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湯包子是的傳統食品,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東京72家正店之壹的“王樓”,制售的名為“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東京第壹”。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 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第壹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他適應市場需求,對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獎原來用半發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
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硬三軟”和面,使面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還改大籠為小籠蒸制,就籠上桌,旋吃旋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於經營,備受顧客歡迎,此即為灌湯小籠包子。建國後,灌湯小籠包子得以發揚廣大。尤其是黃繼善開創的“第壹樓包子館”所經營的灌湯小籠包子,經過名師的不斷改進,更具特色。其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遠近聞名,吸引了大批開封市民和中外遊客,多以品嘗此名食為樂事。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第壹樓”先後發展了系列產品“小籠包子宴”和“速冷包子”。“小籠包子宴”又稱“什錦包子宴”,依餡料不同分為雞丁、筍丁、韭菜頭、魚仁、蝦仁、山楂、三鮮、南薺、麻辣湯和灌湯十大風味。“速冷包子”先後投放本市及鄭州、洛陽、杭州、北京等市廠,受到歡迎。
1990年代後期,隨者第壹樓集團公司的成立和規模的日益擴大,各地要求聯營或設店經營灌湯小籠包子的客商越來越多,至1996年底,已在外地設連鎖店20余家。1989年以來,“第壹樓”小籠包子先後獲得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和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的“中華名小吃”等榮譽。
關於灌湯包子的形成,有壹個非常感人的傳說。相傳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揭稈而起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浙江中部的金華城下,由於守城元兵早有防備,把城墻加高了七尺,另外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還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江邊安營。朱元璋和他的回回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裏商議破城之法。壹天深夜,常大將軍難以成眠,在帳外來回踱步,思忖著破城計策。忽然,他發現城門悄悄地開了,萬斤閘慢慢地升起,只見元兵押著壹批民夫偷偷到江邊挑水。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高喊到:“弟兄們,沖進城去啊!”頃刻間,起義軍似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壹批接壹批向城裏沖去。常遇春肩頂萬斤閘,時間長了,肚子餓得慌。這時,恰好營裏送來包子、菜湯等點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餵包子和菜湯。常遇春真是餓慌了,壹面狼吞虎咽地吃著包子,壹面仍不停地催促:“湯,包子,湯,包子……”胡大海看著肩負萬斤閘,汗流浹背的戰友,餵著餵著頓生壹計,令壹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餵到戰友嘴裏。常遇春吃著,覺得喉嚨濕潤了,
力量倍增。直到士兵們都沖進了城裏,他才放下萬斤閘。後來,常遇春問胡大海:“妳那天給我餵的什麽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著說:“就是妳叫的‘湯包’呀!”常遇春也笑著說:“如果沒有妳的湯包,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後來,這個動人的傳說傳開了,人們也就借著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並迅速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