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診斷依據根據原發病因,腎功能進行性減退,結合相應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對急性腎衰竭診斷壹般不難。
2.鑒別要點
(1)腎前性氮質血癥少尿:多伴有血容量不足,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小管內尿流緩慢,重吸收相對增加,故尿液濃縮,比重增高,多在1.025以上,尿蛋白僅為輕度,尿沈渣常無異常;尿鈉<20mmol/L,尿肌酐/血肌酐>30,腎衰竭指數<1,濾過鈉排泄分數<1%,尿滲透壓>500mOsm/L。急性腎小管壞死尿比重常在1.015以下,尿滲透壓常為280~300mOsm/L,尿蛋白+~++,尿沈渣內有顆粒管型、上皮細胞管型、腎小管上皮細胞、細胞碎片和少量紅細胞、白細胞,尿沈渣鈉>40mmol/L,尿肌酐/血肌酐<20,腎衰竭指數>1,濾過鈉排泄分數>1%,尿滲透壓常<400mOsm/L。如為功能性腎衰竭向器質性腎衰竭過渡期,或壹時不能判斷,可采用下列方法,有助於診斷。
①放射性核素腎圖檢查:腎前性少尿腎圖呈拋物線狀的兩側輸尿管梗阻圖形,給患者快速補液或靜脈註射甘露醇後,多數患者可出現排泄段。急性腎功能衰竭腎圖顯示分泌段和排泄段斜率降低,呈低水平平行線圖形,快速補液或使用甘露醇後無改變。
②補液試驗:根據中心靜脈壓決定補液量。如中心靜脈壓低,補液後尿量增多,血尿素氮下降,提示為腎前性少尿;如補液後尿量不增多且中心靜脈壓正常時,於20min內靜脈滴註20%甘露醇200~250ml,如尿量增加,提示為腎前性少尿;如靜脈滴註甘露醇後尿量不增加而中心靜脈壓升高,可用呋塞米200mg加5%葡萄糖液40ml靜脈註射,如尿量增加,提示為腎前性少尿;否則提示為急性腎功能衰竭。
(2)腎後性氮質血癥少尿:患者有導致尿路梗阻的原發病史(如結石、腫瘤、前列腺肥大等),梗阻發生後尿量突然減少,梗阻壹旦解除,尿量突然增多,尿素氮降到正常。腹部平片、腎臟B超、逆行性尿路造影、放射性核素腎圖、CT、磁***振檢查對鑒別診斷有進壹步的幫助。
(3)急性腎小球疾病:臨床表現特點為少尿、高血壓、水腫、尿蛋白嚴重(常>2g/d),腎小球功能損害較重,尿沈渣可見腎小球性紅細胞、各種管型、偶有紅細胞管型;而急性腎小管壞死臨床尿蛋白較輕,尿沈渣中紅細胞和管型較少,腎小管功能損害較重,少尿的同時不壹定有高血壓和水腫。
(4)慢性腎衰竭急性加重:既往有慢性腎臟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病者呈慢性病容,貧血較重;B超或CT檢查可見雙腎縮小、結構紊亂。誘發慢性腎衰竭急性加重的常見因索有高蛋白飲食、高血壓、心力衰竭、休克、感染、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等,去除上述誘因後,常可使腎功能恢復到原來水平。
治療治療原則為積極治療原發病,消除誘因;減少代謝廢物產生並加速清除,嚴格控制水鈉攝入,及早配合透析治療;糾正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和防治並發癥;應采用中西醫綜合搶救措施處理。急救措施:
1.治療原發病治療急性腎衰竭的首要原則,是治療和糾正引起急性腎衰竭的原發病或致病因素,如對外傷、燒傷、嚴重感染等,應積極治療,特別要積極處理好血容量不足、抗休克和清除創傷部的壞死組織。
2.初發期的治療在少尿出現後的24~48h,屬初發期,此期是腎前性少尿、無尿轉變為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的特殊階段,此時若給予恰當治療,急性腎衰竭可能逆轉,或使病程縮短。主要措施如下:
(1)利尿藥的使用。可靜脈滴註甘露醇1
2.5~25g,如2h後不利尿,則再用上述劑量甘露醇240mg靜脈滴註;如尿量仍不增加,則單獨用呋塞米500~1 00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中,以4~5mg/min速度滴註。
(2)血管擴張藥的應用。可用多巴胺2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靜脈滴註(註意觀察血壓變化,以調節滴速)。
3.少尿期的治療
(1)控制水、鈉攝入:在少尿期的治療中先是嚴格限制水分的攝入,防止體液過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腫,補液量應堅持“量出為入,寧少勿多”的原則。人量應為500ml/d,再加上前1d的尿量及其他顯性失水量(包括糞便、嘔吐物、滲出物、引流液等)。
(2)飲食與營養療法:在少尿期營養很重要,應盡可能地攝入足夠的熱量。供給總熱量應為147kJ(35kcal)/(kg·d)。為了減少氮質、鉀、磷的來源,應限制蛋白的攝入,可給予蛋白0.6g/(kg·d),最好選用動物蛋白,如雞蛋、牛乳、魚、肉等,因其含必需氨基酸較為豐富。對於高分解代謝或營養不良以及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營養支持療法往往時間較長,最好給予1.0~1.2g/kg的蛋白質或氨基酸(包括必需或非必需氨基酸)。
