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莊子的自然主義與中國文學

莊子的自然主義與中國文學

莊子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壹朵奇葩。它雄偉壯麗,充滿耀眼的光芒。它不僅是壹部哲學著作,也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典範。《莊子》用虛構的寓言來說明道理,用藝術形象來說明哲理。《莊子》的想象奇特怪誕,古今人物、花木、蟲魚鳥獸、大鵬雀、骷髏頭都成為《莊子》中推理的藝術形象。《莊子》中超然飄逸的人物形象、荒誕的想象與虛構、純美與恬靜的藝術境界交織在壹起,形成了獨特的浪漫主義文學色彩。

莊子家境貧寒,但他鄙視官職,痛恨骯臟的官場,這為他的哲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壹,莊子哲學。

莊子的哲學思想豐富而復雜。它起源於對人類精神自由(自由)的追求。從這個源頭,莊子思想向兩個方向發展。壹個是對永恒宇宙根源的探索,自由是它的避難所,與它同體;壹、對現實社會的冷審視,自由就是要超脫於他,與之分離。這樣,生命、自然和社會構成了莊子思想的主要和基本方面。

1,自然哲學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其人生哲學。莊子思想雖源於儒家,但又不同於儒家。它主要是從更廣闊的宇宙和自然的角度來觀察生命,而不是從社會和倫理的角度。其自然哲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氣,萬物創造和存在的轉變,道,宇宙的根本。

(1)氣是彌漫宇宙的普遍存在,其本質是虛無。“生氣了就空虛,對待事物。”(人間世)就其基本性質而言,只有陰陽兩種表現形式。當陰陽與對立之氣相互作用時,天地原有的存在狀態就會改變,萬物就會產生。“氣”的生生不息的運動,展現了萬物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也構成了宇宙的全貌。他以人的生與死證明了這壹點:“生與死之人,死與生之始,誰知其紀!人生而聚,聚而生,散而死...因此,他們說,“全世界都在壹只耳朵裏。”(《知北遊》)

(2)“化”是萬物產生和存在的形式。

莊子從時空觀出發,將“宇宙”定義為無限、無始,“有實而與之無關者,亦為無限。有長而無書者,周也。”(《庚桑初》)這就是宇宙無限無始的概念,也就是時間和空間。從變化的概念來看,“化”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天地雖大,其變化也是壹致的."(天地)物與物,物與人可以自由轉換,沒有界限和條件。比如《莊周夢蝶》的故事正好說明了這壹點。

(3)“道”基本上體現為兩種方式,壹是指有具體內容的“道”,二是作為抽象的思想概念的“道”。有具體內容的“道”,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人”。“天”是自然界的內在秩序,是萬物的內在法則;“人本主義”指的是社會的規律和規範。在此基礎上,抽象的“道”指的是那些純粹以抽象的思想形式表現出來的,即道理和方法。其思想意義與“仁”* * *同構,形成中國哲學的完美境界,即“仁”。(《仁》,孔子雲:柯已回禮為仁。)

2.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是莊子思想的核心,主要是關於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實踐方法的思考,體現在《逍遙遊》中。

(1)人生困境

包括自然、社會、自我三個方面。

自然的極限是指生與死。也就是說,死亡是生命的第壹位,最終無法跨越。社會極限主要是指時間和生命。生死在所難免,這是壹種超出人為幹預的必然性。這就是“緣分”。“生死,命也;這是壹個普通的夜晚,也是壹個白天。人不認同的,也是對事物的熱愛。”(大師)“時間”是壹種客觀力量,是壹種外在必然性,是構成人生困境的因素,是壹個時代包含政治、經濟、道德的社會環境。自然的極限指的是感情和欲望,即悲喜交加的感情和對利益的渴望。悲喜交加,妳無法抗拒。“人天生就有煩惱。”對利益的渴望也是人之常情,無法回避。“沒有不出名的人。”(偷腳趾)這種情欲對人的精神自由是壹種負擔。

