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古代六畜中誰的地位最高?古人最大的肉食來源是什麽?

古代六畜中誰的地位最高?古人最大的肉食來源是什麽?

這六種古代動物是馬、牛、羊、雞、狗和貘,貘是豬。因為早期人類的生物學知識有限,所以選擇了這六種動物來馴服飼養。花了幾千年才把它們變成家畜。直到現在,人類的主要肉類來源仍然是六畜中的牛、羊、雞、豬。在古代,並不是六種動物都能吃。例如,馬是運輸和作戰的重要工具,而牛是工作的重要工具,因此壹般禁止宰殺。那麽對於古人來說肉的主要來源是什麽呢?

如果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提到“肉”,那麽大多數人的潛意識反應是豬肉,這是現代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造成的。但實際上,在古代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羊肉在很長壹段時間裏都是餐桌上的主角,豬肉和羊肉的鬥爭持續了幾千年。

中國人有馴化家畜的悠久歷史。先秦時期就開始飼養馬、牛、羊、豬、狗、雞,稱為“六畜”。六畜中,牛、羊、豬“太急”,即祭祀用的肉。《楚官話下》中有壹段關於漢朝飲食習慣的介紹:“皇帝吃得太快,牛羊都有。王子吃牛,醫生吃豬,學者吃炸魚,庶人吃蔬菜。”據說皇帝吃所有的牛羊豬,諸侯吃牛肉,大清可以吃羊肉,大夫吃豬肉次之。魚肉在肉類中並不那麽值錢。當然有肉就好,普通人每天只能吃菜。

明明有六種動物,怎麽會是羊和豬進決賽?我們來看看他們為什麽升職。

六畜中馬的產地不在中原,基本都是用來騎行的,高於食用價值,自然舍不得吃。

牛壹般用來祭祀,地位高的人會吃。但自春秋末期鐵犁發明後,牛成為重要的勞動工具,所以歷代王朝都禁止宰殺耕牛。唐武宗說,“牛和它們的莊稼都是禁止宰殺的。”人和牛基本是合夥關系,自然死亡後才能做其他用途。至於《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則是特例。他們是壹種有挑戰統治規則心態的飲食朋克。

雞犬的產肉量不能和大牲畜相比,自然也不是主要的肉源。其余屬於泰獄的羊豬都有粉絲。

孔子曾說“我把自己綁起來也從來沒有無知過”,意思是我拿十塊臘肉就收他為徒。鴻門宴上,項羽曾賞樊噲壹個肩袖,樊噲把它放在盾上,割的時候吃了。

羊肉也有壹個故事。魯二年,鄭打宋國,為宋國大將華遠趕馬車放羊。因為前壹天晚上沒給他羊肉吃,別人吃了。第二天,壹氣之下,他駕著馬車,把花垣送給了敵人。變成了壹碗羊肉引發的悲劇。

這個時候,豬和羊的消費量幾乎平分秋色。有壹種說法是“澤中有千頭豬(250頭),很多人有“千只羊(250只)”。

從魏晉時期開始,豬和羊的比例開始傾斜,羊肉開始占上風,並壹直維持了幾千年。這可能是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習俗的影響。此時,生豬養殖規模開始萎縮。南北朝時,《洛陽伽藍記》曾說“羊是陸地上最好的”。

羊肉的領先勢頭壹直保持到了唐朝。《太平廣記》對唐代肉類的描述有105條,羊肉有47條,豬肉只有12條。文人筆下有“羊酒”,卻沒有“豬酒”這種東西。

唐朝有壹種特殊的宴席,叫做“烤尾宴”,是為了慶祝官員升遷而舉辦的。據說它的名字也與羊有關。因為新羊融入羊群會被欺負,只有燒掉新羊的尾巴,才能成功融入。所以,如果進入更高層次的官場,也要“燒尾巴”祈求仕途壹帆風順。

