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養豬”正在成為科技巨頭的新戰場。

“養豬”正在成為科技巨頭的新戰場。

華為“智能養豬”項目方興未艾,相應的連鎖反應也開始發酵。

金農心借機釋放生豬養殖走向智能化的信號,壓抑多日的股價立刻開始上漲;唐人神公開表示,智慧豬場管理平臺正在有序推進,公司將全面推進智能養豬;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也相繼表態。智能化、自動化養豬將是大勢所趨...

不出意外,繼網易、阿裏、JD.COM等互聯網公司跨界養豬,碧桂園、萬科等房地產公司進軍養豬業後,華為的“南泥灣”項目將再次把“養豬”推上風口浪尖。

據說人類馴化豬已經有9000多年了。西漢第壹宰相公孫弘,發跡前有壹段“海邊趕豬”的故事。但是大規模養豬直到19年底才出現,所謂的現代大規模養豬也只持續了40多年。

中國生豬養殖有壹個特殊之處:中國人每年消費豬肉超過5000萬噸,幾乎占世界總消費量的50%,但中國養豬業仍然以散養戶為主,前20強企業的市場份額不到10%,是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格局。

為什麽看似“畸形”的市場在過去幾年裏屢屢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以至於成千上萬的房企轉行養豬?

答案離不開“養豬”的高利潤。根據牧原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70億元,同比增長341.58%,壹頭豬平均利潤1.500元,相當於兩瓶貴州茅臺的利潤。

單純把原因歸結於養豬的“暴利”,恐怕不足以引起華為的重視。畢竟養豬業每三四年就會有壹個豬周期:豬肉價格上漲——養豬業擴大生產——生豬產能過剩——豬肉價格下跌——養豬戶轉行——生豬供應量下降——豬價再次上漲。如果誤判了豬周期,即使是行業內的頭部玩家也可能被逼出局。

真正誘導外人立案的變量,其實是“非洲豬瘟”。2018非洲豬瘟的出現,直接導致國內生豬存欄量減少40%以上,隨後豬肉市場開啟了近三年的漲價潮,深刻改變了國內生豬養殖市場格局:無情的非洲豬瘟迅速淘汰散養戶,懸而未決的模式之爭逐漸得到了明確的答案。

國內水產養殖業主要有兩大流派。壹種是以牧源為代表的“自建、自繁、自養”的資產導向模式,壹種是以文為代表的“公司+農戶”的輕資產模式。

2020年之前,沐元市值被溫氏家族牢牢壓制,但2020年之後,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沐元市值壹路飆升,但溫氏家族市值持續下滑,最終拉開了2000億元的缺口。原因不難解釋。牧源對產業鏈的嚴格控制,驗證了集約化、標準化在對抗不確定因素方面的優勢,而文氏賴以生存的輕資產模式,卻不幸錯過了豬價持續上漲的紅利。

生豬養殖的重資產模式得到了深度驗證,這可能是科技廠商看到的機會。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養豬”幾乎是壹個沒有技術門檻的行當,以至於十幾年前“北大人才賣豬肉”的行為成為現象級新聞。這種偏見顯然已經成為常識,房地產企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恰恰是房企的“老實”,讓外界看到了養豬行業復雜的壹面。

2014年底,喜歡定小目標的王健林宣布在貴州投資654380億,目標是建設30萬頭生豬養殖廠、屠宰加工廠、飼料加工廠。然而,僅僅過了壹年多,萬達就放棄了養豬計劃。當時的解釋是:“建壹個10萬頭豬的養豬場需要多少錢?我們建壹個五星級酒店要多少錢?”

“不信邪”的許家印在萬達終止養豬計劃的同年,高調宣布斥資3億元在貴州建設110養豬及農牧基地。到了2018,萬科和碧桂園,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開始陸續部署養豬大業...結果告訴我們,看似不差錢的房地產企業,只是在養豬場內外反復嘗試,並沒有堅定地走上“養豬”的征途。

不是房地產企業不貪圖養豬的暴利,而是走出半尺就覺得水有多深。

以2020年賺得盆滿缽滿的沐元為例,重磅成績單可以說是在資本市場上壹鳴驚人,58份關於沐元的研報全部被評為“買入”或“增持”。我們可以仔細看看沐源的經營狀況,大股東頻繁股權質押、短期借款比例高、業績增長不確定等內部問題,遠未建立起與市值相匹配的市場地位。

