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天最短,越往北,白天越短。同樣,也是因為冬季至日上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小於散失的熱量,所以天氣壹般較冷。
冬天的至日開始數到九,每九天就是壹個九。到了“99”的時候,天氣轉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春天,也就是俗稱的“99晴天”。根據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冬季至日是“陰陽轉換”的重要節氣,所以也有“冬季至日出壹陽”的說法。同時,閏月的設定也是基於冬季至日。
俗話說,“冬天至日來了,吃餃子。”在中國北方,冬天的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在南方,大多數人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在山東的滕州和其他地方,人們在冬天的至日喝羊肉湯,這意味著驅除寒冷。
此外,在江南水鄉,冬天的至日之夜,全家人會聚在壹起吃紅豆和糯米飯。相傳,* * *龔的兒子有壹個惡兒子,死在至日的冬天,死後成了瘟疫,殘害百姓。然而,疫鬼特別害怕紅豆,所以人們在冬天的至日上煮紅豆飯,希望能預防災難和擺脫疾病。有趣的是,蘇州也有喝“冬酒”的習俗。
冬釀是壹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而成。在冬季至日的夜晚,老百姓喝著美味的冬酒,品嘗著各種燉牛肉,家裏充滿了笑聲。“九縣”開始後,民間流行填寫“九九”寒圖以供消遣。99-99的消寒圖壹般是雙鉤紅書法。從冬天的至日,每天按筆畫順序補壹筆,到99-99的春天過後,就完成了壹幅99-99的祛寒圖。
冬天是冬儲的季節,北風呼嘯,大地冰封。民俗專家肖方在《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提到,冬季至日是壹個重要的季節節點,人們圍繞冬季至日舉行壹系列的季節性儀式。
冬季至日是中國農歷的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季至日,也稱為南方至日、冬季節、亞洲新年等。,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也是四季八節之壹。它被認為是壹個盛大的冬季節日。在中國古代,有這樣壹種說法,冬天的至日像壹年壹樣大。
說到冬天的至日,北方的朋友會說他們想吃餃子。我住在河南省北部。讓我總結壹下我家鄉冬天至日的習俗:
首先,吃餃子。
俗話說,“十月壹日,冬天的至日來了,家家戶戶都吃餃子。”可見,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是壹個必不可少的習俗。“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知府。辭去職務回到家鄉後,他看到鄉親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很多人耳朵都凍僵了。
於是,他命令弟子們支起爐子,把羊肉和祛寒的草藥放在鍋裏煮,然後拿出來切碎,用面包做成耳朵狀的“迷人耳朵”,煮好後送給前來求藥的人。吃了之後,人全身都是暖的,耳朵是熱的,凍傷的耳朵也治好了。後人學著“焦耳”的樣子,把它包起來做成食物,所以叫“餃子”。
二、99消寒。
立冬後的第二天,至日開始數九,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立冬數九”。算9天就是19,算9天就是29,以此類推。數“99”就是“99”的結尾。“九朵花開”,那就溫暖了。
進入第九年後,文人搞所謂的降寒活動,選壹個“初九”日,逢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桌上九菜九碗,完桌者用“九花”席,以得第九年降寒之意。
第三,祭天祭祖。
許多地區都有在冬季至日祭天祭祖的習俗,還有壹些地方在冬季至日慶祝這個節日。每家每戶都提供家譜、祖先雕像、牌位等。在家裏的上層大廳,放置壹個祭壇,設置香爐,供品等。壹些地方在祭祖的同時,還會祭神、土地神,祭拜神靈,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