有壹次魏菊元升任大臣,設宴招待客人。在他的燒烤上面,除了幾個熊和鹿的山珍海味,硬菜基本都是羊肉。

比如壹款“花軟牛肉腸”,是將羊骨髓與牛肉混合制成香腸,再用羊油烹制而成。“羊皮絲”是指切得很細的羊肚絲;“流浪醬”是魚羊肉做的醬,魚羊肉鮮;“五生菜”是羊、豬、牛、熊、鹿五種肉的大盤子。“葛氏”是用羊肉、香腸拌豆粉等做成的。最誇張的是“升平烤”。壹道菜是用300條羊舌和鹿舌烹制而成,混合在壹起,寓意口才,體現君臣合壹。這樣的盛宴,桌上沒有豬肉。

到了宋朝,羊肉越來越領先。宋史中有壹則笑話,說宋仁宗“宮中夜饑,思吃燒羊”。據說宋仁宗餓了,半夜想吃羊肉。尚不清楚宋仁宗是否非常喜歡羊肉。只是宮中“大廚停用羊肉”,並無其他肉類。這個時候宮廷廚師壹年要花43萬斤羊肉,而豬肉只有4000斤。

宮裏愛用羊肉,自然有向下的作用。從官方到民間,羊肉也成為了餐桌上的頭等肉食。人,不管是結了婚還是考上了秀才,就算是燒香許願,如果案上沒有壹只羊,那也根本不可能得到。

著名美食家蘇東坡在北京做官時,吃膩了羊肉,說“北京十年膩肥”,但被貶到徽州後,仍念念不忘。他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中寫道,徽州市場稀疏,商品匱乏,卻每天殺壹只羊。

死刑犯蘇軾自然沒有資格和當地權貴爭奪好羊肉,於是私下告訴殺羊人給他留壹些沒人要的羊刺。蘇軾把它們帶回家後,先把羊刺煮熟,然後在上面澆上酒和鹽,用火烤熟,在骨頭之間挑肉末。他聲稱這就像吃海鮮、蝦蟹壹樣。不知不覺中也創造了壹種經典的吃羊吃蠍子的方式。蘇軾說,唯壹的缺點是把肉都從骨頭上剝了下來,周圍的狗壹臉不高興。

韓宗儒是蘇軾的好朋友。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受了蘇軾的影響。他也愛吃羊肉,但是家裏窮,吃不起。當時蘇軾的字在北宋已經很有名氣了,於是韓宗儒把蘇軾寫的信交給了廟祝姚林,壹次換了十幾斤羊肉。韓宗儒發現這種生肉方式後,開始頻繁寫信。有人把其中的玄機告訴蘇軾,蘇軾並不惱火。韓宗儒派仆人催他回話,他笑著回答,回去就說屠夫今天休息,沒肉吃了。所謂“蘇文熟了,吃羊肉;蘇文生,吃蔬菜湯”也成為壹種社會時尚。

然而,正是蘇東坡,在他被貶黃州的時候,留下了“東坡肘子”和著名的“豬肉頌”:黃州的好豬肉,便宜如糞土。妳不肯吃,窮人不懂做飯。早上起來打兩碗,滿滿的,都顧不上了。雖然豬肉已經到了被有錢人看不上,沒錢人不吃的邊緣,但相對於價格高、數量少的羊肉(受領土問題影響,此時的宋朝羊肉已經主要依靠進口),大部分老百姓有肉吃就不錯了。《東京夢》記載開封每天晚上有幾十個人趕著幾萬頭豬去北京。

所以雖然到了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時候,羊肉還是占主導地位。當時的口語教材《老七大》寫道“煮漢飯”主要是羊和雞,但豬肉的地位已經悄然開始逆轉。

明朝以後,這種格局徹底改變了。據《明故宮史》記載,皇家新年餐桌上有烤豬肉、豬肉包子等壹系列硬豬肉菜肴。明末光祿寺留下的宮廷動物數量為18900頭豬,10750頭羊,可見豬肉已經後來居上。

