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升陽除濕湯簡介

升陽除濕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蘭室秘藏·瀉痢門》方之升陽除濕湯 3.1 組成 3.2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3.4 運用 4 《蘭室秘藏》卷中方之升陽除濕湯 4.1 升陽除濕湯的別名 4.2 處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4.6 摘錄 5 《不知醫必要》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 5.1 組成 5.2 主治 5.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6 《醫略六書》卷二十六方之升陽除濕湯 6.1 組成 6.2 主治 6.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6.4 各家論述 7 《醫鈔類編》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 7.1 組成 7.2 功能主治 7.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8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二方之升陽除濕湯 8.1 組成 8.2 功能主治 8.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9 《盤珠集》卷下方之升陽除濕湯 9.1 組成 9.2 功能主治 10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方之升陽除濕湯 10.1 組成 10.2 主治 10.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10.4 各家論述 11 《古今醫鑒》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 11.1 組成 11.2 功能主治 11.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11.4 制備方法 12 《杏苑》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 12.1 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12.4 各家論述 13 《外科樞要》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 13.1 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14 《脾胃論》卷下方之升陽除濕湯 14.1 組成 14.2 功能主治 14.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14.4 各家論述 14.5 附註 15 《顧松園醫鏡》卷九方之升陽除濕湯 15.1 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運用 16 《丹臺玉案》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 16.1 組成 16.2 功能主治 16.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1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升陽除濕湯 1 拼音

shēng yáng chú shī tāng

2 概述

升陽除濕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十四首。

3 《蘭室秘藏·瀉痢門》方之升陽除濕湯 3.1 組成

蒼術壹錢,柴胡、羌活、防風、升麻、神曲、澤瀉、豬苓各五分,炙甘草、陳皮、麥芽各三分[1]。

3.2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服[1]。

3.3 功能主治

《蘭室秘藏·瀉痢門》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脾虛濕盛,不思飲食,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1]。

3.4 運用

若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棗壹枚[1]。

4 《蘭室秘藏》卷中方之升陽除濕湯 4.1 升陽除濕湯的別名

調經升麻除濕湯(《蘭室秘藏》卷中)。

4.2 處方

當歸(酒洗)獨活各1.5克 蔓荊子2.1克 防風 炙甘草 升麻 槁本各3克 柴胡 羌活 蒼術 黃耆各4.5克

4.3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勿令作末,都作壹服。

4.4 功能主治

《蘭室秘藏》卷中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婦人飲食勞倦,心火乘脾,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困倦乏力,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

4.5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用水9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空腹時熱服,待少時,以早飯壓之。

4.6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中

5 《不知醫必要》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 5.1 組成

白術(凈)1錢5分,葛花1錢5分,茯苓1錢5分,升麻6分,澤瀉(鹽水炒)1錢,蒼術(米泔水浸)1錢,神曲1錢,甘草5分。

5.2 主治

《不知醫必要》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酒濕脫肛。

5.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2片,水煎服。

6 《醫略六書》卷二十六方之升陽除濕湯 6.1 組成

羌活1錢半,獨活1錢半,蒼術1錢半(炒),防風1錢半,葛根1錢半,槁本1錢半,升麻8分(醋炒),白芷1錢半,炙草1錢半。

6.2 主治

《醫略六書》卷二十六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清氣下陷,溲瀉,經停,脈浮者。

6.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6.4 各家論述

清氣下陷,外邪不能解散,而清陽不升,故泄瀉不已,天癸不至焉。羌活散太陽之邪從玄府而泄,獨、葛散陽明之邪由肌腠而泄,蒼術、白正散外邪以燥濕強脾,槁本、升麻升清陽以直通巔頂,炙草緩中以和胃氣也。水煎溫服,使外邪從汗而解,而清陽之氣不復下陷,其內侵之濕無不馬骎骎四布外達,何有泄瀉不止,天癸不行之患哉!

7 《醫鈔類編》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 7.1 組成

羌活、防風、神曲(炒)、麥芽、半夏、益智、陳皮、豬苓、升麻、茯苓、澤瀉、炙草。

7.2 功能主治

《醫鈔類編》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中濕身重,頭重,膝腿腫疼,四肢倦,小便黃赤,大便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7.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二方之升陽除濕湯 8.1 組成

白術1錢半,白芍(酒炒)1錢,扁豆(炒,研)1錢半,蒼術1錢,羌活8分,防風1錢,甘草(炙)1錢,獨活1錢,升麻(鹽炒)6分,柴胡(酒炒)5分。

8.2 功能主治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二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壹切陽衰濕證。

