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為什麽謠言總是跑得比真相快?

為什麽謠言總是跑得比真相快?

為什麽我們會對壹些謠言,尤其是關於食品健康的謠言感到恐慌?原來除了科學知識的無知,還有文化影響、認同等因素。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王鍇與大家分享了科學謠言及其社會傳播的故事。

王鍇的演講視頻:

以下為王鍇演講實錄:

妳好,我是社會科學研究員。我關註的是謠言在社會傳播過程中是如何產生的。

去年這個時候,《科學》雜誌發表了壹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謠言比真實消息傳播得更快、更廣、更深。

這其實是壹個值得關註的話題。如果要給壹個簡單粗暴的解釋,在我看來,其實就是:謠言在很多時候更容易和人性的壹些弱點結合在壹起。

今天,我不需要數據,但我會給大家講三個我親身經歷的與科學謠言相關的故事。

第壹個是:我讀博士期間,看到壹條新聞,叫做“荷蘭科學家提出壹個令人恐懼的假設,太陽將在六年後爆炸?”》在今天,這種新聞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屑壹顧。畢竟這麽大的事,社交媒體上肯定有壹大批科學家來反駁吧?但是在2003年,我們沒有社交媒體。

這條新聞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有鼻子有眼:它有科學家,也有不同來源的科學家;甚至是我們媒體人常說的?多種來源?,可以互相印證;還有壹張特別的圖叫。俄羅斯科學家正在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太陽的活動?看起來很靠譜。《環球時報》在科學版上發表了這篇文章。

我很擔心要寫博士論文。看到新聞後,我既感到恐慌,又有點欣慰?也許我不用寫了。當然,後來我也是本著壹個傳播學學生的求實精神追查消息來源:我改了壹些英文關鍵詞搜索,給壹個在美國學天文學的朋友發了壹封郵件。

原來是捏造的。始作俑者是美國小報,特別擅長捏造?科學假新聞?。其實美國很多媒體都知道這個小報,只是《環球時報》不知道,所以轉到了科學版。我後來看了雅虎,雅虎把它轉到了娛樂頁面。

這個消息聽起來可能很荒謬。但是問題在哪裏呢?

我們可以註意到,科學謠言,偽科學,還是科學假新聞?我在這裏不仔細區分這三個概念?雖然略有不同,但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盜用科學修辭,冒充科學權威。

所以我認為,如果人們只接受零碎的科學知識,只接受科學是壹種強大的權威,那麽很多時候,偽科學也可以竊取科學的修辭來塑造這種權威。

上圖是高仿版科學報告的文字,用了壹系列?超新星?等壹下。看起來很科學的話。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黑洞的圖片。其實幾年前就有壹個關於黑洞的假新聞。其實也不能說是假新聞,只是壹個在傳播過程中不斷震撼的充滿戲劇性的謠言。

事實上,最早的消息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的壹則通知。壹開始它沒說發現了什麽,只說要放壹個?令人驚訝的消息?,還是?讓科學家驚訝的消息?。消息在社交媒體和大眾媒體之間傳播後,逐漸演變成我們看到的版本,叫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會發布震驚全人類的消息嗎?。

事實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的這個消息是什麽?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壹個用人類的眼睛成長了31年的黑洞。而且這個黑洞離人類和地球很近,只有5000萬光年。

大家不會覺得這個消息有什麽神奇的。所以也涉及到科學家和普通人對科學發現的評價持有不同的標準。我們普通人更關註的,其實是科學發現中的新穎和人性化的研究;甚至是引起恐懼的負面部分。

那麽,這個消息之所以被傳播?足以震驚全人類的消息?從做新聞制作的人的角度來看,是因為它什麽都有才成為爆炸性新聞的嗎?新聞價值?要素:如負面性、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顯著相關、新穎性等。

媒體人經常用壹些經驗性的話來概括非常有傳播效果的新聞。經常會有這樣的話,比如?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我們報道飛機墜毀,卻不報道沒墜毀的飛機?,還有呢?壞消息就是好消息?。

那麽,在社交過程中,真的嗎?其實並不是人們傳播信息的唯壹標準。甚至在我看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標準?人們不僅僅是因為?真的嗎?傳播某物。但是呢?新聞價值?其實不僅僅是新聞行業的商業標準?很多時候,也是普通大眾在信息交流中的人性標準。

接下來可以做個小測驗:妳認識這三位科學家中的哪些人?

先說中間的。每個人都可能知道斯蒂芬·威廉·霍金,因為他是如此的有特色。妳知道左邊的那個嗎?約翰·納西,只有少數人會知道。如果我提到電影《美麗心靈》,可能很多人都能回憶起來:在博弈論裏?納什均衡?的倡議者,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最右邊的這個,不知道可能認識哪些朋友。這是愛德華嗎?物理學家兼數學家愛德華·威滕是數學家嗎?菲爾茲獎?的獲勝者。

我查了壹些資料,他是當今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以H因子來評價學者科學成就的影響力,他是當今物理學家中最高的),也被稱為當代?弦理論?的領導者。

有壹年,他們來中國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然而,霍金和偶爾的納什才是媒體上能看到和經常提到的最重要的人。有多少媒體會提到愛德華?威滕

為什麽?他不重要嗎?

不,他同樣重要。

有什麽問題?他太正常了。他沒有任何人性的東西可以被媒體抓去當吸引眼球的東西。當然,我不是說媒體不要在這裏傳播納什或者霍金,而是說媒體有關系。科學同構?評判科學的標準往往不壹樣。這種標準的差異會導致科學發現和成果在社會傳播過程中被誤解。

第三個傳聞是我參與的壹個轉基因科學相關的研究項目。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很多關於轉基因的新聞?或者不能談新聞,轉基因的信息。其造謠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比如說,?西方壹些國家制造轉基因食品,這讓中國人?滅國滅種?武器?這個傳聞頗具代表性。還有壹類是從保健的角度。轉基因食品是反自然的技術?。甚至會結合社會階層的分化。轉基因食品是用來餵窮人的,而富人不會吃轉基因食品?。

所以社會上生產轉基因食品?復雜的話語呈現?是壹個讓我感興趣的話題: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復雜的關於轉基因食品的謠言?我覺得跟文化有很大關系。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食物是給我們提供營養的東西;但對於人類學家來說,食物也是壹種文化體系:它承載著我們的情感、記憶、社會交往和許多其他東西。

前兩年《舌尖上的中國》和《風味人間》火爆,還不是因為人家覺得好吃?那我們還不如自己吃頓飯。但它承載了很多記憶和情感。所以,有些人甚至誇大其詞?人吃什麽就是什麽?、?告訴我妳吃什麽,我就能知道妳是什麽樣的人。。

從更深層次來看,食物與?自我認同?相關。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在轉基因食品的謠言中,我們會把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的區別和其他很多對立面聯系在壹起。包括中國和西方,窮人和富人,反自然和自然,合理和不合理?形成新的更復雜的反轉基因話語。

轉基因食品的謠言還是壹種飲食嗎?日常文化?而各種關於轉基因的科學說法更多的是作為壹種?書面文化?來呈現。顯然,對於普通人來說,書面文化並不比日常文化更有影響力。

太膚淺了,不知道紙上談兵,但問題是,我們不也是那樣嗎?做吧。是的。我們看到的和大多數人接受的更多的是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