(2)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實踐

體現為壹種非常獨特的精神修煉方式和人生態度。

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是超脫於人生困境的,具有真實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真實性是指壹個平和安靜的心理環境。理想性是指對個體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故具有理想性,即所謂“逍遙遊”“夫若乘天地之正,守六氣之辯,則遊無止境,必為惡!幻想:指壹種異於、超越世俗的神奇表現,使其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種神話般的幻想。”過去拍的山,住著神仙,皮膚像冰雪,像處女。不吃五谷雜糧,吸風飲露。好雲,禦龍,遊四海。(《逍遙遊》)

(3)栽培方法。為了獲得絕對的精神自由,他提出了精神修煉方法:無欲無智,“道”。他的冷漠觀念是有意識的,壹是對個體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或與萬物的關系的意識,二是對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或與他人的關系的意識,三是對個體心境中欲望形式的理解。去智化:拋棄智慧和聰明才智,隨它去吧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培養壹種淡泊的心境,這也是他理想人格的培養方法。身“道”:是最難的修身方法之壹,有壹定的玄機。

(4)人生態度:指他對世俗生活的態度:超然、隱逸、順從。他的“超越”是指不隨物而動,而遊於塵埃之外。主要思想內涵是對世俗事務的輕視和對世俗道德的否定,是莊子清高超然的壹種表現。“隱居”是指徜徉山林,隱居人間。這是壹種避世的態度,表現了他對世俗生活的冷漠,也反映了他壓抑的心情。“順應世界”是指對待事物的虛妄和與世界的沈浮,是壹種順應世界的態度,是“道”的精神境界的自由表達。

他的三種人生態度都有著相同的邏輯思維或內容,即以自然為精神追求或理論觀察的起點,通過對現實社會政治道德狀況的壹種消極洞察,最終以個人精神自由的獲得或生命的保障而告終。

第二,哲學思想中體現的社會思想和認知結構

1,莊子的社會思想:

莊子的社會思想具有批判精神。在中國思想史上,很早就發現了生活在充滿剝削和壓迫的階級社會裏的人的不幸。詩經?《剪檀香》中有“莊稼不收,收了三百億。”莊子從壹種特殊的自然主義理論來判斷這種不幸的原因。與自然無階級的原始社會相比,他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墮落社會,所以他主張無君、無為、返樸歸真。這種思想是戰國時期沒落奴隸主階級悲觀厭世思想的表現。莊子逃避現實,聽天由命,試圖在壹種純粹的無為中尋求解脫。這種思想具有壹定的否定性,但莊子所否定的現實是新興的地主階級通過給人民造成巨大痛苦的兼並戰爭取代奴隸主階級統治,是“偷鉤者必懲偷國者”的現實。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莊子回到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原始社會的幻想,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解除戰爭,過上和平生活的強烈願望。所以不能簡單的認為莊子是壹個主張復辟和倒退的思想家。他認為,人類在其最終的自然本性中,完全有能力保護自己,管理自己,自由地生活,就像鳥和老鼠避免傷害壹樣。“君”沒有必要用“義”來制約人,他們的存在是多余的,沒有必要的。“鷦鷯在森林深處築巢,但只有壹個分支;老鼠喝的是河水,但是已經滿了。”(《逍遙遊》)“彼人不變,織衣、耕田、飲食,謂之同心;如果妳不屬於黨,妳就會被釋放。”(馬蹄)在此基礎上,莊子表達了無君無臣的自由生活是最幸福的願望。“死之時,上無君,下無臣,四時無事。以天地為春秋是普遍的。雖然王樂在南方,但妳不能越過它。”既然沒有君主,自然應該有無為。無為不僅是君主,也是所有有道德修養的人的根本和最高的行為準則。他首先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仁義”,認為“仁義”(儒家思想的核心)傷害了人性,助長了人們對“利”的追求,帶來了人間的混亂。由此更認為,構成人類文明生活內容的道德、智慧、法規、物品和器皿、音樂和工藝等社會現象,都是對自然和人性的破壞,都是應該禁止的。從這裏可以看出,他的社會批判思想是反人類、反文明的。其本質是,在當時,文明帶來的幸福享受只有統治者占有,而努力創造文明的勞動人民卻享受不到。所以這是壹種非常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應該禁止。這就是“無為”。

