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樓的特點是壹圈高達五層的建築圍繞著壹個方形或圓形的巨大房子,房子內部有壹個中央庭院,祠堂壹般位於房子正門對面的中軸線上。或者在院內建平房,形成第二圈,甚至第三、第四、第五圈。祠堂位於核心的內圈中央,供奉祖先,舉行家族禮物。外層土墻很厚,往往達到2米多。壹層和二層是廚房和谷倉,不對外開放或者只有很小的穿孔。只有住在三樓以上的人才可以開窗,也可以用來射擊,防禦性很強。
典型的客家土樓有五峰樓、方樓、元宅三種。它的建築特色有三點:
1)中軸線分明。壹般來說,大殿、主樓、大門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等附屬建築分布在左右兩側,兩側整體對稱極為嚴格。
2)以大廳為核心。突出正廳位置,以廳為中心規劃庭院,再以庭院為中心將土樓組合成壹個整體。
3)走廊貫穿整棟建築。而像慶忌樓這樣自成體系、互不聯系的土樓,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區卻很少。
①五鳳樓
五峰樓沿全屋中軸線由前向後依次為下殿、中堂和主樓(上殿),合稱三堂。下廳為大堂,中堂為家庭聚會廳,均為單層;主體建築多為三、四、五層,底層中間為祠堂供祖宗牌位,左、右、上三層為各臥室。三堂之間由天井隔開,左右有隔間,有通道通向橫屋。橫宅是指平行於中軸線的條形長宅,也是房間。層數從前向後增加,最後接近主樓高度。以主樓為重心,兩橫樓如大鳥之翼,氣勢舒展如鳳凰展翅,故稱“五鳳樓”。
五峰塔位於前低後高的山麓。屋頂多為倚山式,屋頂坡度平緩,屋檐平直,明顯保留較多漢唐風格。
②廣場建築
福建土樓中,方形建築比圓形村落更受歡迎。方形建築的特點是壹圈方形的高大圍墻夯築而成,只留壹個入口和壹個大廳。房間沿墻設置,中央有壹個開闊的天井,天井周圍有回廊,相互重疊,達到五六層。這種土樓充分發揮了傳統夯土技術。同樣的形式,有大有小,層次不同,但都很強。方形建築的造型特點與五峰樓相似,只是下廳和橫屋的外墻更厚更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
③元齋
元齋是三大典型造型藝術中最吸引人的。從建築上分析,圓樓采光通風比較壹般;節省建築材料,風阻小;因為受力均勻,抗震性也最強。方形建築比圓形建築出現得早。從方形建築到圓形建築,防禦要求是最重要的因素。與方形建築相比,圓形建築有七個優點:
1)方形建築的四角房因為光線暗,通風不好,靠近木樓梯,噪音幹擾大,所以不受歡迎,而圓形建築則消除了角房。
2)與方形建築相比,圓形建築房間的朝向沒有明顯區別,有利於家庭內部的分配。
3)周長相同的圓的面積是正方形的1.273倍。所以,建造圓形建築可以獲得比樓房更大的內院空間。
4)圓形建築中扇形房間的外弧比土墻長,內弧比木結構短,比方形建築更省材。
5)圓形建築的木質構件大小統壹。
6)風水學認為圓樓可以克制。科學的解釋是,圓形建築對冷風的阻力小於方形建築,所以邪氣對房間的影響相對較小。
7)從抗震角度來看,圓形建築能更均勻地傳遞水平地震力,因此樣板房抗震性能更強。
這種圓形建築壹般由兩個或三個圓圈組成,由內向外嵌套。外圈十幾米高,四層,壹兩百個房間。壹樓是廚房兼餐廳,二樓是倉庫,三四樓是臥室。二樓有三五十個房間,壹般都是客房,其中壹個是祠堂,是住在樓裏的幾百人結婚、悼念、慶賀、慶祝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設施。土樓是用當地的生土夯實的,沒有鋼筋水泥。墻基礎寬三米,底墻厚度1.5米,向上逐漸減小,頂墻厚度不小於0.9米。然後沿著圓形外墻用木板隔成很多房間,裏面是走廊。
整體來看,以三大殿為中心的五鳳樓,蘊含著明顯的自卑感。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漢文化發源地黃河中遊古代院落布局的延續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中軸線盡頭的上殿(正殿)采用了厚重的夯土承重墻。方形建築的布局與五峰樓相似,但其厚厚的土墻是從上面的房間延伸到整個外圍的。顯然,它的防禦大大加強了。就名字而言,圓村表現出了兩個特點。壹方面,在圓形建築中,三大殿已被隱藏,尊重的優先性被嚴重削弱;另壹方面,翟是要塞,防禦功能上升到第壹位,成為極為有效的準軍事工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土樓是壹座微型城市。它有高大堅實的“城墻”,有成熟完善的采光、通風、供水系統,有寬闊的內部空間,這使得土樓比其他形式的房屋有更充足的燃料和糧食儲備。
第四,土樓的獨特表現
客家土樓建築是落後生產力和高度文明的奇怪混合體。它們在技術上和功能上都是完美的,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文化內涵上有很深的內涵。土樓不僅具有防禦敵人的奇特功能,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通風采光好的特點。由於土墻厚度大,冬暖夏涼。永定客家土樓有以下獨特的屬性:
