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指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在古代,它也被用作春季90天的中點。春分可能會有持續的陰雨和寒冷。這時人體氣血在皮膚表面運行,壹些老病就會“出來”,如支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等。年老體弱、心腦血管疾病、胃腸疾病以及失眠、焦慮、抑郁等情誌疾病的人,此時就要註意了。
此外,春季肝氣容易升浮,肝氣和肝陽消耗較大,人更容易急躁或焦慮。情緒波動時,有的人表現為失眠頭痛、肝陰內耗、頭暈目眩、眼睛酸痛、腰膝酸軟等癥狀。在春分的時候,妳應該試著讓妳的心平靜下來,這樣可以調和肝和氣。
1,春分服裝要下厚上薄。
雖然春分後天氣逐漸轉暖,但晝夜溫差仍然較大,仍不時有寒流,天氣變化較大,雨水較多,甚至出現連陰雨。此時要註意衣服被子的加減。穿衣可以下厚上薄。註意下肢和足部保暖,最好能微微出汗,驅散冬季潛伏的寒邪。老人和小孩壹般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或風疹等傳染病。這時候要多註意適時增減衣服和被子,衣服要適量多穿,不要剪的太快。
2、春分飲食宜存酸增甜。
關於春食的民間傳說很多,中醫也有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壹些補脾的甜食,如紅棗,以及蜂蜜、韭菜、菠菜等,少吃酸辣食物。此外,堅果類食物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每周至少應補三次,有助於清爽幹燥,消除瘙癢。在日常的午餐中,也適合補充燉品類食物,如胡蘿蔔排骨湯、銀杏烏雞湯等。,既能補充人體在季節轉換中所需的水分,又能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3、春分時節還是暖腳。
春分後,天氣變化大,雨水多,甚至連陰雨。所以要註意及時增減衣服,做到“不要過冷也不要過熱”。衣服可以下厚上薄,註意下肢和腳的保暖,因為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動的距離最長,而腳又集合了全身的經絡,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全身冷”。
4、春分養生需防“未病”
中醫認為,春分時天氣不穩定,早晚氣溫低,不僅容易誘發老弱病殘人群的疾病,還應關註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高壓力狀態的“亞健康人群”,建議市民今後註意調整生活習慣。如果盡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可以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比如爬樓梯、跳繩等。過早鍛煉不容易。早起洗漱時可以用淡鹽水漱口。每天太早開窗通風不容易,9點以後比較合適。
5、春分時節不宜劇烈運動。
春分前後要爬山,去遠足,幫助春日萌芽。運動要以有利於陽氣上升,增強各器官功能為目的,如散步、郊遊、放風箏、打太極拳等。,能舒展筋骨,疏通血管,增強免疫力,使人神清氣爽,精神放松。
春分期間,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選擇地進行鍛煉。例如,身體虛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不應該進行劇烈運動。老人和小孩最好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活動,以免感染疾病。晨練不宜過早,應選擇太陽出來的時候鍛煉,運動量不宜過大。微汗為宜。不要強行做壹些劇烈運動,因為出汗過多會導致津液大量流失,損害人體的正氣,從而引起疾病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