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五行學說對應的養生觀

五行學說對應的養生觀

妳看看下面的五行表和相關資料就明白了。

春季養肝,秋季養肺,是因為春季對應秋季的肝肺,春季肝氣旺盛,秋季肺氣旺盛。壹般正常健康的人春季吃酸少,秋季吃辛少,春季肝氣旺盛,要多吃健脾的食物,秋季肺氣旺盛,要多吃綠色蔬菜水果潤肺補肝。

腎生肝是因為腎主水,肝主木,肝腎同源,都是下焦和先天。水生木,滋水養木就是補腎生肝。

好好看看下面的資料,妳就清楚了。

五行表

五行木火金土水

東南、中、西北五個。

春五季,夏(季)、夏、秋、冬長。

五氣、風、熱、濕、燥、寒

五種化學物質生長,生長,提高,收集。

酸、苦、甜、鹹五味。

青色、紅色、黃色、白色和黑色五種顏色

憤怒、快樂、擔憂、悲傷、恐懼和驚訝的五種願望

五種感官,舌頭,嘴巴,鼻子和耳朵

五臟、肝、心、脾、肺和腎

五臟、膽、小腸、胃、大腸和膀胱

人體五臟與五行關系密切: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盛夏五臟虛弱的時候,只有這個時候才能保證秋冬的身體健康。

五行之木:屬於木器官——肝。

肝膽為內外之器,屬骨與肢。過度繁華或衰老更容易患肝膽、頭頸、四肢、關節、筋脈、眼睛、神經等疾病。

養肝理由:工作太累的時候,首先要保養的就是肝臟。因為肝臟是體內濃縮血液的器官,妳要努力儲存血液。五行本來生的方向是肝→心→脾→肺→腎。肝臟勞累過度,身體虛弱,心、脾、肺、腎都會受到影響,而勞累過度積累的火氣也會傷肝。肝膽相護,肝膽會互相影響。肝氣郁結或虛弱的人應多吃綠色或酸味食物。

養肝之道:夏季炎熱,多喝水可以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機體的消化吸收和排除廢物,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保證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暴飲暴食或饑腸轆轆。

五行之火:火器官-心臟

心臟和小腸是內外器官,屬於血管和整個循環系統。太旺或太衰老,容易患小腸、心臟、肩、血、經血、面、牙、腹、舌等疾病。

養心原因:由於心屬火,高溫易上火,心緒不寧,加重了心臟負擔,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養心。最好吃壹些紅色的食物來滋養心臟,這與紅色的血液和負責血液循環的心臟相對應。面色不好,四肢冰冷的人可以多吃。心和小腸互為表裏。心氣不暢,小腸功能得不到調整,吸收就不好。心虛的時候,吃紅色或苦味的食物。

養心之道:養心首先要心靜,心靜自然涼。善於養心的人,靜則有陰。只有通過協調尹和他們維持他們的心。夏天要多吃滋補安神之品,如茯苓、蓮子、百合、大棗等。同時要多吃滋陰生津的產品,如藕粉、銀耳、西瓜、鴨肉等。另外,夏天不妨多吃點“苦”。因為苦味入心,能滋陰清熱除煩,如苦瓜、綠豆。

五行之水:屬於水的器官——腎。

腎和膀胱是內外器官,屬於腦和泌尿系統。太旺或太衰老,容易患腎、膀胱、脛骨、足、頭、肝、尿、外陰、腰、耳、子宮、疝氣等疾病。

補腎的理由:腎是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源,具有藏精控水、主骨髓的功能。腎氣不足容易導致陽氣虛弱,腰膝酸軟,易受寒,易患病。因為工作忙,現在很多人選擇外出就餐,廚師的廚藝特點是大油大鹽,讓飯菜更香。但是,鹽屬於水,鹽屬於腎。適量有益,過量有害。

滋腎:腎虛可分為陰虛和陽虛,對人體各器官起滋養潤澤作用,稱為腎陰;它被稱為腎陽,溫暖和促進各種臟腑器官的活動。補腎要根據腎陰和腎陽虛的不同,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腎陰虛者常出現肺熱咽幹、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苔淡紅等癥狀,可用海參、枸杞、甲魚、銀耳等滋補。腎陽虛的人往往會出現四肢發冷、精神萎靡、腰酸耳鳴、舌淡體胖等癥狀,所以要選擇羊肉、鹿茸來補充。

五行之土:屬於土器官——脾。

脾胃互為表裏,屬於腸道和整個消化系統。過度繁華或衰老更容易患脾、胃、肋、背、胸、肺、腹等疾病。

養脾理由:漫長的夏季和陰雨天是壹年中最潮濕的時期。濕氣太多會傷脾胃,影響食欲,所以盛夏我們總是沒有食欲。貪的下場是導致脾胃腹瀉胃痛。

補脾之道:脾胃在人體中起著營養供給的作用。只有調理好了,氣血才能旺盛。脾胃是表裏關系。脾不健康,胃腸道就不好。所以,夏天,口感溫和,容易消化,但不油膩的食物,如蓮藕、胡蘿蔔、蘋果、牛奶、豆漿、山藥、小米等。,在飲食上應選擇有助於健脾養胃、益氣生津的。根據五行,屬於火的心滋養屬於土的脾,多吃苦味強心的結果也是健脾。

五行屬金:黃金器官——肺。

肺和大腸是內外器官,屬於氣管和整個呼吸系統。過度繁榮或衰老更容易患大腸、肺、臍、咳痰、肝、皮膚、痔瘡、鼻氣管疾病等疾病。

養肺的理由:雖然養肺的季節應該是秋天,但是肺和大腸是表裏關系。肺陰虛容易導致便秘,皮膚與之密切相關。因此,夏季對肺部的保養也是必不可少的。

肺道:夏季許多新鮮水果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具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的功效。另外,多吃蜂蜜、核桃、乳制品、百合、銀耳、蘿蔔、秋梨、香蕉、蓮藕等。,少吃辛辣和助火的熱性產品。

五臟五味:

中醫理論認為,四季和五臟的生理功能是相互聯系的,要根據四季的變化來調整五臟,預防疾病。此外,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食物有酸、苦、甜、辛、鹹,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和。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辛,腎喜鹹;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如果五味不齊,過於喜用,會造成臟腑氣機不協調,帶來各種疾病。鹹味吃多了,血管就硬了,氣血就停滯了。苦吃多了會損傷肺和津液,導致皮膚暗沈,頭發枯萎;暴飲暴食辣味會消耗肝血導致肌肉脂肪焦灼爪甲枯萎;酸味吃多了會傷脾,使果肉變厚失去彈性;吃太多甜食會傷腎,引起關節痛和脫發。這是《黃帝內經》中的說法,指出飲食要均衡,不能偏食,導致體內失衡,引發疾病,不必絕對理解。

五行關系中,土生金,脾屬土,肺屬金。對於慢性肺虛疾病,可用健脾的方法達到養肺氣的目的;木克土,肝屬木,脾屬土。如果肝臟有病,就會延伸到脾臟,所以在肝臟有病的時候要註意保養脾臟,以免脾臟勞累;水生木,腎屬水,肝屬木。在肝血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用滋陰的方法來恢復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