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出現了壹批野宋粉,致力於為宋朝樹立壹個全新的正面形象。
我們壹直有這樣的印象,宋朝積貧積弱,被鄰族打得體無完膚。
有的宋粉吹,說宋朝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弱!宋代商品經濟繁榮,GDP占當時世界的80%!
看清明上河圖。當時的汴梁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甚至,在他們眼裏,宋朝給遼國送歲幣的辱國之舉,意義重大:是為了國內和平發展的小錢,也是把遼國拉入宋朝控制的貨幣圈,發動金融戰爭!
所謂低級戰爭奪取土地,中級戰爭奪取資源,高級戰爭控制經濟金融命脈。這可是宋朝的高級戰略玩家啊!
總之在宋粉眼裏,那就是大宋的壹句話:好。
那麽,宋朝的經濟狀況如何呢?普通人是怎麽生活的?我們不看來源不明的數據,也不僅僅看壹線城市的生活圖景,也不真正看稅收。
1.宋朝財政收入入不敷出,政治改革壹波三折。
要說宋朝的賦稅,就不能繞過那些政治大臣。
首先出場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
趙匡胤,宋太祖,成為兵變和黃袍作為軍事指揮官的未來。他上位後,就想堵住篡位之路。
他在文官武將的設置上采取分權原則,能給三個人做什麽就給三個人做什麽,堅決不讓壹個人努力。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蠢蠢欲動,國內農民偶有暴動,北宋政府於是大量招兵買馬。結果北宋官軍眾多,財政負擔不堪重負。
範仲淹建議,要改革兵役制度,改革選拔機制,提高行政效率,壹句話:減少財政支出!
然而,減少財政支出是誰的命?這是官僚們的生活。改革選拔機制,提高行政效率,放漂亮點,讓官員自己拿命,自己砸金飯碗。他們能同意嗎?
果然朝中有反對之聲,大老板宋仁宗沒能頂住壓力,果斷出賣隊友,將範仲淹等維新派貶得遠遠的。
範仲淹還沒開始事業就“死”了,長江後浪推前浪。宋神宗時期,另壹位強有力的改革派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就是王安石。
借鑒範仲淹的失敗經驗,王安石變法的中心不是節約開支,減少領工資的人數,而是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即使國庫富足。
比如招聘方式。按照規定,每個青壯年男子都要去勞動。如果他不想去呢?妳不必逃避。春秋兩季納稅的時候,交了適當的免役錢,就免於這種勞動。那如果大家都這樣,誰來領徭役?路不會修了?水庫不建了?
別擔心,法院只是拿錢出來雇人幹活。就這樣,工作做成了,百姓高興了,朝廷的差價也賺了,壹舉拿下。
另壹個例子是青苗法。每到春夏,莊稼青黃不接,農民就是吃不飽,政府就出面,低息借錢給農民,不管是買糧還是買種子種田。反正秋天糧食成熟的時候,農民會把利息以稅收的形式返還給政府。這樣農民就不用向富人借高利貸了,政府也增加了財政收入,壹舉兩得。
另壹個例子是等損法和市場簡易法。根據目前北京所需貢品的情況,除了品質優良的貢品需要運往京城外,壹般的貢品都是就地變賣,兌換成白銀,送往國庫。
同時,政府撥款500萬元,在豐收年低價收購物資,待收成未能平抑物價時再發放。
多管齊下,多渠道創收。這是王安石的變法。如此轟轟烈烈、涉及方方面面的政改運動,自然需要反對派。
反對派的領袖我們也很熟悉,那就是“砸罐子”的司馬光和文學男神蘇東坡。
這兩位德才兼備的大作家為什麽要反對政改?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免征法把老百姓從繳費變成了交費,不是更有損害嗎?在災難時期,稅可以免,但服務費不能。
那麽,實行免征額的錢,不就等於在百姓頭上又加了壹個重稅嗎?還有,在市場變化的規律下,政府要親自去參加商品的銷售,不僅會因為購買物資而增加財政負擔,還會影響正常的經營活動和營業稅收入。
國家不強大,人民怎麽富裕?
就這樣,雙方打了幾百個回合,宋神宗始終堅定地站在王安石壹邊。可惜,壹個很好的變法,也得到皇帝的堅定支持,最終流產了。
為什麽?因為王安石變法太倉促了,到了實施的時候,下面人又加碼了。本來是好政策,到了就變壞了。
像青苗法,本來是方便農民借貸的,到了地方就變成了強買強賣。還有市場變化規律,本來就是為了穩定物價。結果政府壟斷了市場,國企和關系戶發了大財。
最後,王安石變法失敗。冗兵、冗官、冗費的現象在宋代依然存在。但是,宋代朝廷的貧窮,並不壹定意味著百姓的貧窮。與前朝相比,宋朝的農業稅真的大大降低了。
2.向人民收取財富是輕浮的,還是收取雜稅是過分的?
