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前不久看了兩篇文章,壹篇是養生專家早逝,另壹篇是關於過度醫療的!尤其是帶著情緒,更是覺得矛盾。
群裏發了壹個51歲去世的養生專家的圖片,然後我就去查新聞了。
我也查了壹些其他的保健,發現很多人做事都喜歡走極端,好好的壹個保健變成了怪物。
比如上面說的禁食,還有素食養生,運動養生,堿性食物養生等。,都很奇怪。
壹方面,中國人喜歡極致的感覺,總覺得做壹件事就要做到極致,而忘記了中庸之美。
其次,這些健康文章很多其實背後都有壹些商業利益,或聚集人氣,或代言商品,所以很難說立場正常。
健康不是壞事,就像理財壹樣,不是所有的理財都是積極的,管理不好也會毀於壹旦。養生,隨便信,不自學,自己體會。到頭來,妳養的不是“生”,而是“死”。
最後,妳要讓自己適應上壹個年齡的健康身體,而不是認為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年輕,逆年齡增長,七八十歲還想要二三十歲的身體機能。
說到這,我想到了另壹個醫學上的過度使用。
現代醫學越來越發達,但也越來越精密,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
壹個是現代西醫的劃分。基本上,劃分越細,就越難從整體上考慮人的健康問題。“治頭疼醫腳疼”就是這種典型的例子。
壹遇到身體有問題,就要去醫院檢查,然後依次抽血化驗、b超、x光、心電圖、ct。特別是壹些慢性病,要求半個月或壹個月檢查壹次。這難道不是對身體的壹種傷害嗎?
那麽,檢查之後,醫院狹隘的標準會讓很多人陷入不健康的焦慮。為什麽?因為醫院要盡量把所有可能的病人都圈在可疑範圍內,寧可錯殺也不放過。
然後妳在治療的時候,主要關註妳治療的科室的疼痛,幾乎很難顧及到其他科室的問題。
類風濕,我會治療妳的類風濕,但是每天服用激素可能會導致腸胃潰瘍或者糖尿病等等。治療糖尿病時,胰島素再次產生依賴,導致胰島功能衰竭。
這樣的問題之所以經常發生,是因為現代醫學的分支過於細致,無法作為壹個整體來考慮。
所以,現在很多人又回到了中醫的懷抱。當然,那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