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魏的李道元(約466-527),出生在河北省涿縣的壹個官宦家庭,少年時就酷愛遊覽。後來當了官,就走遍了全國。每次遊覽名勝古跡,他還仔細勘察水面地形,了解海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生產生活、地區變化等情況。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鏡》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準確的記載,但由於時代變遷,城市興衰,有些河流改道、更名,卻沒有在書中得到補充和說明。酈道元隨後親自註釋了水鏡。
祖沖之,字,樊陽(今河北淶源)蒯縣人。公元429年出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壹個官宦家庭,雖然原籍北方,但幾代祖上都在江南為官,熟悉歷法。我爺爺是管土木工程施工的,我爸爸也是知識淵博。他從小就有機會從家人那裏接受科學知識,年輕時,他進入了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華林大學。祖沖之曾做過州官,參軍,做過縣令,最高官至長水壹校尉,享受過四品俸祿。他死於公元500年。
祖沖之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壹生的作品多種多樣。不幸的是,所有關於數學的著作都丟失了。在歷代國內外的各種圖書目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學著作的書名分別是《構成》6卷、《算術義九章註》9卷、《重差註》1卷。在天文歷方面,他編纂了《大明歷》,並為《大明歷》寫了壹篇《駁》。在古籍註釋方面,祖沖之有《易經》、《老子怡》、《莊子·易》、《論語解》、《孝經解》等著作,但都失傳了。在文學作品方面,他寫了10卷《敘述不同的故事》,可見於《太平玉蘭》等書。
王叔和
王叔和(公元3世紀)名Xi,山東高平人。生卒年月不詳。
王叔和曾擔任衛太醫令,曰:“性情平和,通經達理,窮研方脈,診療細心,知養生之道。”(唐甘波《名醫傳》)王著《脈經》10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他編撰了仲景的《傷寒論·雜病論》,使之流傳至今,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此外還有《脈訣》6卷、《脈賦》1、《脈訣》3卷、《傷寒論》6卷,均已失傳。
王叔和對中醫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脈學的研究和《傷寒論》的編纂。他總結了脈學,編撰了《脈經》。繼承了前人在脈學研究方面的成果,收集了早期著名的醫學著作和歷代名醫的相關文獻,結合自己的經驗,撰寫了《脈經》壹書,使脈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促進了中醫的進步,對世界醫學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葛洪(公元284-345年)
中國的煉丹術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的戰國時期,就有關於方士尋求“長生不老藥”的記載。秦始皇派徐福帶著幾百個童男童女到蓬萊請求神仙給他長生不老藥。漢武帝招募了許多方士,強調長生不老之術。煉丹風氣在封建統治階級的幫助下流行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士演變為用水治病的道士。他們把先秦時期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奉為祖師。從此,道教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宗教之壹,與儒教、佛教並存。
煉丹的初衷是荒謬的。它希望珍惜石頭的精華能讓人長生不老,長生不老。但是,在煉丹實踐中,壹些煉丹師吸收了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豐富經驗,同時孜孜不倦地從事采藥、制藥活動,積累了大量關於物質變化的知識,認識到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特別是大多數方士還從事醫療活動,他們將煉丹藥物引入醫療,從而豐富了中醫的內容。葛洪是這些方士中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