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開始重視手機輻射問題,並在反復“斟酌”有關輻射的技術標準,但可惜的是,相對於手機的全球普及以及消費者的健康來講,這種緩慢的“斟酌”已經晚了,並且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拖沓的場景在很多國家仍將會延續。所以,可悲的不是手機輻射技術標準的缺失,而是應對這種影響公***安全利益機制的缺失。
全球化時代是跨國公司主導全球經濟的時代,大公司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經濟範疇,它們已經成為影響社會運行的動力體系。類似手機輻射這樣的問題,大公司通過對產業隱私的回避,實際上已經侵害了社會公眾的權利。
社會公***健康應該看成是公***產品,比如說,當很多企業都在汙染空氣的時候,這種公***產品的協調,監護人應該是政府。
手機輻射對公眾健康的危害也是壹樣,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輻射而回避輻射的存在。因為社會的發展不能完全等同於公司群體的發展,而是整個民眾的發展。在手機輻射問題上,各國政府有責任加速研究輻射的問題,並向民眾提供對稱的輻射信息;更有責任給企業制定嚴格的標準,使企業對民眾承擔更多的責任,並建立起既服務於社會,也服務於利潤的雙層責任。因此說,手機輻射不可怕,可怕的是國際社會沒有建立起避免類似問題持續發生的快速協調機制。
現代文明在為人們帶來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之時,也使人們陷入“幸福的煩惱”:隨著手機使用頻率的增加,由手機輻射引發的健康安全問題成為業界關註的焦點。
什麽是手機輻射
研究表明,當人們使用手機時,手機會向發射基站傳送無線電波,而任何壹種無線電波都會或多或少被人體吸收,從而改變人體組織,還可能對人體的健康帶來影響,這些電波就稱為手機輻射。
事實上,手機輻射稱為照射更為合理,因為手機使用的頻率是在800至1800MHz之間,與X射線或伽馬射線等電離輻射完全不同,它不能在人體內產生電離化或輻射能,因此被稱為非電離性輻射場。
手機輻射的大小,在國際科學界有壹套比較完備的計量標準,就是所謂的SAR值。SAR是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的縮寫,即比吸收率,也稱為電磁輻射測試值,通俗地講,就是手機輻射對人體影響的大小。
1990年,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制定了手機電磁輻射的衡量技術標準。1998年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也制定了類似的技術標準,標準中均采用SAR來度量手機電磁輻射的大小。
ICNIRP的標準得到了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衛生組織的推薦以及絕大部分國家的支持。在我國,由國家質檢總局牽頭,聯合衛生部、國家環保總局、信息產業部、廣電總局、國家電網公司等單位組建的“電磁輻射國家標準制定聯合工作組”正在聯合制定我國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其中也以SAR作為衡量手機輻射的基本限值。
手機輻射比想象中可怕
隨著手機持有量的迅速上升,人們對手機輻射可能引發的健康安全問題也開始日益重視起來。不過,目前大多數手機使用者對手機輻射的了解還很不全面,而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卻表明,手機輻射所帶來的危害遠比想象中更為可怕。
雖然學術界對手機輻射尚有爭議,但不可否認其在壹定條件下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由西班牙馬德裏孔普盧滕塞大學應用物理學系負責人塞巴斯蒂安教授組織的壹項研究顯示,現有方法得出的數據顯然低估了輻射對人體組織的影響。塞巴斯蒂安說:“既然電磁場的強度較預期大,對健康的影響也會相應要大。我們估計,電磁輻射的危害會不斷累積,在10至15年後,很可能出現更多因使用手機而導致的病癥個案。”
挪威科技大學的博士岡希爾德·奧弗特德爾及其同事對1.2萬名瑞典人進行了問卷式的調查,同時對5000名挪威人也進行了問卷式的調查,這些人都在工作中使用手機。結果,瑞典有7803人做了回答,挪威有2828人做了回答。在挪威參加調查的人中,31%的人出現了至少壹種病癥,而在瑞典人中,13%的人出現了壹種或多種病癥。這份研究報告還顯示:頭疼最容易在打電話後半小時內發生,有時也在打電話當中發生。很多挪威人說,疼痛要在打電話5分鐘以上時發生。很多瑞典人也說,打電話5分鐘以上會有癥狀發生。
