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1:
◆食譜配料:豬腿250克,嫩竹筍100克,雞蛋1個,糖15克,醋15克,原油200克,香油10克,味精2.5克,醬油10克。
◆生產流程:
1.將豬腿切成6厘米長,每條寬0.2厘米的絲,用酒和鹽混合均勻,加入碎雞蛋和生粉上漿。另外,白糖、醬油、醋、味精、水粉混合在壹個小碗裏備用。
2.鍋六成熱時,放入油,然後倒入肉絲翻炒。如果鍋壞了,就倒進漏勺裏,把油瀝幹。鍋底留殘油,下蔥花、姜末、豆瓣醬炒出香味,放入筍絲,同時在鍋中炒肉絲,然後將壹小碗調料倒入鍋中,快速翻炒幾下,加入味精,勾上稀醬,撒上胡椒粉,將香油倒入鍋中。
版本2:
◆食譜食材:豬肉350g。水發蘭片100克,水發木耳25克,泡椒15克。鹽3g,姜5g,蒜10g,蔥10g,植物油50g,醬油10g,醋5g,糖15g,味精1g,豆粉25g。
◆制作過程:豬肉切成約7厘米、0.3厘米厚的絲,拌入鹽和水豆粉。將蘭花切片、黑木耳洗凈,切絲,用紅辣椒浸泡後切碎;姜蒜切細,蔥切成花。用醬油。醋、糖、味精、豆粉、鮮湯、鹽調成汁。將炒鍋放在大火上,用油加熱(約180℃),放入肉絲,炒香,然後放入。將木耳、西蘭花絲、蔥花翻炒,煮好醬汁,快速翻鍋即可食用。
版本3:
◆食譜配料:瘦豬肉200g、四川泡椒20g(豆瓣醬、花椒醬均可)、白糖20g、15g醋、15g醬油、1.5g精鹽(分兩次使用)、1g味精、65438+料酒。
◆生產流程:
1.把肉切成3厘米長的細絲,用少許鹽和澱粉糊好。黃瓜切絲,洋蔥、姜和大蒜切碎。將汁液與糖、醋、醬油、料酒、鹽、味精、水澱粉混合備用。
2.燒熱鍋,鍋裏放油,鍋裏放肉絲煸炒,鍋裏放泡椒(剁碎)、姜、蒜煸炒,出香味後放入黃瓜、碎木,略炒,煮出恰到好處的汁液和蔥花,炒勻。
材料:瘦肉250克、木耳70克、胡蘿蔔半根、泡椒粉30克、小蔥2根、1姜、大蒜5瓣、澱粉適量。
調料:食用油、醬油、高湯、香醋、鹽、糖、雞精。
練習:
1,瘦肉洗凈,切成粗絲,放入碗中,加鹽和水澱粉拌勻;
2、蔥、姜、蒜洗凈切絲備用。
3、木耳和胡蘿蔔切絲備用。
4.將白糖、醬油、香醋、鹽、蔥花、姜末、蒜末、高湯、雞精、水和澱粉混合成魚味汁。
5.鍋裏放油,燒至五成熱油時倒入肉絲。翻炒後加入泡椒粉。炒至極好時,倒入木耳、胡蘿蔔絲、魚露翻炒幾下。
如果任何壹家川菜館或家常菜的菜單上沒有魚香菜肴,就像在中餐裏給妳端上壹副刀叉,顯得那麽不協調。按照劉震雲老師的說法,是壹個轉折。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也不能說魚香菜肴是以上餐廳不可或缺的。
基於兩點缺壹不可,壹個是代表,壹個是大眾,魚香菜正好介於這兩點之間。毫不誇張的說,它是川菜的代表,在價格上屬於中低檔,確實受歡迎。而且,就算是在路邊攤上做幾個魚香也不難,可見是被大眾認可和接受的。味道合適不合適另當別論。
魚香是川菜的典型風味,但以其命名的菜品其實並沒有魚。取而代之的是用民間烹飪鮮魚所用的香料烹飪其他原料,使非魚原料產生魚香味,故名“魚香味”。據記載,魚香菜是近幾十年才有的,第壹家是民國初年的四川廚師。1909發表的壹份成都調查,收錄了1328種川菜,卻沒有魚香菜,可見魚香菜只能出現在1909之後。這也從另壹個角度證明了魚香菜的生命力和迅速普及。
魚香菜主要是用紅辣椒、蔥、姜、蒜、糖、鹽、醬油、豆瓣醬、花椒粉、花椒、辣油、香醋、黃酒、味精、豬油浸泡而成。成品菜鹹、酸、甜、辣、香、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魚香肉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