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清明節的風俗活動及傳統食物

清明節的風俗活動及傳統食物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壹。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風俗活動及傳統食物,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風俗活動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傳統食物

1、青團

江南地區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青團的飲食習俗。青團是用壹種叫做漿麥草的植物用工具搗爛之後擠壓出汁液,把汁液與糯米粉揉捏成團,這樣青團那個青色的皮就做好了,中間包上紅豆沙制成的餡料,然後放在蒸籠中蒸熟,出鍋之後在表面塗抹上壹層菜油,這樣青團就做好了。

2、潤餅菜

泉州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食用潤餅菜的習俗,潤餅菜是由面粉烘制成薄皮,在食用的時候中間包裹上海蠣,肉絲,胡蘿蔔絲,蕪荽等食材,然後食用,口感清爽味道甜潤。

3、饊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是壹種油炸食品,雖然南方和北方都會吃饊子,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做法卻有所不同,南方的饊子以米面做為主料,制作精巧細致,而北方的饊子是以麥面做為主料,制作大方灑脫。

4、子推饃

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子推饃的飲食習俗,是用來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質。子推饃的外形像古代將領的頭盔,壹個有半斤到壹斤重,又叫做老饃饃,子推饃的中間包著紅棗或者雞蛋,頂端的四面則貼著面花,面花也就是面做的小饃,可以捏成各種形狀。食用子推饃還有壹些規定,不同形狀的子推饃不同的人食用,像圓形的子推饃是只能男性食用,條形的梭子饃是已婚婦女食用的,而未婚女性則是食用抓髻饃,兒童則是食用不同形狀的面花。

5、粽子

大家都知道粽子是在端午節的時候食用,用來紀念屈原的節令食品,但是最初吃粽子並不是在端午,而是在清明節的前壹天,因此還有很多地方有在清明節的時候吃粽子的習俗。

6、雞蛋

在清明節有食用雞蛋的飲食習俗,起源於先秦時代的壹些地方,並且古人認為在清明節的時候吃雞蛋,也就是意味著接下來的壹整年都有壹個好身體。清明節這天的雞蛋不僅可以吃,還可以拿來玩,主要有兩種雞蛋的玩法,分為畫蛋和雕蛋,而畫的蛋還可以食用,雕的蛋則是拿來賞玩的。

7、薄餅

在廈門有壹句俗語叫做“清明吃薄餅”,也就是在廈門有清明節掃完墓之後壹家人壹起食用薄餅,不僅僅是廈門,閩南多數的地方都有吃薄餅的習俗。老壹輩的廈門人在食用卷薄餅的時候,會喜歡在薄餅皮裏面放壹些煎好的蛋絲,酥脆的海苔還有壹些特制的醬料,薄餅裏面包了各種蔬菜,有些地方則會選擇芹菜和韭菜,因為諧音,讓人們勤勞,生命長久。

8、大蔥和蛋餅

青島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大蔥和蛋餅的習俗,這樣意味著聰明伶俐,在以前青島的民眾還會捏面花,捏成白面小雞,稱為“蒸小燕”,所以在清明節的這壹天的早晨全家人都要壹起吃白面小雞和雞蛋。

9、樸籽粿

在清明節這天有食用樸籽粿的飲食習俗。樸籽粿是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搗爛和大米磨成的粉末壹起發酵,發酵好之後加上食糖,放在模具之中蒸熟,這就是樸籽粿了。樸籽粿壹般有兩種形狀,桃型和梅花型,蒸熟的樸籽粿呈現淺綠色,因為加了糖,味道甘甜。

10、芥菜飯

閩東地區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芥菜的習俗,而芥菜和大米煮制成的芥菜飯據說食用了之後接下來的壹整年都不會長疥瘡。

11、棗糕

在北方有在清明節的時候吃棗糕的習俗,棗糕是由酵糟發面之後中間夾上棗然後蒸食,並且春季養生適宜省酸增甘,吃點大棗能夠健脾養肝。

12、清明飯

清明飯顧名思義就是在清明節的時候吃的飯,清明飯是由各種可以食用的青草藥制作而成的。壹般常用的青草藥有薺菜,枸杞葉,艾草,麻葉,雞矢藤,白公翁等等,將這些青草藥洗凈煮熟之後與糯米紅糖等壹起捏成飯團,最後蒸熟即可。

13、菠菠粿

福州人在清明節這天要食用菠菠粿,菠菠粿是用壹種南方特有的野菜叫做菠菠菜搗爛成汁,之後與米漿壹起揉制成粿皮,中間包上紅豆沙,蘿蔔絲等餡料,蒸煮之後就是菠菠粿了。菠菠草味甘,性涼,食用之後對人體有益。

14、子福

在晉中壹帶地區有著清明節吃子福的習俗,晉中很多地方有祭祀之後,分吃祭祀食品的習俗,其中就包含子福。子福是白面蒸成的大饃,中間包有紅棗,核桃,豆子等,而外部則是盤成龍形,龍身的中間則紮著壹個雞蛋,因此取名叫做子福。

15、烏稔飯

畬家族在清明節有食用烏稔飯的飲食習俗,烏稔飯是畬家族中家家戶戶都會煮制的食物,並且會饋贈於親朋好友包含漢族的朋友,因此在之後,漢族人也就形成了在清明節吃烏稔飯的習俗。

16、歡喜團

四川成都人在清明節有食用歡喜團的飲食習俗,歡喜團是用炒米制作成團,然後用線穿過,大小不壹,顏色不壹,因此叫做歡喜團。

17、暖菇包

泰寧壹帶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飲食習俗。暖菇包是由壹種當地人稱為暖菇草制作而成,暖菇草的學名叫做鼠曲草,又叫做佛耳草。而暖菇包這種食物不同的地方做法也是不同的,南邊制作的時候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制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包子,圓形的,而北邊制作暖菇包的時候用的是暖菇草磨成的粉末,制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餃子,月牙形。

18、艾粄

有壹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壹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艾粄是用艾草煮水之後,把煮過的艾草瀝幹剁成草泥,越細膩越好,然後用艾草泥,糯米粉還有之前煮艾草的水壹起調和揉捏成團,然後再在中間包上芝麻,花生之類的餡料,封口捏成方形或圓形等形狀,放入蒸鍋中蒸熟,這樣艾粄就做好了。

清明節養生

清心氣

清明節祭拜祖先時,很多人會睹物思人,產生悲傷抑郁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但是過度的沈思在悲傷裏,會導致情誌抑郁,阻滯氣機而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等疾病。清明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心境要暢達,要通過戶外散步、踏青等活動,來清凈心氣,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

清肺氣

清明節氣是流感等傳染性疾病高發時期,要堅持到室外、到公園、到河邊走走,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並適當運動,面對松樹柏樹做深呼吸,給自己的肺臟換換氣。肺是人體大的過濾器,整日待在封閉的屋裏,呼吸屋裏不通風的空氣,肺會吸進很多細小的“廢物”沈積在肺臟,會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

清肝氣

清明時節,每日壹碗“明前茶”,具有利水祛濕,活血化瘀的作用,明前茶是血管的清道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能清肝利膽。市面上主要有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茶等品種,沖泡明前茶時,要用溫度80℃左右的水,溫度過高容易破壞茶葉的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