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雙河鎮的民俗

雙河鎮的民俗

“雙石”地名的由來

“雙石”是合成鎮的地名,在鎮政府以南6公裏處,現在是雙石管理區所在地。因為是合成的中心地,所以合成農場從1963到1977位於雙石。雙石有小學、茶廠、機修廠、糧食加工廠、木材場、商店等。,常住人口近千人。“雙石”的地名,據說是清朝順治年間,壹位外國風水先生選擇此地建廟。建成後,他看到廟的左側有兩塊大小相同的大石頭緊密相連,於是將廟命名為雙石廟。後來這個地方就壹直叫“雙石”。

合成市場的起源

合成市場位於合成鎮西北端鳳凰山腳下,東南距鎮宅7公裏,西與新興縣接壤,北與高明市接壤。這是三個縣交匯的壹個小集市。許繼的壹條街從東向西延伸,有30多家店鋪,常住人口200人。有商家,有銀行,有醫院,有學校,每年農歷二、五、八都是趕集期,生意興隆。這個市場建於1927。當時是鶴山、新興、高明三縣商人所建,故名“合成”。

雙河人的起源

在元朝以前,這片土地是壹片荒涼無人的荒地,直到明朝初年(永年),祖先才開始遷移到蘇雲北麓以西的山野開村。明朝永樂、弘治、萬歷、崇禎年間,南遷的先民陸續在這片沃土上定居,合成衍生利益。當時是壹姓壹族的自發遷徙。麥、鐘、梁、蘇、吳、陸、葉* * *,共七姓,是最早遷入的先民。

清朝時期,壹些原本居住在梅縣區,梅州市的興寧、五華、龍川,河源、惠陽、惠東,粵北的南雄、始興等地的客家人和當地人,南下成為賑濟災荒的地區。當時有劉、陳、何、胡、黃、鄧、文、鐘、林、徐、石、周等29個姓氏。這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作品,也有壹些是民國初年的。他們搬到這裏,定居在分散的村莊裏。到目前為止,共有42個村莊,36個姓氏。

合成的民間節日習俗

雙合(含合成)民俗節壹般與其他地方的民俗節相同,但有其獨特性。壹年有十幾個* * *從解放前就有人用了,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

春節(農歷正月初壹)。雙河人過年的時候,年糕有很多種,粽子,發糕,湯碗。客家人還有壹種“銀塔糊”(用糯米做成,蒸熟後泡水,想吃的時候撈起切片),象征著銀子和財富,是雙河人春節年貨的特色。

在春分這壹天(農歷二月初二),這個鎮上的人們習慣於制作艾蒿作為壹種節日。艾蒿是壹種草本植物,冬天生長在田間,開白花。有去除濕氣的作用。每年二三月份,氣溫強烈,人容易生病。采摘,曬幹,搗碎,米粉使艾蒿顯示所有的疾病被消除。

清明節(農歷清明)。大多數雙河人在清明節掃墓拜山,這是壹個悼念祖先的日子。供品主要是燒豬或熟雞、熟鴨蛋、豬肉、糯米、糕點。

牛王節(農歷四月初八)。以前雙河仁心靠種地為生,耕牛是農民的命根子。為了表達對牛的喜愛,就形成了這個節日習俗。牛王節,人們采集壹種叫雞矢藤的植物,用它的鮮葉和粉末做成餅(雞矢藤餅)作為節日產品。由於香味濃郁,又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人將雞糞粉曬幹密封,不時用黃糖煮成餅給孩子吃。糊餅香甜爽滑,味道鮮美,還能預防暑瘡,壹舉兩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夫妻倆過端午節,當地人和客家人不壹樣。壹些當地人習慣於五月壹日,而客家人習慣於五月五日。然而,當地人和客家人都習慣在端午節包粽子籽作為節日,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粽子有兩種,壹種是四邊形的粽子,壹種是堿性的粽子,需要用白糖或者黃糖漿吃。

上田節(農歷七月的壹天)。又叫焚衣節,所謂“焚衣”是指為逝去的親人焚燒衣物和飯菜,祈求祝福和幸福。所謂“到田裏去”,就是人們在夏收的時候,在夏播的辛苦生活之後到田裏去,所以要慶祝,所以叫“到田節”。雙人們做上田節日,並且他們中的大多數為節日做瀨戶粉。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僅次於春節的最大節日。夫妻倆慶祝中秋節,8月14日開始做瀨戶面。他們把瀨戶粉放入煮好的牛肉和蓮藕湯裏,煮了壹會兒。味道很好。8月15日,我們會賞月,品嘗月餅和各種節日。在節日期間,當地的丈夫和客家人習慣制作壹種稱為“芋頭籽餅”的餅,用芋頭切碎,油炸,用粘米粉蒸。味道爽滑可口。這個節日意味著家庭成員聚在壹起,像芋頭壹樣聚在壹起。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天高雲淡,所以合成人喜歡在這壹天爬山。雙河鎮北有崖鷹嶺,西有鳳凰山,南有大金頂,東有蘇雲,都是重陽登高遠眺的好去處。

冬季至日節(農歷十壹月的冬季至日日),說到冬季至日,已經是壹個“秋收冬儲”的休閑季節,大家都做湯藥。晚餐有鵝鴨,食物豐富。當地人也說“冬大於年”。

團圓節(農歷十壹月的最後壹天,又稱農歷除夕)是壹年中的最後壹次。除夕夜,家家戶戶聚在壹起吃團圓飯,談論過去壹年的成就,迎接新年的到來。

當然,雙河還有其他的節日,但主要的還是上面說的那個。隨著人們思想的進步,科學文化的發展,每壹個民間節日習俗都會逐漸“去其糟粕,存其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