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綿陽的歷史演變

綿陽的歷史演變

勉陽住在古“雲夢澤”。根據胡莎湖和越州湖出土的文物,證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片土地上發展和生活。夏商周三代都是荊州疆域。西周建立後,周成王在荊山子的公地上命名荊楚。春秋時期是鄖國和周國的土地。東周十壹年(公元前701),雲、周、隋、焦、遼等國伐楚,為楚國所滅,故屬楚國,與楚國相近。周昭王伐楚,死於江面不歸;楚平王遊雲夢,留連湖中,屈原遇漁父,吟水滔滔;在排湖南岸,有楚王漫遊狩獵的五樂臺。那裏有青銅矛、銘文、箭頭等。從戰國時期開始陸續出土。

秦滅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天下分三十六郡,地方郡為南郡。漢承秦制,漢高祖第六年(公元前201),南郡分為東晉的竟陵、杜雲兩郡。綿陽位於杜雲縣,西北部是江夏縣,東南部是南郡陵縣。漢高祖騙了韓信;漢武帝年間,復置郡,分十三州,仍屬荊州南郡管轄。

東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土山土著雷倩起義聲勢浩大,光武帝派尚流領兵鎮壓,迫使千余土著遷徙到江夏(即今仙桃境內)。隨著古雲夢澤的消失,這裏逐漸形成了土地,這群被遷徙過來的“綿中人”在這裏定居,耕種土地,過著平靜的生活。因此,唐朝以前,綿陽人常被稱為“鐘勉人”。漢代也是綿陽歷史上的壹個崛起時代。排湖西北出土的100多件漢代文物,如神獸銘文鏡、雙耳鳥紋壺、網紋罐、青釉甕及各類陶器,充分證明了這壹點。三國時期,魏蜀吳為爭奪荊州而戰,赤壁之戰就發生在原綿陽縣(今洪湖市)附近。荊州大部分歸吳所有,南郡也屬於它。

金朝滅吳後不久,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方戰事頻繁,荊州成為南朝北方的軍事中心。南朝地少人多,為便於管理,將土地劃分為較小的郡。南朝梁武帝田健二年(公元503年),始置地方縣,因地處綿水以北——建制之始,稱綿陽縣。竟陵縣分為泌陽縣、杜雲縣,縣臨渭河;置州縣、靈州縣,治縣現新灘口;設楊穎郡,領惠懷郡,治今張溝附近。西魏十七年(公元550年),廢棄周陵、惠懷兩縣,設杜雲、綿陽兩縣為建興縣。福州位於北周,建興郡治州(今綿城東三十裏)。旋為勉陽縣,縣轄勉陽市。

隋朝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在綿陽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文物。最引人註目的是第壹口龍柄鳳壺、竹硯、蓮花紋粉盒、帶托盤的三足爐、帶花紋的小鍋、高頸壺和始於漢武帝八年的磚。

隋開帝三年(公元583年),綿陽縣改為福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福州為綿州,興縣為綿陽,綿州為綿陽。郡縣都在綿城。唐武德五年(622年),綿陽縣改撫州,州移至竟陵縣,綿陽縣屬撫州。貞觀七年(633),遷回綿陽州。天寶元年(742),福州改為竟陵縣。甘源元年(758),撤銷竟陵郡,恢復州屬撫州,由撫州統治綿陽。寶應二年(763),州又治竟陵,綿陽為郡。開平四年(910),五代侯亮在綿陽南部設立白沙微科學院。屬於江陵府。晉末天府五年(940年),福州升為直隸守州,統領竟陵(今門下)、綿陽兩縣。宋乾德三年(965),白沙書院改為玉山縣,屬江陵府。直道三年(997),蔚縣改為撫州。寶元二年(1039),勉陽縣降為鎮,隸屬玉山縣。熙寧六年(1073),復州廢,玉山縣降為鎮,屬江陵府監利縣。元佑元年(1086),復州、玉山縣所在地,綿陽鎮仍屬玉山縣。南宋端平三年(1236),以福州為道,玉沙為郡。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復州道改為綿陽府,隸屬河南鏡湖北路宣威部,轄竟陵、玉沙兩縣,府治、玉沙郡治綿陽市。

明洪武元年(1368),改綿陽府為湖廣省。九年(1376),勉陽降為州,州治勉陽城。而玉山郡入州,直屬湖廣政治部,統領竟陵郡。嘉靖十年(1531),勉陽改為承天府。天啟元年(1621),勉陽被貶為散州,無郡。

清順治三年(1646),勉陽府改為安陸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改為漢陽府,分南部溫泉縣、縣內新地鎮、北部勉陽府、州內勉陽市。三十年(1765),溫泉郡被廢,並入綿陽。

民國元年(1912)改綿陽為綿陽縣,綿城縣轄,屬湖北省江漢路,直屬湖北省。

民國16年(1927)取消道統,直屬湖北省。民國二十壹年(1932),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六月,在彭場成立泌陽縣人民民主政府。八月,縣衙遷至綿城。

1949 1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泌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泌陽縣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棉洋社成立。1951年,洪湖縣位於綿陽縣南部,後改為洪湖市。1986年5月27日,綿陽縣設立仙桃市,因政府駐地仙桃鎮而得名。因為市區在雞公灘,所以又叫尖刀嘴,諧音仙桃。目前由湖北省直接管理。(1994 10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