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主要產自東北吉林,目前以雲南、四川、西藏等地較多,在安徽、廣西、山西、青海等地也有松茸,不過數量很少。
松茸中含有的松茸醇、異松茸醇等藥用成分,因其有化痰、止痛的功能,可治療手足麻木、腰腿疼痛等而被收錄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中。
我國在上世紀是松茸的出口大國,隨著人們采摘松茸的數量增大,松茸在我國的產量也在逐年減少,如今松茸已被列為我國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當中,保護的級別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
松茸數量的急劇減少除了大量的采摘之外,還有壹個原因就是它對於生長環境的要求極高,它只能生長在沒有任何汙染和人為幹預的原始森林中。
當我們在羨慕大自然將珍品賜予了西南之地時,卻不知在新疆也有壹種菌類可以與之相媲美。
前段時間看《極限挑戰》時,看到了極挑的嘉賓在新疆巴楚的壹段節目。
當那天極挑的成員在完成壹天的任務之後,在巴楚休息時,當地人為了招待他們,請他們吃當地 美食 特產。其中楊超越為了讓大家品嘗她炒的雞蛋炒蘑菇,便用當地的巴楚蘑菇炒了壹盤菜。
鏡頭給出的是她抓了壹把蘑菇,而在第二天結賬時才發現,就這麽壹把蘑菇居然600元。
這個價格別說是我,當時的嘉賓也沒有想到,然而經過了解後才知道,原來這裏的巴楚蘑菇年產量僅10噸。五六公斤新鮮蘑菇最後才能成壹公斤凍幹蘑菇。
巴楚蘑菇生長在新疆葉爾羌灑流域的巴楚縣、麥蓋提縣、莎車縣等地的胡楊林區,因它的主產地在塔裏木盆地邊緣的巴楚縣,因此被稱為巴楚蘑菇。
巴楚蘑菇與新疆的其它菌類不同,它並沒有生長在山區,而是生長在有胡楊林區之中。它的生長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葉爾羌河水、胡楊林、沙漠幹旱氣候,我們都知道,蘑菇通常生長在潮濕多雨的環境當中,尤其是山地蘑菇,只有大雨後才能找到。
但是巴楚蘑菇卻是例外,它只需要在春雨或是微雨輕潤地表之後才會破土而出。對於幹旱少雨的巴楚縣來說,每年的平均降水量只有50mm,因此只有在每年的四月下旬和五月上旬壹個月的時間裏,巴楚蘑菇才會有。
而且如果地面被噴灑了農藥或化肥之後,便再也不會長出蘑菇了。其實想壹下,如果不是對環境這樣嚴苛的要求,巴楚蘑菇大約也不會賣到12000元/公斤的價格吧。
每年夏天在出遊之前,我們總會才打聽哪裏會有蘑菇,有蘑菇的地方仿佛自帶了吸引力。當然,有些地方,即使聽說有蘑菇,真到了那裏也未必就能采到。
第壹次在山裏采到蘑菇是在2009年的夏天,那壹年我們徒步去天池,在爬上最高的那座達阪時,突然發現了山坡上厚厚的松針之下的被稱作大白脆的蘑菇,在見到它們的那壹刻,之前爬山時的苦和累壹下都沒有了。
後來聽說山裏還有壹種蘑菇叫鹿茸菇的,這麽多年我們只采到過壹棵,那個鹿茸菇聞著就有壹股清香,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鹿茸菇的影子。
記得在七八年前,哥哥從伊犁地區的工地回來,給母親帶回來了壹袋幹蘑菇,皺皺巴巴的,他告訴我們這是羊肚菌,只在深山裏才有,在當地售價在2000元左右。營養價值很高,他這樣的告訴我。
後來才知道,羊肚菌只在天山深處的山林裏才有,而且也只有那些放牧的哈薩克牧民們才知道在哪裏采得上。
2018年我們穿越S101省道時,碰到了兩個帶著編織袋的哈薩克牧民,他們告訴我們要進入到深山之中去采羊肚菌。當家的問他們:我們能采得上嘛?他們看了看我們搖了搖頭:妳們的,不行!
采羊肚菌大約也是壹個費勁的活,爬山不說,關鍵還得會找,對於我們這些在城市裏生活習慣的人,不行也是自然的。
今年的十·壹,我們在去西北第壹連時,就聽說當地有壹種蘑菇,極好吃。那種叫牛肝菌的蘑菇,在其他的地方也是有的,不過味道都不如在185團壹連當地的好。
在185團壹連因為當地雨水較多,每年從五月開始壹直持續到九月,只要是雨後的山林間,就可以找到這種蘑菇。185團壹連的牛肝菌曬幹之後的價格在400元/公斤—500元/公斤之間。
從2009年第壹次采到大白脆開始,每壹年的出遊,到達目的地之後,我們總會先在附近找壹找蘑菇,找到乃我幸,找不到是我命。
正是這種佛系的思想,大多數的時候還是找不到的。
不過偶爾也會突然遇到很多蘑菇的情況,只是當時興沖沖地采來,之後卻又猶猶豫豫地品嘗,最後則會幹脆利索地丟掉,因為在新聞上看到太多的因為吃蘑菇而引發的中毒事件,處於深山老林的我們,總怕會不小心中招,畢竟人生還是很美好的。
通常遇到最多的是草菇,這種蘑菇吃起來雖然味道鮮美,可是總還是有點墊牙,除非是在周圍實在沒有其他蘑菇的情況才采之外,通常我們都會放過它們。
還有壹種也常見叫馬糞包的蘑菇,小如石粒,大若石塊的都見過,通常我們也不去碰它,據說也能吃,但其主要還是用於止血之類的治療外傷而用。
記得2017年的夏天,我們鹿角灣偶遇了很多的蘑菇,可是在我們興沖沖地采完之後,回去嘗時卻發現是苦的,膽小的我們果斷將那盤蘑菇倒掉,只可惜了那些肉。後來問在那裏幹活的哥哥,他說,那裏的蘑菇的確是苦的,他們也曾吃過,也沒什麽事,只是口感不好,吃過之後就再也沒有去采過。
我記得李娟在她的書裏寫過關於采木耳來賣的事,因為常年跟著哈薩克牧人轉場賣貨,在沒有人的時候她們也會深入到阿爾泰的山裏去采蘑菇。
她們最初是在那裏采蘑菇,後來突然有了木耳,便開始采木耳,之後因為采得多了,便賣給新疆其他地方來此的遊客,沒想到,有些遊客在吃過之後,便跟她們預定來年的,結果幾年之後,木耳便絕了跡。用她的話說,來的也突然,去的也突然。
當然了,除了可以食用的菌類之外,還有很多是不可食用的,總之那些顏色鮮艷的,長得有些奇怪的菌類,在不確定是否可食用時,盡量不要食用。
在山的深處,還有很多人們沒有涉足的地方,壹定藏著最好的山珍,可是我卻寧願它們不被發現,只有這樣,新疆才會壹直這樣美麗下去,也只有這樣“大美新疆”才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到這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