確切的說,穆遠的暴漲有壹定的運氣成分。對於壹個市場份額只有3%的龍頭企業來說,需要給出足夠的硬實力,才能在市場中上演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比如豬肉價格下行,養殖企業的利潤空間必然被壓縮。但隨著非洲豬瘟疫情的常態化,安全防控的剛性投入還會繼續增加。木源如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經濟學給出的答案是降低成本,以低成本為籌碼跨越“豬周期”。

木源在尋找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相應的例子。牧源曾經在壹些高校招聘人才,月薪不低於2萬,目的是吸引優質人才進入養殖業,補充養豬業缺乏的智力資源;同理,金、正邦科技、等人的所作所為。華為曝光“智能養豬”的消息後,也在壹定程度上印證了養殖業的訴求。

網易、阿裏、JD.COM、華為等高科技公司相繼推出“養豬計劃”,出發點可能是為了解決牧元之痛。

網易的《養豬》充滿了小資情懷。據說他在燙火鍋的時候吃了可疑的豬血,丁磊就萌生了自己養豬的想法。不管這些故事是真是假,單從網易味央最近的戰略方向來看,選擇的最終是壹條外部賦能之路。

阿裏、JD.COM等的由來。而“養豬”甚至可以歸結為To B的產物,在互聯網向To B轉型的大背景下,無論是阿裏雲的AI養豬,還是京東數學系的“豬人臉識別”,本質上都是在用新技術改造傳統養殖模式。

華為似乎也不例外。按照華為在2020農牧智能生態發展論壇上的發言,所謂“智能養豬”,無非是向養豬場輸出ICT技術,包括傳感器、物聯網技術以及背後的人工智能算法,重點是升級養豬場設施。

簡單來說,房地產企業進入養豬業的考慮可能是想分壹杯羹,而科技廠商的目的是賺養豬場的錢。如果說房地產企業在穆遠眼裏是“野蠻人”的話,科技廠商已經善意地伸出了合作的橄欖枝。

作為壹個養殖“業余愛好者”的科技廠商,能撬開養豬場的大門嗎?至少可以找到兩個有利的積極信號。

首先是網易味央與浙江吉投的合作,將承擔味央養豬場的投資建設。網易味央在經歷了“自建、自繁、自養、自營銷”的重度模式後,打算進壹步將模式輕量化,即將養殖模式輸出給合作夥伴,專註於營銷和運營。浙江機投等玩家的加入,壹定程度上表明網易探索的養殖模式和商業模式已經被外界所接受。

二是沐源、溫氏等頭部企業。比如,牧源曾多次向媒體開放“智能養豬場”,尤其是非洲豬瘟爆發時,使用巡檢機器人進行消毒和監控。雖然牧源等頭部企業並未透露與科技廠商合作的消息,但從雙方對“智慧養豬”模式的相互理解來看,在養豬場的智能化改造上,華為、阿裏、百度等科技企業是繞不過去的。

需要澄清的是,目前“智能養豬”還只是壹種* * *認知的存在,還沒有成為養豬業的主流模式。即使是溫氏、牧原、新希望等最大的頭部企業,資金的主要用途仍然是產能的擴大和上下遊產業鏈的延伸,“智慧豬場”的投入並不明顯。華為、阿裏等“養豬新勢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站在科技廠商的立場上,“智能養豬”可能不是壹條容易走的路,但卻是壹個不容錯過的藍海市場。簡單算壹筆經濟賬:2020年底,我國生豬存欄量為4.07億頭,養豬場成本約為1萬元/頭,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千億級市場。

更何況從潛在的市場走勢來看,也不乏短期破位的可能。

壹方面,生豬期貨已經在2021年初的大商所上市。參考美國生豬養殖規模集中化進程,生豬期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型養殖企業可以通過生豬期貨規避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進而不斷迫使中小散戶退出市場。至少在美國推出生豬期貨的20多年裏,5000多家超大型養豬場的存欄量從20%增長到74%,中國依靠生豬期貨加速集中化進程是毫無疑問的。

另壹方面,規模化生產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穩定的市場供應,進而穩定“豬周期”,迫使養豬業的競爭焦點轉向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智慧養豬”的想象空間在於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解放人,既降低了疫情等不確定風險,又加速了養豬場向標準化、無人化的轉變。在國內養豬業開啟集中化進程的背景下,“智能養豬”註定是牧源人不可回避的話題。

不難理解華為在這個時間節點進入“智能養豬”的動機。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養殖業“小農模式”正在瓦解。生豬養殖的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主流意願。此時入市無疑是壹個絕佳的機會。

可以預見的是,華為絕不是最後壹個宣布“養豬”的科技巨頭。當國內生豬養殖的市場格局進壹步明確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玩家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