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碎的魚頭是中國的壹道名菜,在很多餐館都可以看到。中國每年還會消耗大量胖乎乎的魚頭來制作剁碎的魚頭、魚頭豆腐湯等美食。那麽問題來了,中國每年消費那麽多胖乎乎的魚頭,那麽它們的身體和尾巴在哪裏呢?
鱅魚
胖乎乎的魚也被稱為鱅魚,是中國四大魚類之壹,在我們的餐桌上並不少見。在我們的印象中,胖乎乎的魚雖然頭比較大,但身上也有很多肉。如果只用魚頭,魚身和魚尾很難做成其他菜。那麽,胖乎乎的魚的魚身和魚尾在哪裏呢?
其實我們吃的剁椒魚頭小胖魚看起來和我們常見的小胖魚不壹樣。剁椒魚頭雖然也是胖乎乎的魚做的,但它們是人們專門養殖的壹種魚,只吃魚頭,不吃魚身。它們被稱為縮骨鱅魚。
萎縮的鱅魚嚴重畸形。它們的頭很大,占據了整個身體的2/3,魚尾很小,所以即使完全扔掉也不會浪費(魚尾可以做成飼料)。
在自然環境中,有少量的小骨鱅魚,但這種魚數量少,很難大規模供應,所以我們吃的剁椒魚頭都是人工養殖的小骨鱅魚,有些地方也叫“神仙骨魚”。
縮頭鱅魚的加工方法是用物理手段破壞魚的脊椎,哪裏破壞了它的脊椎,它的位置就不再生長。但這種方法成本很高,因為壹個漁民可能要養上百萬條魚,很難壹壹落實。
而且還有壹種局部處理方法:Teya低溫物理處理,用物理手段破壞魚尾的生長,對人體沒有影響。
現在的鱅魚還在魚苗階段的時候,就給它註射相應的藥物,控制它的神經發育,把它變成壹條大骨頭、短尾巴的鱅魚。當然,具體的藥物還在商業秘密階段,知道的人不多。
經過這種養殖,鱅魚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價格還很高。據《每日農經》記者了解,常見的鱅魚壹般是魚身分開賣的,其中魚頭的價格是每斤12元,而魚尾每斤只要3-4元錢;骨縮鱅魚整體出售,壹斤12元,壹條能賣到36元,普通胖頭魚只能賣到24元。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更關註的不是小胖魚的經濟價值,而是小胖魚經過藥物處理後會不會有藥物殘留,吃了會不會威脅我們的健康。
據當地養殖戶介紹,這種藥物只在幼苗期使用,會隨著魚的生長逐漸代謝到外界。另外,使用的藥物劑量很小,基本不存在縮水鱅魚出廠時藥物殘留超標的現象。
骨萎縮鱅魚的生存
在野外環境中,鱅魚很難生存,因為它們的身體嚴重變形,短尾巴難以支撐身體,所以它們的遊泳速度不快,容易被其他天敵捕食。
在人工養殖環境中,鱅魚沒有天敵,不需要逃避。而且漁民會為它們準備充足的食物,它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再加上它們遊泳速度慢,這些食物在它們體內可以轉化成更多的肉,這讓它們長得更快,也可以更早賣出去。
此外,萎縮鱅魚還延續了鱅魚的優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性格溫和,抗病能力強,成活率高。再加上市場接受度很高,非常好賣。因此,在廣東的壹些地區,飼養小骨鱅魚已經成為當地漁民的壹種創收手段。
只是人們很難接受人類對食物的需求真的要犧牲動物的體型,讓它們畸形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