餐桌上的變化其實是社會經濟的反映。即使明成祖朱嚴令禁止殺豬,違者嚴懲,也無法阻礙人口空前繁衍導致的畜牧業萎縮。豬吃雜食,養殖的土地面積小,豬糞還可以做肥料,比羊劃算多了。在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生產出養活十倍人口的糧食的條件下,人們更願意種糧養豬,而不是放羊。朱元璋頒布的禁令只維持了三個月就失效了。

所以清朝皇帝雖然來自關外,但並沒有改變“豬強羊弱”的勢頭,反而更加明顯。每年春節,全首都豬肉消費量可達654.38+萬斤。豬肉的地位也在飆升。乾隆年夜宴的飯桌上,豬肉65斤,野豬肉25斤,羊肉只有20斤。

今天,就飲食習慣而言,豬肉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餐桌上的主流,而羊肉主要在壹些北方地區受到青睞。但也有壹些南方地區,從古老傳統中傳承下來的飲食習俗依然培養著當地人的味蕾。

四川簡陽就是其中之壹。養羊吃羊肉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簡陽還叫牛坤。“家家戶戶都有雞,十裏之外都是羊的味道”就是這個地方的寫照。據《建州縣誌》記載,在牛黃縣有壹個叫賀東的人,他與這裏吃羊肉的起源有關。

傳說有壹天,牛黃縣的壹個農民帶著四只羊坐船過河。由於船小人多,壹只成年公羊不慎落水。羊也不會遊泳,很快就沈到了河底。沒想到,河裏的魚被下沈的羊吸引過來,搶著吃。這壹幕正好被壹個漁夫看到,他撒網捕魚。回到家剖開魚肚,漁夫發現魚肚裏全是羊肉,於是突發奇想,把魚身洗幹凈,和肚子裏的碎羊肉壹起煮了吃。沒想到,煮後的湯汁又嫩又白,羊肉和魚的香味也是壹樣的。消息傳開後,縣長賀東也試著做了這道菜,菜名就取名為“賀東魚羊煲”。

這是簡陽羊肉湯起源的說法,至於真實程度,無從考證。也有人說,羊肉湯最初是當地人送給三國名將簡雍的藥方。當時簡雍積勞成疾,久久不能痊愈。壹位老人提供了羊肉燉蘿蔔的配方,簡雍吃了就有奇效。後來人們在湯中加入豬骨、鯽魚等材料,燉的時間也延長了。壹鍋水煮了十個小時左右,湯只剩不到三分之壹,湯變得又白又香。

古法烹法是必須的,但簡陽羊肉湯封神是有壹些歷史原因的。

眾所周知,簡陽羊肉湯是用當地的大耳羊做的。其肉質細嫩耐嚼,氣味較低。大耳羊是壹個雜交群體的後代。在系譜上,有的是來自簡陽的“火結山羊”,有的是來自美國佐治亞州的“努比羊”。正是抗日戰爭時期,華西醫科大學受宋美齡委托,從美國捐贈了10只努比亞山羊,用於改良簡陽龍泉山區的本地綿羊,於是大耳羊誕生了。

當然簡陽的美食不僅僅是羊肉湯,羊肉湯也只是簡陽九大特色餐廳之壹。其余的,如海底撈(沒想到,海底撈是在簡陽開的)、簡陽豌豆湯、吳氏棗子兔、涼粉、雲龍水酥、賈家毛鴨、鵝肉、手撕盤龍鱔魚,都是饕餮者不可錯過的美食。

四川千年飲食文化,不能錯過簡陽。

這樣的價格自然是小官和普通百姓無法承受的,所以豬是民間的主要肉食來源。據《東京之夢》報道,每天有上萬頭豬從鄉下買來送到東京,再由無數“鄭屠夫”宰殺,將肉送上尋常百姓家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