄力誤讀為訴訟和堅持,必然會縱容小醜的僥幸心理,讓他更加肆無忌憚,死不悔改。
白說:“我們現在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道德期望,但我們有壹個不斷被突破的道德底線。中國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變,所有的決定都應該基於人性。人性是什麽?人性就是我們都壹樣,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關鍵是看周圍的事物抑制我們的惡還是抑制我們的善,而不是看妳是壞人還是我是好人!”
在“保護法律”原則的指引下,我們知道,對於這種抓住歷史誤解的“空虛”而拿當下的“現實”開玩笑的行為,選擇“壹笑置之”和“隨它去”是不負責任的,使當事人不知收斂和反思,混淆公眾是非,耽誤學業。這樣的事件還會壹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不可能“就此結束”!
沒有反思,就沒有人性的恢復;沒有奮鬥,就沒有道德的落實;
沒有警惕,就不會有人性的回歸;沒有倡導,就沒有人文關懷!
任何壹個民族都要有幾座神聖的紀念碑,不能被戲弄。周先生說:“總有壹些人的欲望是不可褻瀆的。我稱這種被褻瀆的價值是神聖的。”
為了這種神聖,有識之士反對戲謔。其實佛弟子對自己沒什麽要求,今天爭取的只是路。為道德而戰反對踐踏,為禮儀而戰反對尷尬,為底線而戰反對戲謔,為善意而戰反對嘲笑!面對刻意安排的調侃和戲謔,反對高調惡行,天理、國法、人情都無可厚非。不僅合理,而且表達了公眾的共同願望。就佛弟子而言,此時的滅惡是大愛——愛國愛教。保護國粹就是愛國,保護敬畏就是愛教!
護法與因勢利導,不是“非善即惡,非妳即我,非死即活”的僵化選擇,而是回歸人性、恢復聖潔的重要關懷。
“護法”這句古老的格言,被壹代又壹代的佛門弟子在各自的時代演繹,形成了從古到今的護法長城。2000年中華民族的佛教精髓代代相傳。“我在哪裏,就有佛教”的大無畏精神,壹直震撼著古往今來四大弟子的心靈,形成了壹股彌漫於心的信仰暖流——讓靈魂有寄托,讓生死有希望,讓信仰有空間,讓生命有尊嚴!
我們迎來了壹個“護法”的時代,壹個對壹切戲謔佛教行為說“不”的新時代!
開玩笑,保護法律!
沒事之前我是不會捐是非的!
願各行各業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