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保健,包括哪些項目,很神奇。自古就有打通經絡的說法。那麽,經絡保健包括哪些項目呢?做經絡養生有什麽好處?經絡不通有什麽征兆?我帶妳去了解壹下。
經絡保健包括哪些項目?1經絡保健十四項。
手、足的陰經分別與臟腑相連;手和腳的陽經分別與腑相連。臟腑有化生和藏精的功能,屬陰,是多病多虛的證候;腑具有運化食物和渣滓的功能,屬陽,是許多疾病的證候。
1,肺
肺屬於五臟之壹,在胸腔中,手的太陰經與之相連,在五行中,屬金,與大腸相對。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調氣、調呼吸、調氣血運行、調水道、節輔助心臟調氣血運行。
2.心
心屬五臟之壹,在胸膈之上,手少陰經與之相連,五行屬火,在生命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血管和精神。心開始理解舌頭,它的光輝是存在的,它的液體是汗水,它的野心是喜悅。
3、心包
心包又稱心包膜,是包裹在心臟周圍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外邪入心。壹是心包受累,手厥陰經與之相通。沒有五行相附,表裏協調的說法。
4.脾臟
脾屬於五臟之壹。中焦膈下,足太陰經與之相連。在五行中,脾胃屬於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是氣血化生之源,是人體的“後天之本”。“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調節水谷使之略與水液相合,調節升清,調節血液。脾開竅於口,口在唇,涎在液,肌在身,肢在肢,念在心。
5.肝臟
肝為五臟之壹,在膈下,在右脅下,足厥陰經與之相通,五行屬木,與膽相合。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止血和儲血,其止血功能對全身的通暢、飲食的消化吸收、情緒的調節都有很大的影響。肝臟開始理解眼睛,液體中的眼淚,身體中的肌腱,臉上的爪子和頭腦中的憤怒。
6.腎臟
腎是五臟之壹,腰椎兩側壹個,左右各壹個,足少陰腎經與之相連,五行屬水,與膀胱相對。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儲存精子,控制生長繁殖,控制水液代謝。因腎含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根,生命之源,故稱“先天之本”腎主骨生髓,外榮於發,開導於耳,二陰,唾於液,畏驚於心。
7.勇敢
膽為六腑之壹,與肝相通,足少陽經與之相通,屬五行,與肝相合。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儲存和排泄膽汁,膽汁進入小腸,直接有助於食物和飲料的消化。勇氣還有做決定的功能。
8.胃
胃為六腑之壹,在上腹部,足陽明經與之相連,五行中屬土,與脾相合。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接收和分解食物和飲料,其氣可以降和,主體可以降健。和脾被稱為後天之本。
9.小腸
小腸是六腑之壹,連接頂部的胃和底部的大腸。是壹個相當長的管風琴,手太陽經與之相連,五行中屬火,與心相合。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和飲料,這就是所謂的主受體和諧。也可以把水粒、水液、食物殘渣分離出來,稱為分泌濁。
10,大腸
大腸是六腑之壹,連接頂部的小腸和底部的肛門。手的陽明經與之相連,五行中屬金,與肺相合。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遞渣滓,即將小腸分泌後留下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然後吸收其多余的水分,變成糞便排出體外。
11,膀胱
