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年有十二個月,每天十二點。人體有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的劉著對應著星辰的晝夜變化和陰陽交替。人們隨著日出醒來,隨著日落入睡。人體的陰陽變化與晝夜變化同步,人體的消長對應春夏秋冬。壹方水土養育壹方體質。天象的變化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人類生命的奧秘對應著天象的變化。人體五臟對應春夏、長夏、秋冬節氣,天氣對應流行、升降、冷熱。?
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結構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對應的東西,人體似乎就是天地的縮影。人的存在和自然存在是統壹的。
人體的飲食適應其自然環境。比如生活在潮濕環境的人,適量多吃辛辣食物,有利於驅寒祛濕;辛辣食物不適合生活在幹燥環境中的人,所以各個地區的飲食習慣往往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壹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適應當時的氣候條件。比如人們冬天經常喜歡吃肥牛火鍋、涮羊肉,可以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夏天,人們經常喝烏梅湯、綠豆湯等。,有解暑的功效。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上的體現。陰陽雙補是指通過合理的飲食來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傳統養生理論,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應保持“陰、平、秘”的健康狀態。如果人體失去了陰陽平衡,就會發生疾病,通過飲食來調節陰陽楊燦,保持健康。比如人們常用甲魚、銀耳、燕窩等。滋陰生津,滋陰潤燥,以補陰虛;羊肉、狗肉、蝦等。常用於溫腎壯陽,補精補髓補陽虛。這些都是陰陽在飲食上的表現。人體需要全面均衡的各種營養素。在保證營養全面的前提下,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適當調整飲食結構。比如陰虛的人多吃滋陰的食物;陽虛的人多吃補陽的食物;氣虛的人多吃補氣的食物;血虛者多吃補血食物;體質過重的人要多吃有通便作用的食物。
風、寒、熱、濕、燥、火,合稱六氣,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春天要溫暖,夏天要炎熱,秋天要涼爽,冬天要寒冷。自然界的六氣和人體的六氣是相通的。
陰陽的相移,尤其是寒暑的相移,氣候的變化都有壹定的規律和限度。當人體的變化與自然界的變化同步時,人就不會生病。如果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的發生或多或少,或有時有其氣,氣候變化太突然;當超過壹定限度時,身體無法適應,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樣壹來,六氣就從對人體無害變成了有害,變成了致病因素。常見的外感風寒和外感風熱是壹樣的。
夏天,熱量在自然界占主導地位,人們每天在空調房裏制造寒冷的環境。如果感冒太冷,人會生病,等等。
中醫的治療過程是用醫學的偏見來糾正人體的偏見。當陰陽之氣和五行之氣和諧平衡時,人就不會生病;當妳生病時,人們的這種平衡被打破了。當和諧的狀態被打破,中醫用草根和樹皮來治病,不是治病,而是治病,就是用藥物的偏向來重新調整人體被破壞的平衡。
當人處於生病的狀態時,人體當然會產生壹種對抗的方式。比如感冒,人體會調動體內的氣血向外出汗。這是人類的自然本能。中醫治療風寒患者時,當風寒束縛在體表時,人有出汗的反應,但又發不出來。這時候有辛熱辛溫的藥物輔助,借助藥物的力量解決。當妳被雨水淋濕的時候,喝姜湯,出汗也會起到同樣的作用。病情嚴重的時候找個中醫,用點麻黃桂枝,等汗出了,病就好了,也是壹樣。因勢利導,即利用人體天然的向外抵抗力給予輔助,這是中醫治療的根本法則。如果不能順應病情趨勢,對癥下藥,就會適得其反。
中醫是治病的,西醫是治病的。具體來說,中醫和西醫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的。中醫理論基礎是中醫整體觀念和天人合壹,辨證施治;西醫理論是壹門現代的進步科學。科學發展到哪裏,西醫的更新就在哪裏,治療的方向也越來越精細化。比如以感冒為例,中醫主要是通過全身來調節感冒,針對各個癥狀進行處理,而西醫多是針對引起感冒的病毒本身進行處理或者只是簡單的處理壹些癥狀。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壹個在面,壹個在點。中醫喜歡整體調節人體免疫力;而西醫更高明,只針對某個方向的治療。也是感冒。由於病毒的變異和耐藥,西醫發展出越來越多種類的西藥,而中醫面對的是人,同樣的癥狀,同樣的藥方,用中藥配制的幾個方子都得到了有效治療。
現代人對身體健康和疾病的認知越來越局限於具體可測量的身體變化。中醫認識到,人生病是因為人類生命的基本規律不符合天人合壹的原則,導致生命內在規律的扭曲甚至破壞,而生命內在規律被破壞後所表現出來的疾病情境,又反過來提醒和促使人們通過反思去改變和回歸正常的生命規律,所以疾病也是對整個生命維持自身健康的壹種警示。
天人合壹既是衣食住行等生命規律,也是人類生理病理規律。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規律生活,不僅能養生,還能有效防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