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起源簡介
後羿射日後成為英雄,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娶了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他們過著恩愛的生活。有壹天,後羿碰巧遇到王母娘娘去取長生不老藥。他本打算和妻子成仙,不想被反派記住。他想趁後羿不在家的時候搶過來。嫦娥無計可施,在危難之際吞下仙丹,立即成仙,飛上了天。後羿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更加思念妻子,於是在後花園擺了壹個香案,放上妻子愛吃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遙祭緬懷自己的嫦娥。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支起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從那時起,中秋節拜月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拜秋習俗和拜月。《禮記》中記載皇帝在春日艷陽,秋月落盡。“朝日在朝,夕在夕。”這裏的“晚月”技術指的是拜月。它在漢代形成,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開始流行,並被定為中秋節。歐陽湛(公元785年-約827年)在《長安戲月詩序》中說:“八月在秋。季節開始和結束;正月十五夜,在月雲裏,渴望上天。若取月數,則魂園出沒,故稱中秋。”
中秋節起源簡介2
慶祝中秋節的習俗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各諸侯國諸侯都有春拜日月、秋拜日月的習俗,講究日月同榮、天地同壽。秋季祭月壹般選在中秋節前後幾天,這是中秋節最早的雛形。但是吃月餅的習俗直到唐宋時期才形成。在唐朝以前的中國,老百姓還是以小米、大米、小米為主食,很少吃餅,餅多是胡人吃的,所以當時叫胡餅。
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蓬勃發展。很多胡人的飲食習慣、服飾、食材傳入中國,胡餅也逐漸被國人接受。胡人烤出來的餅大多又幹又硬,吃起來像是考驗。它傳入中國後,我們中國人立即對它進行了改進,如添加各種餡料、撒芝麻、減輕重量等等,使糕點變得美味可口。
據傳說,在唐高祖時期,李靖將軍征服了土耳其人,並於8月15日凱旋而歸。當時做生意的吐魯番人獻上糕點慶祝勝利。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圓的餅,對著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要用胡餅請蛤蟆。”。之後,與大臣們分享蛋糕。這是中秋節吃餅的最早記錄,但當時還沒有“月餅”這個名稱。
中秋節起源簡介三
北宋時期,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酥中有滑膩”,月亮最早接觸餅,可能是“月餅”這壹稱謂的由來,也是其做法的基礎。到了南宋,“月餅”壹詞已經在吳的《梁璐夢》壹書中使用。真正讓中秋節吃月餅成為習俗的是明朝。
元朝末年,統治者殘暴,人民貧困,各地紛紛造反。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義軍準備起義,但元朝官兵搜查非常嚴格,消息傳遞困難。
這時,劉伯溫想了壹個辦法,把“八·壹五起義”的紙條藏在餅裏,躲過了元朝官兵的搜查,分發給起義軍。八月十五日,各路義軍揭竿而起,燎原之勢。元朝官兵大敗,起義取得階段性勝利。
朱元璋八·壹五起義的故事傳到清末,當時辛亥革命原定八月十五中秋節,“八·壹五殺韃子”,但拖了好幾天,直到八月十九日(19110+10)。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每年八月十五吃月餅,送給大臣們。這個習慣逐漸流傳到民間,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形成了。當時中秋節,明朝朝廷給官員發月餅。
中秋節起源簡介第四部分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日正好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我國古代歷法中,處於秋季中間的八月被稱為“中秋節”,所以中秋節也被稱為“中秋節”。中秋之夜,明月當空,古人視滿月為團圓的象征,故又稱“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經常用“月圓”和“缺月”來形容“悲歡離合”,遠行他鄉。唐代詩人李白的“仰頭望,是月色,再仰身,忽思故鄉”等詩,“知今宵露為霜,家中月色多明!”杜甫的《春風綠在江南岸》,宋代王安石的《明月幾時照我》,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壹個古老的節日,祭祀賞月是壹個重要的習俗。古代帝王有春日祭月的社會制度,民間也有中秋祭月的風尚。後來賞月比祭月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盛行於唐代,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明、清時期,拜月的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規模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許多歷史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北京的“月壇”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用於皇家祭祀月亮。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時,就在露天搭起壹個箱子,桌案上擺著月餅、石榴、棗等水果。拜月之後,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吃邊聊,欣賞明月。現在,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大規模、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
中秋節的起源簡介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種習俗,象征著團圓。自唐代以來,月餅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致。蘇東坡在壹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酥中有滑膩”,清代楊光復寫道:“月餅餡有桃肉,冰淇淋有糖霜”。好像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還挺像的。據歷史記載,“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到了魏晉,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的書記載了8月15日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送月餅以表團圓”,《帝京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畸,瓣雕蓮花。.....那些結了婚的,省親的,將來都會回到婆家,這就是所謂的團圓節。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團圓”的習俗,即烙壹個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餅內有糖、芝麻、桂花、蔬菜,外面壓著月亮、桂花樹、兔子。中秋節過後,家裏的長輩會根據人數把蛋糕分成塊,每人壹份,如果有人不在家,留壹份給他們,以示家人團聚。
中秋節時,雲少霧多,月色皎潔明亮。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許願團圓等壹系列活動外,壹些地方還有舞草龍、造佛塔等活動。除了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節的美味。
中秋節起源的另壹種解釋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水稻成熟的時刻,所有家庭都崇拜土地神。中秋節可能是秋報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