1,全經濟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木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邊區,這兩種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尤其是黃土,取自山坡,所以不存在破壞耕地的問題。如果舊樓需要拆除重建,墻土可以再利用,或者作為農作物肥料。壹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順暢,木質構件不會受到白蟻的嚴重侵襲或受潮腐爛,舊料可以重復利用。土樓的施工技術容易掌握,完全可以靠人力操作,不需要特殊設備。通常建築施工時間安排在幹燥多雨的冬季,而此時正值農閑季節,人們可以參與大量的工程,大大降低了建軍成本。
2、牢固性好
客家土樓,尤其是圓形村落,堅固性最好。圓柱形結構可以均勻傳遞各種荷載,同時外壁底部最厚,向上逐漸變薄,略向內,形成優良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壹般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沈降下,整個土樓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但由於土墻內部埋有竹條、木條等水平拉桿骨,即使因臨時應力過大而出現裂縫,整體結構也不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壹就是水擊,但大部分都是用大卵石建造的,高度設計在最高洪水線以上。石基上方夯築土墻,墻頂設置高約3米的大屋頂,保證雨水被甩出墻外。
3.美妙的身體
客家土樓的墻體厚度約為1.5米,這樣炎熱的天氣可以阻止暑熱的進入,寒冷的天氣可以隔絕風,在樓內形成壹個小氣候,夏天涼爽,冬天溫暖。令人驚訝的是,厚厚的土墻有壹種其他墻無法比擬的隱性功能。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高達1800 mm,經常有突發性的晴天陣雨,室外幹濕度變化太大。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厚的土壤保持著適合人體的濕度,當環境過於幹燥時,可以自然釋放水分;當環境太潮濕時,它吸收水分,這顯然非常有利於居民的健康。
4.突出的防禦性質
客家土樓的厚墻是最重要的特征之壹,是中國傳統民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四層土樓為例。壹樓和二樓沒有外窗。三樓有壹個窄縫,四個大窗戶,四樓有時加個平臺。土墻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固措施是在厚重的硬木門上包鐵皮,門後用橫桿固定,門上安裝防火水箱。這些都是出於防衛需求。閩粵贛邊區曾經是壹片荒野。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仍有許多原始森林,昆蟲和蛇以及許多野生動物出沒。歷史上很長壹段時間都是“天高皇帝遠”,朝方鞭長莫及。就連這三個省的省會福州、廣州、南昌,也因為道路的極端和危險而忍不住交惡。客家人除了頻繁遭到民風濃厚的原住民攻擊,還遷徙到不同姓氏的不同家族,也有不斷的殊死搏鬥。惡劣的生活環境迫使客家人非常重視防禦,他們將房屋修建成易於攻擊的設防城市,群居生活。在土樓的水井、糧倉、谷倉等初級火器時代,土樓為客家人提供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流傳著許多敵人久攻不下後“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動詞 (verb的縮寫)傳承意義
土樓建築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融合了安全防衛、生產生活、聚居社區的需求和尊教意識。土樓建造精美,規劃建設精巧,充分利用自然空間,合理安排房屋布局,或依山或依水,使居住建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土樓結構多樣,內部空間豐富有序,裝修工藝精湛。土樓的建造技術是客家建築文化的生動體現。它繼承了中原古代的土築技術,保留了大量優秀的建築傳統,成為研究古代建築技術的活化石。
堡壘式的封閉外觀和超大規模展現出強大的防禦,展現出壹種氣勢磅礴的威嚴。土樓的內部空間由細長的木質構件構成,居住空間對內院開放,標準的小開間,親民的尺度,讓人倍感親切。這是壹個建立在人的尺度上的空間,是人們生活的理想環境,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最古老的土樓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依然屹立在閩西南山麓,依然發揮著作用。即使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些震撼人心的古建築的科學設計和文化價值。
在現代化和商品經濟的沖擊下,永定地區居民的居住觀念發生了變化,不再建造土樓。原有的永定客家土樓年久失修,建築技藝的傳承也面臨危機,急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