膀胱是六腑之壹,在小腹中央,足太陽經絡與之相連,在五行中,屬水,直接與腎相連。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儲尿和排尿。
L2,三焦
三交是六腑之壹,手的少陽經與它相連,但它沒有五行和內外器官。三焦是氣升降的通道,也是氣化的場所,所以它的功能之壹就是統禦氣,掌管全身的氣和氣化。三交也是水液上下之道,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中醫也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在膈之上,心、肺的頭面部為上焦,主氣的升發。膈下臍上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為升降之樞紐,氣血化生之源。胃以下的部位和器官,包括小腸、大腸、腎和膀胱,都是下焦,主要負責分泌濁氣、排泄渣滓和尿素溶液。後世醫家將肝腎精血、命門元氣歸於下焦。
13,督脈
督脈督脈起於細胞,下行於會陰,運行於人體後正中線上。頭部中線穿過頭頂、前額、鼻子、上唇,最後到達上唇系帶。它具有統領全身陽經的功能。手腳三陽經與陽衛經反復相交,可以調節全身陽經的經絡之氣,所以
又名“陽脈之海”。其分支入腦歸腎,主幹運行於脊柱,故與腦、髓、腎的功能密切相關。
14,任脈
任脈起於細胞,自會陰部下行,沿人體前中線走行,上行至下頜,環繞口唇,沿頰部分支至眼眶。它具有總攬全身陰經的功能,可通過多次交會手足三陰經和陰衛脈,調節全身陰經之氣,故又稱“陰脈之海”,又與女性懷孕有關,故又稱“為胎之主”。
經絡保健包括哪些項目?2.全身經絡保健的好處。
1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間的血液流動。
2.增加營養物質的輸送,加速細胞的新陳代謝。
3.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改善大腦供血。
4、提高體內血紅蛋白含量,促進組織氧代謝。
5、提高記憶力,改善腦微循環。
6、促進體內濕冷的排出,疏通堵塞的經絡。
7.減少體內毒素的堆積。
8、增加脂肪細胞利用率,改善體型。
9、減少肌肉僵硬勞損,緩解疲勞。
10,改善腰膝酸軟癥狀,使身體強健有力。
經絡保健包括哪些項目?3.14經絡不通的癥狀。
1,陰虛肺經痹阻的典型癥狀
怕風,易出汗,咽幹咳嗽;過敏性鼻炎由於皮膚幹燥容易過敏;運動導致氣短、胸短、膚色暗沈。因為肺主皮毛,肺經不通會導致皮膚出現問題,而肺經之氣異常也會導致皮膚發生變化,容易導致風疹、過敏性皮膚病、銀屑病、色素沈著、暗沈等癥狀。
艾灸常用穴位:肺經原穴、母穴太淵穴(肺經虛證)、舒菲穴、肺經雲門穴、肺經赤澤穴(肺經實證,實為瀉子)。
2.手虛、心經不通的典型癥狀。
心煩、恐慌、心慌、心悶、心痛;氣短、緊張、抑郁、易怒;口腔潰瘍,口幹,口臭。
心經艾灸常用穴位:心經原穴、子穴(實證研究用)、神門穴、背俞穴、心俞穴、心經巨闕穴、心經母穴少沖穴(實證研究用)。
3.手陰虛,心包經不通的典型癥狀。
心包經又稱“救命心包經”,是掌管心臟外圍如心包、心血管系統的經絡。心包阻塞可引起胸悶心痛,嚴重時可引起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心包阻塞的主要癥狀有:失眠、多夢、易醒、睡眠困難、心煩、便秘、健忘、胸悶、口幹、神經衰弱、心肌梗塞。
心經艾灸常用穴位:大陵穴、背俞穴厥陰俞、募穴漢中穴、心包經母穴間的血液循環、心包經子穴中的沖穴。
4.足虛肝經阻滯的典型癥狀。
兩側下疼,失明(即眼睛模糊),腰痛,男科婦科有問題,面色暗沈(如滿身土),經常打嗝,經常拉肚子等。
肝經灸常用穴位:太沖穴、舒舒穴、奇門穴、曲泉穴(針對肝經虛損)、行健穴。
5.足太陰致脾經阻滯的典型癥狀
脾經功能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是後天之本,對維持消化功能、化食物為氣血有重要作用。脾經出了問題,就會出現腹脹、便溏、腹瀉、胃脘疼痛、噯氣、無力等。此外,舌根的強烈疼痛和下肢內側的腫脹都表明脾經失調。