2.莊子思想的認知結構。

主要指莊子的相對論。他把貴、大小、存在、對錯都看成是不同理解的結果。人能知道和想到的比不能知道和想到的要少得多,人類也不可能追求和期待全知、全知、全知。“故目危於明,耳危於聰,心危於殉。凡能在府者,亦危矣,不改其功,禍久矣。”(徐武貴)他不承認事物之間有本質的區別,認為壹切事物在根源上都是壹樣的。“萬物以為壹”,(《徘徊》)連肝膽壹樣相似的臟腑也因人的理解不同而不同,甚至發展成了壹種詭辯。比如惠施和莊子在濠梁橋上對話的故事就可以證明這壹點。“莊子說:‘魚遊悠悠,其樂也。’惠子說,‘如果妳不是魚,妳會知道魚的快樂嗎?’莊子說:‘我若不是子,知不知魚之樂?’"(《莊子·秋水》)他從否定知識的客觀標準,變成了否定不真實的客觀標準,從而又變成了懷疑論者。"莊的《》正好說明了這壹點,使他成為壹個不可知論者。但是...認知的相對性也是壹定的,這是自然的。比如《巧手知牛》,生動地展現了認識事物內在本質的過程,不是感性認識,而是理性認識。雖然他認為壹切事物都是統壹的整體,事物都存在於矛盾和對立中,但本質上都是相互轉化的。”蓋老師是非,老師治不亂?就是沒有明天的道理,萬物之情也。無法理解,還是天無地之師,陰無陽之師。“還有他關於吉兇互變的論述,其中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都是理解相對論的有益成分。

第三,莊子思想在文學中的體現。

莊子不僅有深刻的哲學思想,而且有著明顯不同於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雜文的風格。清代龔自珍曾在詩中說:“功名懷異夢,美句刻春心,莊騷兩鬼深入肝腸。”清代文學批評家劉熙載也指出:“詩以騷者為上,以莊者為下。少陵純騷,太白在莊,東坡出莊。”從此,我們覺得莊子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源頭,是毋庸置疑的。

1,思想表現在寓言的故事裏。

莊子思想的文學性主要是指他深邃的人生哲理不是用理論邏輯來闡述,而是用寓言的形式來表達。《莊子》有壹百多個寓言,堪稱寓言集。古希臘有專門的寓言集《伊索寓言》,但在中國文學中,寓言大多保存在不同的經典著作中,沒有專門的寓言集。在這些眾多保存寓言的著作中,《莊子》的寓言最多。在某種程度上,《莊子》可以被看作是中國文學中的壹部寓言集。司馬虎曾說莊子“寫了十幾萬字,大概是個寓言。”(《莊子?莊子寓言的基本風格是對精神自由的想象和對達到這種境界的途徑的隱喻。

(1)精神自由的想象表達

莊子認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達到理想人格的“逍遙”境界。莊子?逍遙遊曾說:“不懂得做官,可以把自己比作壹個鄉,可以把道德和君主結合起來。征國者,亦以國為己也。”而宋依舊笑道:而天下之譽而不相勸,天下而不相戀,視內外之分,爭榮辱之境界,早已壹去不復返。世界上還有無數的其他人。雖然,還是有樹。老公列子逆風而行,寒好,再反五日。有福之人不算數。雖然這個免了線,但是還是有事情要做的。夫以天地之義,抗六氣之辯,則遊無止境,必為惡!"

這則寓言說,像宋那樣不可動搖的世俗名聲是高尚的。項烈子能乘風而行,很聰明,但離“自由”還有壹段距離。宋亦分“榮辱”,列子仍要“禦風”,即仍有負擔,有事可做,並未達到“遊無止境,無為而治”的境界。生動地展現了莊子所追求的“無所事事”的神秘而難以言說的精神境界。莊子對“無為而治”的表述,也是用壹個形象寓言來表達的。比如《莊周夢蝶》、《騰雲駕霧不喝不吃的神人》,就是壹種無條件、無限制的絕對自由,意思是“無所不能”。壹有事情要等,就累了,就達不到“自由”,不是精神上的自由。

