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提煉了《川菜烹飪事典》、《細說川菜》、《魚翅&花椒》三本書的壹些觀點,從川菜歷史、川菜特點、川菜種類三方面說說看法。
(文章閱讀時間約為5分鐘)
壹、聊聊川菜的歷史
自古以來,中華烹飪歷史源遠流長…
從商代由廚入宰的尹伊,到春秋善調五位的易牙…從戰國著《呂氏春秋·本味》的呂不韋,到唐代精通食療的孫思邈…
從南宋喜好川食的陸遊,到明代藥療食養的李時珍…
更毋說近現代的郭沫若、張大千等人。
而川菜,起源於先秦,發源於北宋,成熟於清末,在烹飪歷史中同樣占有濃厚的筆墨:
1)東晉,在《華陽國誌》中描繪了川人的飲食口味“尚滋味,好辛香。”
2)北宋,川菜傳入都城東京(現開封),出現了專門經營川菜的飯館。
3)清末,四川引進了南美洲辣椒種植,在菜肴上真正的形成了自身特點。
二、聊聊川菜的特點
第壹個關鍵詞:“味”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
川菜的味兒有“味型多樣、富於變化”的特點。
該特點來源於周邊地理調料稟賦,中壩的醬油、閬中的食醋、郫縣的豆瓣、自貢的井鹽…良好的調料基礎帶來了各類復合味:麻辣、糊辣、酸辣、椒麻、紅油、魚香、鹹鮮、糖醋、蒜泥等數十種味道。
第二個關鍵詞:“平民化”
傳統發展中,中國大體上有四大地方菜系。
北邊的宮廷菜(北京菜、魯菜)
東邊的文人菜(淮揚菜)
南邊的商賈菜(粵菜)
西邊的平民菜(川菜)
其中平民化的川菜大致上有三個特征:
1)就地取材 2)物盡其用 3)葷素搭配
例如買壹個蘿蔔,其中蘿蔔皮做泡菜、蘿蔔心做正菜;或者宰殺壹只雞,把雞肉、雞雜、雞翅都分開烹飪,可以體現物盡其用之舉。
三、聊聊川菜的種類
川菜分為三大類:筵席菜、家常菜、地方小吃
和想象中不同,印象中的川菜很平民化,但其筵席菜仍然是高級國宴中的壹環。
川味筵席菜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1)用料高檔 2)成菜大方 3)擺臺講究
4)烹飪以煨、燒、蒸、燴、燉為主,少有炒菜
5)講究規格
比如冷餐的數量從“四單碟”到“九九歸壹”
比如八菜壹湯分為“四大柱”+“四行菜”+“座湯”,根據頭菜不同分為燕窩筵、魚翅筵、海鮮筵等…
其菜品主要有開水白菜、雪花雞淖、大刀金絲面、泡椒遼參,目前成都的玉芝蘭、松雲澤等餐廳仍然是采用川式筵席形式。
作為日常餐飲,川味家常菜有四個特點:
1)味道濃厚 2)價格實惠
3)出菜迅速 4)小份為主
由此可見,家常川菜貼近百姓生活且富有鄉土特色,所以目前市面上經營的大部分餐廳都屬於川味家常菜。
川味地方小吃則更多來源於舊時的“食擔”
貨郎們肩挑著盛裝食品的器具走街串巷、沿街叫賣,有的壹頭裝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壹頭挑火爐,遇到食者則現做現賣。
以前有鐘文森的鐘水餃、賴源鑫的賴湯圓、夫妻肺片、擔擔面、豆腐腦等…
…
最後用《魚翅與花椒》的壹句話總結:
“吃”本身就是壹件文化歸屬的事。
認同壹種美食,本質上也是認同和尊重了這種美食所屬的文化,也就有了和這種文化的***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