(3)高鉀血癥的處理:高鉀血癥為少尿期致死的主要原因,血清鉀宜控制於6mmol/L以下。少尿期,必須避免食用含鉀較高的食物,如冬菇、榨菜、冬菜;禁用含鉀較高的藥物,如氯化鉀、枸櫞酸鉀、大劑量青黴素鉀鹽等,不輸庫血;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及積血,有效地控制感染。當血鉀>
6.5mmol/L,特別是心電圖出現QRS波明顯增寬等明顯的變化時,宜緊急處理。具體包括:
①在心電監護下,用10%葡萄糖酸鈣10~20ml緩慢靜脈註射,5min內註射完。
②提高血的pH值,使鉀移入細胞內,可用5%碳酸氫鈉100ml靜脈註射,有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③用10%~25%葡萄糖液250~500ml,每3~4g葡萄糖加普通胰島素1U搖勻後靜脈滴註,能促進糖原形成,將鉀離子帶人細胞內。
④聚苯乙烯磺酸鈣陽離子交換樹脂9g加山梨醇21g混勻成糊狀口服,1/h,或樹脂60g加水200ml保留灌腸,2~4h重復1次。使鉀從消化道排出。除應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口服或灌腸方法外,其他方法的降血鉀作用均為暫時性,維持時間僅為6h左右,因此,在上述應急措施的同時,應做好透析的準備。
(4)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當二氧化碳結合力<15mmol/L時,應予靜脈補堿,可視情況選用碳酸氫鈉、乳酸鈉或三羥甲氨基甲烷(THAM)來糾正酸中毒,5%碳酸氫鈉可用100ml開始,以後酌情加量。
(5)心力衰竭的治療:急性左心衰竭是急性腎衰竭的常見並發癥及主要死因,洋地黃制劑療效常不佳,且易於中毒,內科治療以擴血管治療為主,尤其擴張靜脈、減輕前負荷的藥物為佳。透析療法療效確實。
(6)控制感染:感染壹旦出現,應盡早使用有效抗菌藥物控制,同時抗生素的選用,應首選對那些對腎無毒性或毒性低的藥物,並按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
(7)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消化道出血主要是來自應激性潰瘍,原發病越重,則出血越不易控制。急性腎衰竭的消化道出血與壹般消化道出血處理相同。
(8)透析治療:急性腎衰竭的透析治療選擇間隙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目前主張早期進行預防性透析,可以減少急性腎衰竭心力衰竭、高鉀血癥、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並發癥的發生。出現下列指征之壹者應立即進行透析治療。
①尿毒癥狀明顯,如惡心嘔吐、精神癥狀等;
②有水鈉瀦留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癥狀;
③嚴重高鉀血癥,血鉀>
6.5mmol/L,心電圖出現明顯的高鉀表現;
④血尿素氮>21.4mmol/L或血肌酐>442μmol/L,
⑤酸中毒,二氧化碳結合力<13mmol/L,pH<
7.25。
4.多尿期的治療在少尿期中,尿量超過400ml/d,即可認為多尿期的開始。
多尿期開始時血肌酐和血清鉀仍可繼續升高,故仍應按少尿期原則處理。但在尿量>1 000ml數日後,血肌酐、尿素氮可逐漸下降,此時須註意失水和低鉀血癥的發生,應適當給予補充。液體的補充,壹般可按尿量的1/3~1/2補充等滲鹽水,如補充過多,會使多尿期延長。在多尿期4~7d後,水和食物的控制可逐日放寬,以至恢復正常飲食,但蛋白質須至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接近正常時方可放寬。
5.恢復期的治療壹般無須處理,定期隨訪腎功能,避免使用有對腎損害的藥物。
6.中醫辨證論治本病發病急驟,變化迅速,易生變證。早中期以實證熱證表現為主,常見高熱,口幹欲飲,惡心嘔吐,煩躁,譫語,神昏抽搐,尿少或尿閉,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足心熱,心煩不寧,腰酸,舌淡紅,脈細數無力等;病程中若熱毒過盛,消灼真陰,則可見汗出黏冷,唇甲青黑,氣微欲絕,脈伏難觸等陰竭氣脫之危候。本病治療當遵急則治其標,以推陳出新,恢復臟真為原則。少尿期以通為用,重在通利,通利當視虛實而異,實證宜解毒瀉火,通腑泄熱,滌痰化濁,消瘀利水;虛證宜健脾補腎,以助氣化達通利之效。多尿期宜益氣補腎,縮尿固脫;恢復期應扶助正氣,補養氣血。
針灸:少尿者針刺中極、膀胱俞、陰陵泉穴,多尿者針刺大椎、氣海、腎俞、關元、三陰交、足三裏、三焦俞穴,脫證針灸湧泉、足三裏、人中、合谷等穴。
中藥灌腸:
①溫腎益氣導法。制附子15~30g,酒大黃(後下)15~30g,黃芪30~60g,芒硝10~20g,益母草葉15~30g。煎水200ml,早晚各1次,保留灌腸。
胃熱上逆,重用大黃、芒硝;胃寒停飲者,重用附子、肉桂;血壓偏高者,加生石決明30g,生牡蠣30g。
②化濕清熱法。生大黃15~30g(後下),六月雪15g,徐長卿12g,皂莢子3~9g,生牡蠣30g(先煎),濃煎取汁100 ml左右,保留灌腸,每日1次,熱甚者,可輔蒲公英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