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易經,相傳為伏羲、文王、孔子所撰,成書於先秦文化軸心時代。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的理論源頭。它是中國古代思想和智慧的結晶,被譽為道之源,萬經之首。千百年來,它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今天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不容易
“不易”並不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壹成不變的,而是說世間萬物雖然都在不斷發展變化,看起來很復雜,但其變化的根本規律是不變的。這個根本規律就是萬物的隱序,也就是《老子》中的“道”:“道可道,而道不凡”。要想傳承中醫,首先要傳承中醫之道。
中醫的“道”源於《黃帝內經》,即“道與自然”、“天人合壹”的整體觀、恒常觀、平衡觀。它來源於中國古代哲學,將“天、地、人”統壹起來進行分析理解,以宏觀思維的模式開展醫療活動。
整體論是對人體整體性以及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統壹性的認識,要求人們在觀察、理解、分析和處理與生命、健康和疾病有關的問題時,關註人體的整體性以及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統壹性。其中,人體本身的整體性包括五臟壹體的觀念、形神合壹的觀念等等。眾所周知的從外抓內、從外知內、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治療方法,充分體現了整體觀的思想。另壹方面,整體論認為人與自然環境是統壹的。體現在四季、晝夜、地域環境、社會因素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影響。如蘇文《論精脈》中有雲“四變而動,脈隨其上下”。《靈樞大師傳》中有壹句話叫“太子是血食之王,驕縱放縱。”這些描述反映了脈象與季節環境、體質、社會環境的關系;運用五運六氣、經絡、註流理論進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也是如此。
有人認為中醫有兩個基本特征,壹是整體觀,二是辨證論治,但其實辨證論治只是整體觀在中醫治療原則中的具體體現。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都是現代理論對中醫整體觀的詮釋。
永動機的概念是指在分析和研究生命、健康、疾病等醫學問題時,要抱著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而不是拘泥於固定的、靜止的、僵化的觀點。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關註患者目前的病理狀態,還要關註疾病可能的動態發展,做到未病先防,未病先變,未病後復。最終通過各種治療手段達到陰和楊燦的平衡,以扶正祛邪,從而維持人體的健康,這就是中醫的平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