在我國,也有壹些研究人員對手機輻射提出了警示。佳木斯大學物理學教授謝宜臣認為,目前關於手機輻射的爭議,其實僅僅是量的討論,而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謝宜臣分析說,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可從眾所周知的能量守恒定律來理解。手機主要通過天線向外輻射微波,這種輻射其本質是能量的傳播,這些微波能量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當它們進入人體器官後,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它不會滅亡,它把這些能量傳遞給人體器官,轉換為其它形式的能量,即產生熱效應和非熱效應。
謝宜臣認為,由於手機天線在使用時緊貼頭部,發射的微波非常集中,因此長時間地使用手機,必將引起局部病變。
科學對待手機輻射
近年來,研究人員壹直試圖弄清手機輻射是否會影響人類健康,但研究結果很難被所有科學界認同。與此同時,有關手機輻射的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對此,俄羅斯有關專家指出,這是由於研究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莫斯科醫學院專家在俄羅斯《化學與生活》雜誌上撰文說,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大致有三個:壹、很多科研小組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研究人員無法對這些小組獲得的數據進行比較;二、觀察期短是此類研究的另壹不足之處。某些被懷疑與手機有關的病變發展過程相當長,而現有方法很難確定某些早期病變與手機有何關聯;三、部分研究活動可能受到投資方影響。
盡管現在業界對手機輻射所帶來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還沒有壹個準確的結論,但專家們建議,最好不要等到手機輻射有害被完全證實後才采取防範措施。英國全國輻射防護安全委會員主席斯圖爾特就曾警告說,關於移動電話技術,我們委員會很關註它對大眾健康的影響。雖然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壹部分,甚至成為壹些人的時尚裝飾品,但不能因為人們都使用,就代表它是安全的。而德國消費者協會的負責人瑪琳女士則認為,目前最要緊的就是給消費者壹個有關手機輻射的控制標準。
手機是現代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壹種新型通訊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普及程度也越來越廣泛。因而,世界各國對日益嚴重的手機輻射格外重視,紛紛制定相關法規治理手機輻射環境,而各國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也都在積極探索手機對人類健康所產生的危害,並正在采取相應措施,消除這種影響。以德國為例,早在2001年7月,德國環境部長就表示,德國政府將加強對移動通信產生輻射的管理,要求從當年秋天開始,手機生產廠家必須在手機使用說明書上準確標明輻射程度。
壹些手機生產商對手機輻射問題同樣十分關註。索尼愛立信(中國)公關總監寧述勇表示,作為高端手機的代表,索尼愛立信的手機產品壹直在執行嚴格的手機輻射標準。索尼愛立信所有手機產品在其說明書和產品網站上都標註了輻射值。另外,寧述勇還透露,索尼愛立信已經從壹些蔬菜中提取了壹種綠色物質用於手機制造,目前正在測試當中。而壹向善於解決用戶難題的海爾也再次給大家帶來了驚喜。據了解,海爾部分型號手機已順利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認證中心(CEC)的手機SAR值測試,首批取得了二型環境標誌認證,有效地降低了輻射值,維護了消費者的健康。
當然,很多產品對人來說都具有潛伏的危險,類似手機輻射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這樣的疑問,在高科技迅猛地改變著人類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出現並不突兀,問題的關鍵是要用科學的態度解決技術的難題,這應當是人類正確對待手機輻射的理性思維。也就是說,人類既不要因可能的危害而放棄文明,也不能就此忽視不理;而是應從研發、使用、管理等各個流程中給予適度的關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