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蔡連祥在《中醫內經》“五味入五臟”中提出了養生的要義?“五株七傷”
五味入五臟:
入口五味,各屬五臟五行,暴飲暴食得病!!!
酸味入肝,肝是木的壹種,吃多了很尷尬:
鹹血入腎,屬水。吃多了會讓人口渴:
辣氣入肺為金,多食使人煩(汗為空);
苦走進心裏是火,吃多了讓人吐:
甜肉白天屬於地球,吃多了讓人心酸(胖):
五株七傷:
“久坐傷肉”,久坐的朋友容易肌肉勞損,腰酸背痛;
“久坐傷筋動骨”,長時間站立,容易出現骨關節疼痛、骨質疏松、增生等骨關節病;
“躺在床上久了就疼”,容易累,越睡越無聊。
“久傷”,走久了容易抽筋,晚上也累;
“久血傷”,長時間看手機電腦,頭暈眼花,視疲勞,失眠多夢等。
七傷神: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思傷肺,恐驚傷腎。
中醫有“四氣五味”...所謂“四氣”,又稱“四性”,有“寒熱、溫涼(平)”四個特點;所謂“五味”,是指“酸(澀)、苦、甜(淡)、辛、鹹”五味。中醫也說“藥食同源”,所以食物也有“四氣五味”
因此,食物的“氣”或“性”與藥物的“四氣”或“四性”是壹致的。古人根據寒、熱、(平)、溫、涼,基本上將食物分為性情或性三類。
歷代中醫食療書籍中有許多飲食習慣,如大熱、大熱、大溫、溫中、平溫、涼溫、小寒、大寒等。,這只是表現在食物表現上的差異,而沒有明顯的界限。
壹般來說,就300多種常見食物而言,性平的食物最多,其次是溫性食物和寒性食物。從生活經驗和食物的臨床應用來看,寒性食物多為陰性,具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溫性食物為陽性,具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的作用。
食物的“味道”
食物的“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仍概括為“五味”,即:酸(澀)、苦、甜(淡)、辛、鹹。五味的功能與藥物“味”的功能是壹致的。然而,五味是酸(澀)、苦、甜、辛、鹹、軟。其中-
甜食有補益、止疼解痙的作用,如蜂蜜、麥芽糖、龍眼肉、米粉食品等。)美食最多;
鹹食有瀉下、軟堅散結、滋陰養血的作用,如鹽、海帶、紫菜、蝦、蟹、海蜇、甲魚肉等。);
酸(酸(澀)食物有斂汗、澀精、止瀉、減少排便的作用,如烏梅、山楂、石榴、柿子等。)第二;
辛辣食物具有散結、行氣、活血的作用,如姜、蔥、蒜、辣椒等。)甚至第二;
苦(苦味食物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降氣的作用,如苦瓜、苦杏仁、橘皮、百合等。)少。
另外就是清淡的味道,中醫歸類為甜味。有利尿除濕的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黃花菜、薏米米等。
除了五味之外,還有嗅覺定義的“香氣”概念,是指食物的特殊氣味。大多數芳香食物是水果和蔬菜,如橙子、橘子、佛手柑、香菜、香椿和茴香。
芳香食物壹般有健脾開胃、祛濕祛濁、醒腦開竅、消食化積的作用。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有“健脾”的作用;
苦味食物(如苦瓜)仍有“瀉火”作用;
鹹味食物(如魚、蝦、蟹)也有補腎養血的作用。各種食物都可以有壹種或幾種風味,可見食物功能的多樣性。
至於五味的陰陽屬性,甜屬陽,苦屬陰。
食物的特殊“歸經”功能-
食物的歸經也是食物表現的壹個主要方面,它表現了某種食物在人體某些器官、經絡和部位的突出作用,它表現了食物的關鍵選擇性。其實這是古人對食物行動的選擇性和食物行動的內在規律的認識。中醫也認為食物的歸經與“味”有壹定的關系[如《蘇文誌珍大論》所言:“夫五味入胃,各歸其喜...物化也常見。”。總的來說:
辛辣食物屬於肺經,辛辣發散性食物(如蔥、姜、香菜等。)用於治療肺氣虛證的表證和咳嗽癥狀;
甜的食物屬於脾經,甜的進補食物(如紅棗、蜂王漿、山藥等。)用於治療貧血和虛弱癥狀;
酸味食物屬於肝經,用酸味食物(如烏梅、山楂)治療肝膽、臟腑等疾病;
苦味食物屬於心經,苦味食物(如苦瓜、綠茶)用於治療心火發炎或熱動小腸綜合征;
鹹食屬於腎經,鹹食(如甲魚、海帶、紫菜等。)用於治療肝腎虧虛和虛損性疾病(如甲亢和糖尿病)。
食物獨特的起伏——
食物的沈浮概念與食物的氣味和味道密切相關。食物的氣味性質及其陰陽屬性決定了食物作用的趨勢。壹般來說,質地清淡、飲食習慣溫潤、味甘淡的食物,本質上都是陽,有升降的傾向(如姜、蒜、辣椒等。),並有發散、開竅等功效。比如香菜、薄荷可以緩解表癥,治療感冒,菊花、綠茶可以清腦,治療頭痛;相反,質地較重、飲食習慣偏寒、酸、苦、鹹口味的食物,則容易沈澱下來(如杏仁、李子、蓮子、冬瓜等。),並具有清熱、平喘、止咳、利尿、斂汗、止瀉、補益等功效。,如西瓜清熱治發熱煩渴,冬瓜利尿治尿路梗阻,烏梅收斂止瀉止痢。根據對300多種常用食物的統計,有沈降傾向的食物多於有上升傾向的食物。
食物補充和腹瀉
食物性能的“補”和“瀉”的概念,壹般是指食物的兩種功能,也是食物的兩種特性。壹般來說,進補食品都有補氣壯陽、滋陰養血、生津益精的作用。壹般來說,瀉下食物具有解表、散熱、開竅、祛穢(防疫)、清熱、瀉火、燥濕、利尿、祛痰、祛風除濕、瀉痢、解毒、行氣、祛風、活血化瘀、涼血的作用。
根據300多種常用食物的統計,瀉下食物多於進補食物。從這個角度來說,中醫的營養手段不僅僅是為了補虛扶正,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瀉實祛邪。
蔡連祥提醒親朋好友,中醫同仁,不要說別人,作為參考!為了提高中醫,藥,食,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