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穎
這是壹場悲劇。
前幾天畫了不喜歡松子的生活,眼淚就像上海雨季的雨。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掉給人看。整部電影雖然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但並不能改變其悲劇的內核。雖然她壹次又壹次絕望地試圖抓住“希望”的火焰,卻壹次又壹次失敗。松子是那麽單純,那麽無私,那麽善良,可悲劇的故事卻在她身上壹遍遍上演,壹遍遍輪回。為什麽她在本可以幸福的時候卻落得如此下場,最終沒能逃脫悲慘的結局?
故事壹開始,松子是壹位美麗優雅、笑容燦爛的女神老師,在湖上泛舟時被暗戀。按照正常的生活軌跡,松子可能會嫁給壹個工作生活穩定的老公,然後壹家三口過上滋潤滋潤的生活。
然而,生活對她來說似乎並不那麽順利,只有起伏...松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每壹次她都盡力去善待他人,每壹次的選擇似乎都讓她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更深的深淵,但她樂在其中。
作為壹名中學老師,她被指控為了保護學生而偷錢後被解雇,從此沒有過上體面的職業和正常的生活——先是當了浴室女來養活自己可憐的作家男友,後來又成了別人的小三,後來又當了理發師的女朋友當了洗頭女,再後來又因殺人入獄。出獄後,她認識了當年被學校開除的學生亞倫,並成為他的女朋友。即使松子此時已經知道阿龍在為黑社會效力,而且是個腦袋掛在腰上的亡命之徒,但還是和他做愛了。多年以後,松子拿著花去接出獄的亞倫,亞倫卻把她打倒在地,口吐鮮血,倉皇而逃。曾經絕望的只為愛而活的松子,終於崩潰,主動自暴自棄。
於是,我們看到,在這個故事的結尾,松子變成了壹個臃腫、蓬頭垢面、壹瘸壹拐的孤獨老婦,被倔強的中學生活活打死。真的讓觀眾感到心酸和心痛。
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松子的壹生,是被罪惡感綁架的壹生。
松子的負罪感壹方面來自於他們的責任感和過分的善良,但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她的家庭,或者說這種刻在她潛意識裏的負罪感是父親給她的。
松子的妹妹因為先天性疾病臥床,所以父親心裏對小女兒有壹種揮之不去的負罪感。這種負罪感表現在,即使有開心的事,搞笑的事,他也從不開懷大笑。在他看來,如果他快樂,那就是對臥病在床的小女兒的背叛。當松子興高采烈地和妹妹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時,卻被父親罵了壹頓:“妳妹妹不能談戀愛,妳卻跟她說這些。妳考慮過她的感受嗎?”
此時,父親的邏輯是:“既然小女兒不能幸福,全家也不能幸福,那就對小女兒公平。”很明顯,松子的父親本人沒有能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小女兒的先天不足,也無法面對和控制自己的負罪感,更有甚者,他將整個家庭籠罩在負罪感的負能量中。他把小女兒的病當成自己的錯,壹輩子都無法和自己和解,也無法平靜的接受事實,樂觀的生活。然而事實是,這種受虐的負罪感對我的小女兒壹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傷害整個家庭。
著名心理學家大衛·r·霍金斯(David R. Hawkins)對各種情緒的能量水平進行了分析,從最消極、最有害的情緒開始進行排序。排在前兩位的負面情緒是羞愧和內疚,而不是憤怒和悲傷(參考《權力與力量》壹書,翻譯為:意圖:激發妳潛在的權力)。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它的能量水平接近死亡。
因為這份愧疚,松子的父親壹直壓抑著對松子的愛,松子從小就處於極度渴望父愛又充滿愧疚的狀態。這種負罪感讓她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極度低下,永遠不懂得愛自己。
這種負罪感是她永遠無法卸下的包袱,也為她後來的不幸埋下了隱患,是她今生悲劇的根源。
去世前,臃腫的松子在自己骯臟的出租屋外墻上寫下了這些話:“我生來就是男人,對不起。”她覺得,僅僅是活著,就是對別人的壹種傷害。我想對松子說壹句話,希望妳能擺脫那份莫須有的愧疚,被世人溫柔對待。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3?請選擇善良。
妳必須善良,但要有選擇性。總是無條件的愛每壹個人,這本身就是病態的。
監獄裏的松子壹遍又壹遍地唱著“只要能活著,愛就是生命。”她是如此的缺愛,以至於她對愛情絕望——她像壹個饑餓的人壹樣抓住任何壹個出現在她生命中的男人,絕望的,盲目的,竭盡全力的,絕望的,像飛蛾撲火壹樣善待他人的。松子顯然有壹顆美麗的心,甜美的聲音,有知識,有文化,有愛心。他本可以有壹個美好的未來,卻把自己所有的美好和青春都浪費在了那些從來沒有對她好過的骯臟男人身上,把壹切都寄托在虛幻而不理智的愛情上。
松子這樣壹個純粹而不計後果的人,註定在現實中活得壹塌糊塗,甚至被傷得體無完膚,和電影的結局壹樣悲慘。這種所謂的純潔不值得歌頌。她勇敢嗎?不,壹點也不。相反,她是軟弱的。自始至終,她都被動地接受著生活帶給她的壹切——生活帶給她的壹切傷害、背叛、虐待和惡意,生活帶給她的壹切不堪的男人,沒有任何選擇。面對生活的不幸,她從不去想解決的辦法,不主動去迎接和解決困難。這難道不是松子缺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表現嗎?當她面對選擇的時候,她只是機械的,被動的,麻木的,沒有思考的活著,壹次次的放棄選擇的權利,壹步步的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我們每個成年人心裏都清楚,不是所有的惡人都會受到懲罰,不是所有的善舉都會得到熱烈的回應。所以,兩千多年前,孔子也告誡我們,“如何以德報怨?”。做人的準則就是直接報怨,以怨報德。如果苦難沒有意義,那我們為什麽要承受?如果可以選擇幸福,為什麽要選擇苦難?不管什麽時候,什麽地方,什麽情況下,妳都不要忘記,作為壹個人,妳有權選擇愛誰,離開誰,做什麽,怎樣正確的生活。
4?先愛自己,再愛別人。
或許童年會有壹些不如意,是無法選擇的硬傷,比如松子,現實生活中的妳我。但這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那個大環境,上壹代人的通病。沒有必要因為自己不夠優秀而不被愛而感到內疚,因為這不是妳的錯。更不要說責怪或者苛求父母,因為每個家庭,每對父母,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他們已經盡力去愛妳了。
原諒不可原諒的,無條件的愛他,這是上帝能做到的。但松子做到了,片中的松子無疑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但是,我們是人,不是神。讓上帝做上帝該做的事。
愛自己是壹生浪漫的開始。在心裏記住,先愛自己,再愛別人。接納自己,擁抱自己,愛上自己,才能平和地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