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選擇目前種植的山藥主要品種有細毛長山藥、二毛山藥和日本“大河芋頭”山藥,以山東菏澤的國產山藥陳記山藥和河南焦作的鐵滾山藥比較有名。細毛長山藥和二毛山藥屬於普通山藥的長柱狀品種。日本山藥是壹個適應性強、品質好、抗病性強、產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品種。
選擇土地,開溝和平整邊界
山藥的種植應盡量避免重茬,壹般三年輪作壹次,避免種植花生和紅芋茬。最好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塊,土質要上下壹致。下層有粘性土層和白沙崗土層,挖溝時要徹底打碎。至少1 ~ 1.2米的土層不能有粘土、土、砂等夾層。否則會影響塊莖的外觀和質量。土壤應該是中性的。目前壹般采用機械開溝。山藥種植宜南北向,可種植兩行或單行(可根據個別地塊需要加寬行距)。兩行種植時,大行距為1.7 ~ 1.8m,小行距(山藥兩次在溝中的行距)為40cm,株距為20 ~ 25m,溝深為85 ~ 10。平整應在整地和平整邊界時進行,以防止澆水不均勻。還應進行排水設計,以確保場地邊界沒有水。單行種植時,行距80 ~ 100厘米,溝寬30厘米,溝深90 ~ 100厘米,株距20 ~ 25厘米。
適宜播種期
壹般山藥都是元旦前後大棚種植。壹般要求9 ~ 10℃以上5cm地溫穩定。播種前將山藥苗晾幹,可以活化種薯,起到殺菌和高發芽率的作用。如果把山藥莖切下來做種薯,可以及時在切口處蘸石灰粉消毒。播種時,要種壹片有芽的,另壹片大的,這樣芽出來就均勻了。另外,種子要用500倍的多菌靈、1,000倍的三唑酮和72%的百菌清1,000倍浸種3 ~ 5分鐘。晾幹後即可播種,播種前可在種子表面噴壹層新的高脂膜。
山藥主要由有機肥(如腐熟餅肥、雞糞、鴨糞或人畜糞便等)制成。),輔以無機肥。壹般用量可為每畝2000 ~ 4000公斤,加高鉀復合肥40 ~ 60公斤,或山藥專用生物有機肥200 ~ 300公斤,與土壤充分混合均勻,防止燒苗。
第壹,適合在腔管內生長。除洞管栽培外,合理施肥或全部施用腐熟有機肥可提高山藥產量和品質。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成分,提供充足的營養,延長養分的釋放和利用時間,增強根系呼吸,提供充足的水分。剛剛開始長出新芽的山藥植物來自它們的母土豆。進入發育早期的山藥需要更多的氮肥來促進生長,鉀肥在馬鈴薯成塊初期尤為重要。看來山藥很容易從土壤中吸收磷肥。另外,如果能加鎂肥,也有助於增產。
第二種:栽培山藥,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通風良好、排灌方便的沙土必須翻耕35 ~ 45 cm。深翻土地時,先將20 ~ 30 cm以上的表土翻至壹邊,再翻至35 ~ 45 cm。嚴禁翻土層。土地深耕後,形成栽培溝,可在栽培溝內施底肥。基肥施過磷酸鈣20公斤,腐熟有機肥3000公斤,草木灰200-300公斤。施肥時,可在種植溝底部填以原表土,厚度為15cm,然後在土層上施底肥,最後覆土15cm。
山藥追肥主要在生長中後期,前期需要的肥料較少。山藥出苗整齊後施20%人糞尿肥1次,以後每隔20 ~ 30天施1次。施肥時,可在距植株30厘米處挖1深6 ~ 10厘米的施肥溝,每畝可施700 ~ 1000公斤人糞尿。地下塊莖進入旺盛生長期,應追肥1次。穴施復合肥20 ~ 30公斤,餅肥40 ~ 60公斤,施肥後覆土,保證塊莖伸長膨大,養分充足。是否追肥將視植物生長情況而定。
作業操作
從挖好的山藥根莖上切下上葦頭(留作種子用)後,用水洗去泥沙,除去須根,刮去外皮,用清水浸泡24小時,然後洗去粘液,再取出晾幹表面水分,放入硫磺櫃中熏至核(壹般每100kg鮮山藥用硫磺0.4-0.5 kg),再用清水洗凈,攤平。促進其內部水分溢出,加速幹燥,防止外幹內濕。悶好後會反復烘幹,直到裏面幹透(如遇陰雨天氣,可用炭火烘箱烘幹)。產品條粗、色白、粉足、無蟲蛀、無黴變,質量上乘。
輕山藥:把山藥挑出來,去掉較小的個體,放在籃子裏,放在硫磺櫃裏,再用少許硫磺熏壹遍。然後放入水缸中,在水中浸泡1 ~ 2天,直至泡透心臟。然後用清水把皮洗幹凈,放在竹席上晾幹,直到表面出現白霜,水分適中,硬度適宜時再搓。將壹塊表面非常光滑的木板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將山藥放在木板上,用另壹塊表面同樣光滑的木板壓住,用壹點力來回摩擦,直到根莖圓而結實。搓1次後,晾幹1小時,然後放入缸中用白布蓋好1天,再取出來搓壹遍。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根莖變圓變結實。
幹山藥為上品,幹,色白,圓柱形,兩端扁平,長9 ~ 18厘米,直徑1.5 ~ 3厘米,粗細均勻,直,光滑,粉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