宋代的農業稅繼承了唐中期實行的“兩稅法”。將之前所有的租金、費用、調整轉換成現金,合並到戶稅和地稅。
夏天交壹次稅,秋天交壹次稅。只要在當地有房產,就必須在當地戶籍所在地納稅。田多交稅多,田少交稅少,但是每畝地收的稅是固定的。多少錢?
沈括在《孟茜筆談》中說:“壹鬥畝稅,乃宇宙之法。”
不管產量多少,每畝地都要收壹桶稅。在宋代,每畝土地的產量約為壹石至四石。也就是說,十拼壹石,也就是說,農業稅稅率2.5%到10%。和前朝相比,可以說是比較低了。
甚至朝廷收稅的時候,也沒有按照實際的田畝數。王明清在《後浪推前浪》中記載:“對於私營企業,每三畝地征壹畝稅。”甚至,為了鼓勵大家開荒,100畝地只需要交四畝地。
朝廷壹度想把稅提高到每百畝20畝。結果官員上書反對,說“民苦民重”。這個稅負和歷代相比,簡直太輕了。
在這樣的政策下,宋朝的農民確實享受到了幸福的時光。司馬光曾經到壹個農村考察,發現即使是村裏土地最少的劣等戶,除了交兩稅外,幾乎沒有徭役負擔。只要不遇到大饑荒,吃飽穿暖,我們就會過上幸福的生活。
但問題是,這兩個稅,也就是正稅,只是農民面臨的壹種稅負。妳以為壹個宋朝的老百姓只需要定期納稅就行了嗎?需要註意的是,宋代除了正規稅收,還有各種苛捐雜稅。
宋朝剛開始進度條的時候,統治者還想休息壹下。但後來,看到百姓越來越富,地方官開始動心,想方設法盤剝百姓。
仁宗年間,有壹個叫李覯的思想家,他寫了壹首詩:“當官的要寬大,即使在古代今天也要從輕。州縣涼疑民富,多少率不明。”
他真想對稅收輕佻壹點,農業稅定得比古代10%還低。可惜這些州縣地方官員看不到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肆意斂財。
在《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妻子的哥哥吳叔說,在濟州,每年向朝廷繳納的兩稅不到520兩,他會看管這輛戰車,每年從民間多得120兩銀子。
妳看,妳在宋朝做地方官的時候,有那麽多錢可以賺。題外話,妳知道為什麽宋代佛教沒有唐朝興盛嗎?
那是因為,出家要交服務費,科舉做官不僅不用交稅,還能賺大錢。那麽為什麽不愛做官,愛出家呢?
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宋朝的這些雜稅還比較少,中央朝廷發現私增稅收後會及時糾正。但後來地緣政治越來越緊張,戰爭開支越來越大,苛捐雜稅成為常態。
北宋宣和年間,方臘起義爆發。因為軍費短缺,當時的官方提出開征賣酒錢、人頭錢、印錢等七種雜稅,統稱為“官錢”
後來幾次戰爭,北宋朝廷決定“總造錢”、“版帳錢”、“月堆錢”。
這幾種錢都是戰爭時期創立的,設定的金額比較高。特殊時期可以采取特殊措施,為了國家,人們願意暫時勒緊褲腰帶。
可誰知道,戰爭結束了,錢卻還會繼續收。腰帶壹直勒緊誰能受得了?結果人們付不起那麽多錢,各種增收手段就出來了。
比如有的人因為交不起稅,幹脆不種莊稼,不種田地,但收稅員還是會找到他,讓他交稅。
再比如,政府在審理案件的時候,犯人越有錢,判刑就越重。為什麽?如果給妳重點判刑,妳就不能拿出財產爭取減刑嗎?甚至,有人家在路上被偷被搶。小偷被抓後,政府直接沒收贓款,壹分錢不還給失主。
所以那時候如果有人借了錢去外地藏債,債權人為了報復,幹脆把債權讓給政府。而政府追債,那叫窮追不舍,比收稅還積極。
到了南宋時,連科學家朱也給兒子寫信,叮囑他不要忘記及時納稅,用於教育。朱不禁感慨:“從古到今的剝削規律,在這個朝代都是完備的。”
想想吧。惜春末年,宋朝財政總收入為6530萬元,其中雜稅近4500萬元。雜稅收入比正稅多,宋朝是第壹個。
北宋160年,農民起義200多次,南宋也差不多。如果普通人真的過上好日子,他們會被逼到哪裏造反、集會?
當然,宋迷有壹點是對的,那就是宋代的商業確實發展很快。
在之前的幾千年裏,中國的財政收入主要以農業稅為主。宋代是中國第壹個工商稅收收入超過農業稅收入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