(2)形象的培養方法。

莊子的精神修養方法和人生態度也是通過寓言來表達的。

例如,“南海的皇帝是北海的皇帝,中原的皇帝是混沌的皇帝。妳和突相在壹個混沌的地方相遇,混沌對妳很好。童、胡忽求報亂德,曰:‘人皆有七竅食聽,此獨壹。試著鑿它。”如果妳在白天鑿了壹個洞,妳會在第七天的混亂中死去。”(《應帝》)

“黃帝遊到赤水之北,爬上昆侖山的山頭向南望去,又回來了,留下他的朱軒,使他不知如何是好,使他不能離開朱索,使他不能吃它。用圖像沒用,圖像也沒用。黃帝說:‘差別真大!沒有它,有可能得到壹頭大象嗎?”(天地)

“澤雉啄十步,飲百步,不在乎迷中禽獸。神雖為王,卻非善。”(“養生大師”)

“昔日海鳥停在魯郊,魯侯禦吸引到廟裏,奏思想,太強不好。鳥悲眩,不敢吃壹杯,不敢飲壹杯,三日而死。”(《智樂》)

這四個故事中,混沌死於被鑿七竅;黃帝丟失了朱軒,只有無知的大象王粲把它找回來。山溝裏的野雞,十步能找到壹粒糧食,百步能喝到壹滴水。雖然艱難,但充滿朝氣和健康。壹只盧俊喜愛的鳥住在廟裏,吃得太快,三天就因恐懼而死。他們從正反兩個方面得出“因性常有益於健康”的結論,體現了他的養生之道。

(3)社會批判思想的寓言化體現

莊子社會批判思想的突出內容中有兩個最尖銳的結論:無君之國最幸福。(《至高無上的幸福》)“神聖知識的法則被盜賊守護”(《天問》)嗮嗮").對於這個理論,莊子也是用寓言的形式來表達的。《莊子》寫道:“莊子之楚,見壹空骸,望有形(xiáo),以馬打之,故問:‘夫子貪命不講理,何以為之?子必有亡國之事,斧必誅之,而為此?兒子會不會壹路不順,羞於父母和妻子的醜陋,為什麽?孩子會饑寒交迫,那怎麽辦?‘江孜的春秋有那麽遠嗎?’於是他做了壹個演講,扶著骷髏,半夜躺在自己的枕頭上。骷髏見夢曰:‘子之言者,如辯士也。看孩子說的,大家都是生累了,死了也不算什麽。兒子渴望聞到死亡的味道怎麽辦?莊子曰:‘自然也。’骷髏說:‘死了,上無君,下無臣;沒有所謂的四季,但以天地為春秋是普遍的。雖然王樂在南方,但要穿過它是不可能的。“莊子不信,說‘我以子之形使四明復生,是其子骨肉之皮,其父母妻不知。他的願望是什麽?骷髏深皺著眉頭說:“妳能拋棄南方的王樂,回到人間工作嗎?””(《歡樂》)

這個寓言,通過壹具枯骨之口,展現了政治、經濟、道德、人類自然生理本身等諸多因素,構成了生命的困境,形成了“生命的疲勞”。顯然,死亡是對生命困境的超脫,是對“生命之累”的釋放。要生活在沒有任何負擔的自由愉悅的環境中,“無君之上”是首要條件。表現了莊子對現實社會的尖銳批判。

《莊子》又說:

儒家以詩禮作葬。大儒曰:“東工之時何事?”小儒者曰:“我裙未解,口中有珠。”詩中有壹句固有的話:‘青麥生玉玲。‘活著不布施,死了怎麽會有珍珠!’拿起他的太陽穴,按下他的下巴(用同樣的喙),儒者用金椎挖他的頭,留下他的臉頰傷口裏沒有壹顆珠子!(“異物”)

這本書寫的是壹個緊張可怕的盜墓場景,但作者寫得輕松活潑。通過儒與儒的機智對話,對儒家的“禮”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印證了“知聖人之法,為賊所守”的社會批判思想。

從上面我們知道,莊子的每壹個寓言背後都有壹個哲學結論,蘊含著壹種哲學思想。莊子?寓言曾說:“寓言十九,借於外。父非子媒,父受贊,非父。”莊子認為,壹個觀點如果沒有自身以外的壹些客觀事例來證明,是很難被人相信和接受的。所以,使用寓言的目的,並不是用寓言的形式來表現某種思想,而是為了論證某種思想,這是壹個完全自覺的過程。

