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曾經只是大海中的普通壹員,被命名為石首魚。明代萬歷年間浙江寧波人屠本君在《探海味》中說:“黃魚,人稱石頭,腦中藏有兩塊白石,故名。”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生於東方和南海,形如白魚,體扁骨弱。鱗黃如金,頭上有兩塊白石,潔如玉。”上面提到的黃花魚大腦中有兩塊白色的石頭,指的是黃花魚頭骨中的耳石。長1.5 ~ 2厘米,寬0.8 ~ 1.8厘米,中間寬,壹端略圓,另壹端尖。堅硬,不易破碎,白色無雜質者優先。
唐代劉順在《嶺表記》中說:“石魚形似鱅魚。以其大小,其腦中有兩石,如蕎麥,白如玉。好奇的人,很多市場的小魚,存放在竹制器皿裏,任其腐爛,即洗凈,取其魚腦、魚石,以酒養之,頗為精致。”還有壹個有趣的是,這種小白腦石可以從黃花魚的大腦中取出,洗凈晾幹,還可以作為喝酒時數數的骰子。
早在吳越,就有黃魚的傳說。唐代學者盧光偉在《吳地記》中寫道:“何呂自東侵吳十年,吳王親自征之,驅之入海。據沙洲說,我們在壹起呆了壹個多月。風壹吹,食物就過不去了。國王燒香祈禱時,突然看到海的金黃色從海上飄來,繞著國王的地方轉了壹百圈。我們公司捕到的魚很好吃。三軍熱情,不準蠻族捕魚,投降了吳王。把魚用鹽水腌壹下,肚腸也跟著腌,因為數。當桂王回來時,大臣們要求這樣做,剩下的魚就暴露出來了。味道很好,因為書很美,魚是為了這個詞。那魚金黃的時候我不知道它叫什麽,但我看見腦子裏的骨頭像白色的石頭,它叫石首魚。”無棣是指江浙壹帶,也就是現在的嘉興和常熟。這條黃魚也是抱大腿魚。看到吳王親自向東夷進軍,糧食短缺,自告奮勇為之犧牲,但東夷無魚,只好投降。在這裏我們也可以知道“貓頭鷹”這個詞來源於黃魚好吃的原因,美字下面有魚,叫做“貓頭鷹”。
大家都知道黃花魚好吃。記得小時候,黃花魚是壹種普通的經濟魚類,曬海帶的時候能釣上幾條。當時為了保存黃花魚,將黃花魚切幹洗凈,抹上鹽,曬幹後保存。吃的時候上鍋蒸壹蒸,鹹鮮嫩嫩,泛著橘黃色的光澤,口感極佳。難怪南宋文官羅說:“魚幹莖皆梟,其美不及石頭,故獨稱之。最好是白色的,所以叫白貓頭鷹。如果暴露在風中,它會變紅,失去味道。”在各種貓頭鷹中,黃魚貓頭鷹和黑狼貓頭鷹最為美味。現在經常吃黑狼,黃魚都是養殖貨,野生黃魚只存在於記憶中。
關於黃花魚,晚清詩人姚燮在香山避難時曾寫過壹句話,“軟骨蝦聘,夫自絕溪。”這意味著魷魚是軟骨頭。誰會雇他們來娶他們呢?放心吧,它的老公來自象山爵溪的老公,這個老公就是黃魚。在浙江寧波沿海地區,新上任的“毛腳女婿”去見丈母娘時,有壹個習俗,必須帶壹只貓頭鷹。黃花魚是第壹選擇,價值最高,營養最好,所以它也被稱為“郎軍貓頭鷹”,因為它在取出時更有面子。
除了黃花魚,黃花魚還有很多吃法。南宋吳的《梁璐之夢》中,有“石首玉葉湯、石首桐皮、石首鯉魚、石首鱔魚、石首鯉魚包等”,但具體方法不得而知。唐代徐堅在《初學書》中記載:“石魚,鱗黃如金,蒓菜作湯,稱金湯玉飯。”這就是杭幫菜裏著名的“蒓菜黃花魚湯”。宋代第壹部官方藥典《開元本草》中也寫道:“(石魚)與蒓菜同作湯,開胃益氣”。蒓菜是壹種水生蔬菜,像睡蓮葉壹樣,浮在水面上,采摘鮮葉和黃魚碎做湯,但我沒吃過。
清代吃了不少貨的袁枚在《隨感寄》中說:“黃魚切小塊,醬酒沈郁壹小時,瀝幹;在鍋裏翻炒兩面,加入壹杯金華豆豉,壹碗甜酒和壹小杯秋油,壹起滾。等鹵水幹紅了,再加糖和冬瓜姜收起來,浸泡妙不可言。另壹種方法:將黃魚打碎,加入雞湯作為湯料,放入甜面醬和纖維粉中。壹般來說,黃花魚也是粗的東西,洗不幹凈。”這整條黃魚都是紅燒或者雞湯。寧波沿海應該沒有這種吃法。
我喜歡清代的另壹個吃貨李漁。他在《隨感郵件》中說:“有壹種烹調魚的方法,可以使鮮嫩和肥美同時發揮,又不失天然的風味。煮的慢、快、慢都沒關系,不用擔心火候。那是清蒸魚。因為鮮味在魚裏,這是最好的辦法。”清代大學者朱彜尊寫的飲食文獻《食鮮紅之秘》中說:“黃魚,洗凈切塊。用甜白酒煮,再加壹點醬油、胡椒粉和蔥花,是最美味的。”
寧波吃大黃魚,最有名的是白菜黃花魚湯。鍋內熱少許油,放入蔥姜蒜,翻炒,將曬幹洗凈的黃花魚放入鍋中,倒入開水中煮五六分鐘。我不喜歡油鍋炸黃魚,這樣鮮嫩的味道就沒了。黃花魚湯略白時,倒入白菜和筍絲,最好是霜後做的白菜,煮兩三分鐘。根據白菜的鹹度加鹽,撒上洋蔥,出鍋。壹道開胃爽口又美味的菜端上來,絕對讓妳胃口大開,爭搶不止。
在過去,黃花魚是壹種價格低廉的大眾產品。如今,黃魚擠進了豪門,身份倍增。看這個價格,我覺得我吃不起正宗的野生大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