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各種讓父母心碎、讓父母痛苦的報道:
這些家長可能並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就像醫生看著病人痛苦壹樣,很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事實上,大多數疾病都與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盡管有基因問題和環境問題,但智力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是。
壹般來說,孩子的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說謊、網癮、與父母矛盾、離家出走、容易自殺、打架受傷、參與搶劫等。,大多是在青春期——12歲左右到18歲左右。
但大量的案例和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該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心理問題起源於12歲之前。還來自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
作為父母或者在成為父母之前,妳有沒有想過以下問題:
1.妳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嗎?如果妳急需用錢,如果妳的事業太重要,如果妳沒有時間養活自己,那麽妳壹定暫時不適合生孩子,否則很有可能等妳的事業做大了,孩子就成了陌生人...
2.妳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嗎?如果妳是壹個只需要別人關心妳,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妳沒有耐心,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那妳就要考慮短期內是否做好了當爸爸或者媽媽的準備。
3.妳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基本階段,以及每個階段妳需要做什麽來完成他的“心理支持”嗎?先有什麽,後有什麽?什麽是基本的心理教養,什麽是終身的心理教養?如果妳覺得孩子出生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妳壹定很失望。
因為,現代社會,妳不教育他(她),電視和網絡就會教育他(她)。現在,孩子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當妳發現孩子身上的各種“毛病”時,再行動就來不及了——心理發育有個關鍵期。
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妳終於明白育兒的道理時,妳可能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教育時期,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是孩子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孩子與父母結緣,父母才能獲得養育孩子的心理資本,父母才有對孩子的控制權。否則,對孩子的管教就會軟弱無力,形同虛設。所以,家長不要把孩子丟給老人照顧,盡量利用業余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