8.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9 《盤珠集》卷下方之升陽除濕湯 9.1 組成

柴胡、升麻、豬苓、澤瀉(炒)、陳皮、炙甘草、炒蒼術、炒白術、防風、姜棗。

9.2 功能主治

《盤珠集》卷下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肝脾濕熱所致漏胎,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

10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方之升陽除濕湯 10.1 組成

羌活1錢半,葛根1錢半,防風1錢半,槁本1錢半,柴胡1錢半,白芷1錢半,蒼術1錢半(炒黑),甘草1錢半,蔥白3枚。

10.2 主治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孕婦泄瀉,脈浮緩者。

10.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10.4 各家論述

妊娠風幹胃府,濕漬脾元,而大腸失傳送之職,故腸鳴泄瀉,胎孕因之不安焉。羌活散太陽之邪,而膀胱得操蓄泄之權;葛根散陽明之邪,而脾胃自雄健運之職;防風疏風於表,生用更能勝濕;蒼術燥濕於裏,炒黑不損胎元;槁本外透顛頂以疏風,白芷內達陽明以散濕;柴胡升少陽清氣,則腠理可密;甘草緩陽明胃氣,則中氣自調;蔥白通壹身之陽以安胎氣於泄瀉之余也。水煎溫服,使風邪外散,則濕氣在內亦解,而腸鳴泄瀉無不止,胎孕不安無不寧矣。

11 《古今醫鑒》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 11.1 組成

升麻1錢,柴胡1錢,防風1錢,茯苓8分,豬苓1錢,澤瀉1錢,蒼術1錢,陳皮8分。

11.2 功能主治

《古今醫鑒》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濕郁在下。

11.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大片,水煎服。

11.4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12 《杏苑》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 12.1 組成

白術3錢,陳皮1錢,甘草(炙)7分,麥芽7分,神曲1錢,益智仁8分,防風1錢,羌活8分,蒼術1錢,升麻7分,柴胡1錢,豬苓1錢,澤瀉1錢,半夏8分。

12.2 功能主治

《杏苑》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土氣虧敗,脾濕壅盛,抑遏陽氣不得上升所致之瀉泄無度,不思飲食,腸鳴腹痛,四肢無力。

12.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大棗2枚,同煎,食後服。

12.4 各家論述

是方用白術、陳皮、炙甘草、麥芽、神曲、益智仁等,以補中健脾和胃,化宿食,進飲食;防風、羌活、蒼術以疏壅濕;用升麻、柴胡引清陽之氣上騰;豬苓、澤瀉利小便、滲濕,導濁陰之氣下降;半夏以降逆氣。

13 《外科樞要》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 13.1 組成

甘草3分,麥芽3分,陳皮3分,豬苓3分,澤瀉5分,半夏5分,防風5分,神曲5分,升麻5分,柴胡5分,羌活5分,益智仁5分,蒼術1錢,白術2錢,茯苓7分。

13.2 功能主治

《外科樞要》卷四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赤黃,四肢困倦。

13.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生姜、大棗為引,水煎服。

14 《脾胃論》卷下方之升陽除濕湯 14.1 組成

甘草3分,大麥蘗面(如胃寒腹鳴者加)3分,陳皮3分,豬苓3分,澤瀉5分,益智仁5分,半夏5分,防風5分,羌活5分,神曲5分,柴胡5分,升麻5分,蒼術1錢。

14.2 功能主治

《脾胃論》卷下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濕盛血崩。

14.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3大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服。

14.4 各家論述

《脾胃論註釋》:方中升麻、柴胡助清陽上行,羌、防、蒼術祛風以勝濕,豬苓、澤瀉利尿以滲濕,陳皮、半夏行氣以化濕,六曲、麥芽導滯以和中。泄瀉無度,近於滑脫,故用益智仁溫中止瀉,甘草保護津液,姜、棗和營衛,***奏升陽除濕之功。

14.5 附註

本方方名,《醫方類聚》引作“升麻除濕湯”。

15 《顧松園醫鏡》卷九方之升陽除濕湯 15.1 組成

柴胡、升麻、防風、炒白芍、炒米仁、茯苓、炙甘草。

15.2 功能主治

《顧松園醫鏡》卷九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受風飧泄,完谷不化,洞註有聲。

15.3 運用

虛者,加人參。

16 《丹臺玉案》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 16.1 組成

蒼術2錢,白術2錢,茯苓2錢,白芍2錢,防風2錢,木通1錢,車前1錢。

16.2 功能主治

《丹臺玉案》卷三方之升陽除濕湯主治痢久脾陰下陷,裏急後重,至圊不能便者。

16.3 升陽除濕湯的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