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月三:江淮、江南壹帶,每年農歷初三叫鬼節。據說這壹天有鬼魂出沒。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家家戶戶放鞭炮,嚇走鬼,趕走鬼。
2.清明節:清明節又稱掃墓節、鬼節、鬼節,與7月15日的中元節、10月15日的下元節合稱為三鬼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向死者獻祭的活動。大多數漢族人和壹些少數民族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植新土,折幾根綠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拜拜,最後吃喝完畢,回家。
3.7月14日、15日:相傳每年7月1日起,燕王下令將地獄之門大開,讓那些常年在地獄中受苦、被囚禁的鬼魂能夠走出地獄,得到短暫的遊蕩,享受人血和食物。因此,人們把七月稱為鬼月,這個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他們既不結婚也不搬家。這壹天晚上,人們不僅要祭拜祖先,還要準備壹些菜肴、酒、米、金銀衣服和紙張,在路口祭拜鬼神。
7月14日、15日的寬容節和習俗比較復雜,既有民間的鬼節,也有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笠原節、佛道三教合壹的節日。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為三官。這三位官員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代表。他們每年都要視察人間的善惡,並向天庭報告。三官的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也叫三原。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原,是地方官學赦免之時。這壹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的表現畫壹幅畫,以此來贖罪,避免懲罰。在中元節,人們從事壹些祭祀活動,以拯救那些鬼和鬼魂,這應該與地方官員的寬恕罪惡有關。7月15日是佛教盆景節。
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弟子叫目連。她母親雖然年輕貌美,卻沒有什麽好的言行,愛財又小氣,特別討厭和尚。她死後,被投入惡靈行列。慕蓮遵照佛團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準備好各種水果和器皿,放入盆中,供養十個和尚。她媽媽這才離開邪靈世界,升天了。有鑒於此,佛陀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孝心,每年七月十五日做盆佛出家,報答父母恩情。佛教盆景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相契合,這壹天成為民間祭祀已故父母和祖先的鬼節。因此,農歷七月14/15是冥界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笠原節,是我國冥界三大節日之壹。民間有個傳說,元宵節在陰間過,鬼節在陰間過。據說,在那壹天,閆希會還要和穿著盛裝的鬼魂壹起度過佳節,讓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壹起祝福他們,祝願另壹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享受這個世界還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很多地方節日都會舉行祭祀、念佛、掃墓、檢閱、賞花、垂釣等活動來慶祝。
7月14/15日,鬼門關大開。無論是燒紙錢送祝福,捧著雛菊悼念,網絡祭祖,還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壹起懷念過去,壹起給祖先送祝福,這是人類精神的自發性,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並且同時“活著的人要珍惜活著的每壹天,不要以社會和朋友為恥,不要以永遠離開的親人為恥。”因為,總有壹天我們會遇見他們。那時候妳就可以驕傲的說,妳是人間英雄,妳是冥界鬼英雄!"
按照道家的文化邏輯,壹年的時空應該分為上下陰陽兩部分。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間萬物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把上半年當作天官,下半年當作地官。這裏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說的“官”並不是指人類官員的“官”,而是指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片段,類似於中國圍棋遊戲中的“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於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的道教壹直認為天地玄妙,萬物生於大地,水是生命之本,大地含水。也就是說,由於中國的農業文明註重土、水兩種元素在人類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的道家文化觀念中壹直包含著以地球為中心觀察世界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按照道教的世界觀,道教習慣把壹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天官”(上半年)“上元節”;下半年,當地官方節日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因為地球含有水,水作用於地球,所以每年下半年的10月15日是“夏媛節”。這三個要素,即上、中、下要素,構成了對道教三位壹體世界的系統認識。
4.十月初壹:稱“十月朝”,又稱“祭祖節”。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在新的收獲季節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示孝順和不忘自己的根。因此,人們也在十月的第壹天祭拜祖先。十月初壹祭祖,包括家族祭和墓祭,南北方都有。今天,在長江以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在十月初壹給新墳獻祭的習俗。十月初壹也是入冬的第壹天,之後氣候漸冷。人們害怕祖先在陰間的靈魂缺衣少服。因此,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品外,還有壹種不可或缺的供品——鬼服。祭祀時,人們將鬼衣焚化給祖先,稱為“送寒衣”。因此,十月的第壹天也被稱為“燒衣節”。後來有些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變了。人們沒有燒冷衣服,而是在壹個紙袋裏燒了很多鬼紙,上面寫著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對應的名字。這叫“包袱”。有寒衣之名,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黑社會和死人壹樣,可以用錢買到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