脾經灸常用穴位:太白穴、北俞穴、漳門穴、大都穴、商丘穴。
6.足陰不足,腎經不通的典型癥狀。
臉上皮膚黝黑無光澤。口幹咽痛。頭暈,站起來沒胃口,特別是心窩無力感。腹瀉和疲勞。背部和腳內側冰冷,腳底和腳趾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下降。由於精神衰弱,我什麽也做不了。
腎經艾灸常用穴位:太溪穴、腎俞穴、神門穴、腎經母穴、腎經湧泉穴(井穴)。
7.足陽明胃經不通的典型癥狀
咽痛、胃痛、消化不良、疲勞、膝痛、便秘、口幹舌燥、消瘦、口臭、舌苔厚。
胃經艾灸常用穴位:胃經原穴重陽、胃經背穴舒威、胃經募穴中脘、胃經母穴解溪、胃經子穴裏兌(胃經演示用)。
8.陽氣不足導致膽經不通的典型癥狀。
長壽就是陽氣充足,陽氣由五谷雜糧補充,通過脾胃運化為精微。谷物的重要消化是什麽?勇敢。現代醫學也認為,膽汁的整個消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膽經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中醫認為,膽經停滯,則全身氣機不暢。
膽經不通會導致以下幾大癥狀:頭發油膩(無法分解油脂)、頭發早白(營養不足)、臉上長斑(毒素堆積)、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脂肪肝等肝臟問題(排毒不暢)。
艾灸膽經常用穴位:徐秋穴、背俞穴、日月穴、夏溪穴、膽經母穴、陽府穴(用於膽經演示)。
9.足太陽引起的膀胱經阻塞的典型癥狀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無時無刻不在傳遞邪毒,而其他的排毒通道都是分段進行的,最後都會匯入膀胱經。膀胱經不通會影響人體排毒,毒素堆積危害健康。
膀胱經梗阻的典型癥狀:畏寒、頸部不適、背部肌肉腫痛;腰膝酸軟,靜脈曲張,尿頻多尿;尿黃,前列腺肥大。
膀胱經艾灸常用穴位:膀胱經的景谷穴、背俞穴、膀胱經俞穴、中極穴、母至陰穴、子俞穴。
10,手陽明大腸經不通的典型癥狀
過敏易排便。青紫的青筋(手掌、手腕和太陽穴的青筋)。長斑和癤子。頭痛,牙痛,口幹。肩周炎,頑固性咽炎。胃腸功能減弱(腹瀉、便秘)。
大腸經上艾灸的常用穴位:合谷穴、背俞穴、大腸俞穴、天樞穴、曲池穴、母穴、二穴。
11,手太陽和小腸經絡阻塞的典型癥狀
小腹環繞肚臍,痛悶,頭疼;手腳冰涼容易拉肚子;吸收不良身體浮腫;肩周炎
小腸灸常用穴位:腕穴、背俞穴、關元穴、後溪穴、小海穴。
12,手少陽三焦經絡阻塞的典型癥狀
三交調節全身的氣,是人體五臟的首領。三交與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密切相關。三焦不能是各種慢性病的根本原因。
典型癥狀:偏頭痛、頭暈、耳鳴、上熱下冷;手腳怕冷,疲倦易怒;皮膚容易過敏;肌肉和關節疼痛,虛弱,食欲不振。
三焦經艾灸常用穴位:陽池穴、背俞穴、石門穴、中柱穴、關沖穴。
13,任脈不通的典型癥狀
任脈運行於腹部正中,腹部為陰,說明任脈對全身的陰經、氣具有整體作用,被稱為“陰脈之海”。任脈不通可表現為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白帶增多、腹部包塊、脹滿疼痛、遊走不定、睪丸疼痛、疝氣等癥狀。
任脈灸常用穴位:中脘調理脾胃,天突治咳嗽,關元溫元陽,神闕通中焦上下。
14,督脈不通的典型癥狀
督脈屬於人體奇經八脈,是人體重要經絡之壹。督脈主要在背部,背部為陽。這說明督脈有統攝、催發全身陽經的作用,所以也有“督諸陽”、“陽脈之海”之說。
督脈壹旦不通,疾病就會遍布全身,大腦、五官、脊髓、四肢都會受到影響,如頭風、頭痛、頭重、落枕、頭暈、耳鳴、頭昏、嗜睡、癲癇、腰酸背痛、手足震顫、抽搐、麻木、中風等,可見生命是處於危急關頭!
督脈灸重要穴位:命門穴:壯腰、補腎、壯陽。百會穴:升陽解郁,回陽固本。大椎穴:統攝、振奮全身陽。沈竹穴:兒童疾病的艾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