2.哲學概念在文學中的形象表達。

莊子哲學思想中抽象的理論概念、思想範疇和精神境界,往往以形象的形式反映在文學中。

精神領域隱喻的概念範疇和擬人化

《易旅行》提出了這樣壹個話題:有等待的東西就不是“易旅行”,“易旅行”壹定沒有等待的東西。鯤鵬等風而動的比喻說明它不是“逍遙遊”,並通過鯤鵬與“野馬”、“塵埃”的比較,引用水載舟的比喻證明它不是“逍遙遊”,用鯤鵬、斑鳩等愚人的誇耀作比喻說明理解上的差異,但只要是等待就不是旅行。在這裏,鯤鵬、鯤和斑鳩都被擬人化了。由於認識上的懸殊,莊子也提出了“壹知半解不如壹知半解,小年不如大年”的觀點,以蘑菇、烏龜、大香椿為比喻,來說明年代、經歷、學識上的懸殊,但又有共同點,即都有所作為。宋雖為世人所稱道,說明他還是有所作為的;出門去餐廳擋風,雖然不用走,但還是要靠風,還是要等。如何“無為”,就是順應萬物的性情,掌握陰陽、風、雨、陰、明的變化,在空域中自由遨遊。這就是“暢遊”。能做到這壹點的,就是無事之人,無功之神,無名聖人。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莊子在認識上的絕對自由和相對主義的哲學,以及他的最高精神境界,即“無為”和“逍遙”的境界,即絕對的精神自由。這種想法是否正確。

3.語言的詩性

方清·舒冬說:“關於太白的詩,和莊子的詩壹樣精彩,但不循言,無因而思,如天上翻滾的白雲,沒有形狀。”

這是莊子語言的壹個主要特點:詩意。

莊子的語言不同於其他哲學家的作品。它不是壹種字義相連的邏輯說明文,而是壹種跌宕起伏的語言。劉熙載曾說,“比如《逍遙遊》突然說彭,又突然說學鴿子擊退烏龜是個了斷;接下來就是說‘此小大異也’,那麽上述的破發還會繼續。”劉熙載的論述無疑有助於我們理解莊子的語言,尤其是閱讀莊子的作品,這是莊子語言的特點。可以說,他的散文具有詩意的意境和詩意的語言。這些都是文字不連貫造成的起伏,可以給人提供廣闊的想象和思考空間。清代文學評論家吳說:“莊子的文章最巧妙,最精彩。”

第四,莊子思想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1.莊子思想對後世作家思想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散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歷史散文和雜文以其不同的思想和風格,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如此,尤其是這種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更大。先秦諸子對後世影響最突出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其次是老莊的道家思想。儒家入世精神是積極的,但維護封建秩序的說教是消極的。道教憤世嫉俗,不同流合汙,不與統治者合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有積極意義的。受這兩種思想的影響,後世在待人接物上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逐漸失去主導地位,而道家思想卻大行其道。玄學的出現已經凸顯了這壹點。所謂“玄學”,是指以老莊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壹種哲學。(玄學:老子、莊子、周易)當時王弼、言和根據老子、莊子的“重凡”提出了“無為”的本體論。儒家和道家對理想人格——“聖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儒家認為道德修養高、社會功德高的人可以稱為“聖人”,道家認為《老子》說:“聖人無為”(第二章)。“聖人無情”(第五章)。莊子說“聖人不搞事”(萬物之論),“高而無心,行而無仁義,治而無名...此聖人之德也”(刻意)。這壹思想直接影響了玄學。嵇康曾說:“老子和莊吳州也是老師。”“重讀老莊,增加釋放。”(與山居元絕交)阮籍《大人先生傳》中,理想人格稱為“聖人”,描繪的最高精神境界是“憂周”。這顯然是受莊子“聖人是神”的影響...而他遊四海之外”(《萬物之論》)。在魏晉玄學中,嵇康和阮籍受莊子思想的影響最大。之後,陶淵明生活在老莊學說盛行的時代,並深受其影響。對大自然和老莊的熱愛,對他的性情和情趣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理想和抱負讓儒家思想占了上風。當現實和理想有矛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