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做正確的事情可以讓他們更健康,更有活力。
秋季是陽氣由升而降趨於下沈,生理機能趨於平靜,氣候逐漸轉涼的季節,也是中老年人容易生病的季節。
因此,為了適應秋季氣候變化的特點,每個家庭都應該更加重視秋季健康。我給大家整理了壹些關於秋冬養生的常識,建議收藏,定期觀看:
入秋後,人們通常會感到口渴,有時喉嚨幹燥發癢,如果外出時沒有做好足夠的護膚工作,臉上就會出現壹些幹燥的皮膚。這些都是秋燥的表現。不要小看它,不然它會生氣傷肺。
預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選擇壹些能潤肺、清燥、滋陰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菱角、百合、銀耳等。
如果是幹性皮膚,洗完之後最好選擇壹些適合自己皮膚的護膚品,防止皮膚過於幹燥。
秋乏,從科學上講,是人體為了彌補夏季超常消耗的壹種保護性反應。壹般表現為倦怠、乏力、無精打采等。預防秋乏最好的方法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但要註意循序漸進,這對老年人來說尤其關鍵。
另外,調整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預防秋乏。
夏末秋初,氣溫的特點是早晚溫差過大。白天的高溫會讓我們沈浸在仍然是夏天的錯覺中,所以有些人晚上睡覺還是習慣開窗或者開空調。
但是當涼爽的晚風吹進屋裏時,很容易感冒,這壹點壹定要記住。尤其是老年人更應註意: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壹般在25℃ ~ 27℃為最佳。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壹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古語有雲,“春捂秋”。在這壹點上,胡明德建議,年輕人或者身體抵抗力優秀的人,秋季宜凍。對於女性和老年人,腳、肚臍、腹部要經常保暖。
腳冷容易引發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壹些疾病,如感冒、咳嗽、呼吸道感染、慢性腹瀉等。女性可能出現月經失調,如痛經、閉經等。
建議壹年四季都穿合適的襪子,不要赤腳在地板上行走,天冷時選擇厚實柔軟的絲絨鞋;不要涉水,鞋襪濕了盡快換;養成晚上泡腳的習慣。當然熱水的溫度和泡腳的時間要控制好,不要出太多汗。
肚臍不同於腹部和身體的其他部位。肚臍下沒有肌肉和脂肪組織,有豐富的血管。肚臍受涼後,容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有關節炎的老人也要註意關節的保暖,防止天氣變化加重炎癥。
秋天進補,冬天打虎。中醫認為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體虛者需補之。但是在補品的時候,要註意不要無病補品,不要亂補品。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只能對癥進補,否則會適得其反。
比如吃太多魚肝油會中毒,長期吃葡萄糖會導致肥胖,血膽固醇升高,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烏雞、豬肺、甲魚、海參、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蓮藕、秋梨等。,這些食物配合中藥吃效果更好。
對於脾胃虛寒者,在夏秋之交,應少吃生冷食物或生吃大量蔬果,以清熱健脾為主,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的食物,易於消化。壹定要註意清胃火,讓體內的濕熱之邪排出大便,等胃火平息後再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