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精讀泛讀的辯論題材

精讀泛讀的辯論題材

給妳提供點

1. 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另壹些供囫圇吞棗,尚有少數需要細嚼慢咽、消化吸收。--弗郎西斯.培根《隨筆》

值得精讀的自然是需要細嚼慢咽、消化吸收,使之溶化到自己血液裏、落實到行動上的少數經典。例如有的繆斯再世外國文學選莎翁,中國經典選《紅樓》,常備案頭,愛不釋手,吟詩作文,信手拈來。真可謂融會貫通。但是,妳會發現,再世的繆斯們又不止於幾本經典,似乎無所不曉,涉獵面其實也很泛。這裏就有個“精”和“泛”的關系。也許各科學業都有這個問題。

“泛(extensive)”是橫向的廣種薄收,相當於直角坐標系的橫軸;“精(intensive)”屬於縱向的精耕細作,相當於坐標系的縱軸。而壹個人的英文程度,乃至綜合學問,是由縱橫兩個參數決定的坐標。因此,原則上應該“精”、“泛”同時並舉,才能提高英文水平和綜合素質;既要廣種薄收,又要精耕細作;關鍵是合理安排時間和材料。用作精讀的材料,如選定的教科書和適合自己口味的名著,就不能淺嘗輒止或囫圇吞棗,壹定要細嚼慢咽,把它們化成自己能說會寫的語言。而其它閱讀材料只能用作泛讀,淺嘗或吞掉;看得越快就越多,效果也就越好。泛讀時如碰上生詞,只要不影響整體理解,不妨跳過,如果多次重復出現並影響理解,不妨翻壹下詞典,甚至不必刻意去記。道理很簡單:如果它是常用詞,出現頻率壹高,自然會記住;如果不常用,記了還會很快忘掉。泛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快閱讀速度,提高理解能力並擴大知識面。如果以精讀方法去細嚼慢咽,就達不到預期效果。

總之,要區別對待並處理好“精讀”與“泛讀”的關系。在發現“廣種薄收”方面有所欠缺時,可以作些修補,但不能以為光靠廣種薄收就夠了,不能忽略精耕細作,也要適當向縱深發展。如果是為了應試,那麽精耕細作應該是短期內收益比較明顯的途徑。但是從長計議,綜合素質的提高則離不開廣種薄收。

2. 精讀,是英語教學法的壹個創舉。它不僅僅是壹種閱讀教學,而是壹整套英語教學思想,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對較小的英語範本(即語料)的深入分析、理解和記憶,準確地掌握英語基本知識和使用規則,再通過演繹法對所學過的知識加以反復操練,提高熟巧程度,進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它的特點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高度依賴學習者的意識活動和主動性。其優點是教學條件要求低,較好地發揮了成人的意識優勢和認知優勢,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效率較高、準確度較高。其缺點是語言知識的技能轉化水平低,聽、說能力嚴重滯後,對學習者的智商和自控學習能力要求較高。靜心苦讀和強記強練是它的行為特征。

泛讀的學習理念是通過大量的英語接觸,發揮人的語言習得機制的自發力量,自然習得英語語言能力。它不要求學習者死記硬背,也不要求學習者精研細讀,處處要搞懂為什麽。它要求學習者培養對英語的愛好,養成每天學習英語、接觸英語的習慣,用英語多聽、多說、多讀、多寫,什麽東西都可以作為英語學習的材料,什麽地方都可以作為英語學習的環境。泛讀的特點是在學習過程中主要依賴對英語的大量接觸和所接觸英語的質量。其優點是英語技能化水平高,語言反應速度快,學習過程中焦慮感和壓力感較小,對學習者的智商和學習能力要求不高;缺點是語言知識掌握精度不夠,應試能力較弱,對語言環境和學習資源要求高,沒有充分發揮成年人的思維能力和意識優勢。

可見,精與泛是英語學習的兩種基本理念,可以用來指導英語學習的各個方面。聽,既要精聽(重復聽同樣的內容,直到聽懂每壹個細節和語言表達形式),又要泛聽(抓住主要信息,不糾纏細節和語言形式,努力提高理解速度)。說,既要背誦經典範文和對話,又要大膽用英語交流信息,不過分擔心語言形式錯誤。讀,既要反復研讀課文,搞懂詞匯、語法、修辭,分析思想、結構、意義,欣賞遣詞、音韻、意象之美;又要不求甚解,廣泛閱讀小說、報章、科普、專業文獻,目所能及皆在閱讀之列。寫,也有精、泛之分。國外英語寫作教學流行壹種模式:每周兩篇作文或每周兩種作文。壹篇限制式作文(如命題作文),要求學生反復寫,反復改,還要在同學之間交流;另壹篇(或另壹種)讓學生自由寫,沒有任何限制,只規定每周需完成的寫作量或寫作時間,比如隔天(或每天)壹篇日記或每周限寫壹小時,能寫多少寫多少。這就是在寫作訓練中結合精與泛的理念,發揮兩種學習的長處,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3 在這個商業化越來越強的年代裏,怎麽讀書成了壹個很頭疼的問題,站在書店裏, 往往茫茫然不知道從哪本讀起?我的案前有幾本時尚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蛋白質女孩》、……我曾經翻過壹遍,我也不想去翻第二遍,認為沒有必要。可在書店的時候,我卻是很情願的掏錢買了它們。為什麽?這涉及的是壹個 泛讀的概念。出版業對書籍的包裝、炒作越來越司空見慣。那些書商們為了利益,學

著服裝業般主導起人們的閱讀方向,搬出了“閱讀時尚”的口號。書店門口的“新貨到”展示牌,總是左右了很多人的口袋和閱讀願望。閱讀,成為了時尚的東西。漸漸的,有人提出了反對的口號,高呼“我們不需要快餐文化。”人們開始撰文訴說:經過 歷史積澱的才會是經典,時尚,就如流行感冒壹樣,只會左右我們幾天的生活,而且 還會傷害我們,把握經典,才能對得起自己閱讀的雙眼。

其實,這是壹種矯情,壹種對文化的狹隘認識。人是現實的人,讓每個人都浸泡到歷史的積澱中去,除了剝奪掉人寶貴的創造能力,留下的也只是壹身的書蛀味。從經 典中,我們不也同樣可看到時尚的痕跡,我提這麽壹個人:柳永。“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短短兩句話,描述出柳詞的火爆。柳詞的流行程度是現代任何歌星都無法能及的,因為當時能有鋪天蓋地的商業包裝嗎?有電視、電臺、網絡這些媒體嗎?靠的是口對口的傳播。同樣,柳詞也不似某些人所比喻的感冒,反而卻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壹段經典。

經典與時尚,本就是可以相互並存的形式,我們不應該拒絕任何壹個。只是閱讀 的方法不壹樣,時尚是屬於泛讀的,經典是屬於精讀的。電視上總是鋪天蓋地的要中國人補這補那,把人們的錢包打開,把那些化學物質做成壹片壹片的含片,壹個壹個的膠囊,壹瓶瓶的飲液,塞到人們的肚子裏去。面對著越來越開放的國門,中國人最要補的是精神。補充精神方法就是閱讀經典。跑到書店裏去,妳仔細的查壹下,以“****動**奶酪”做標題的書籍不下十種,妳跟在時尚後面,妳沒有精力,沒有時間來補充自己。最好的辦法,是挑壹本小小的口袋書?《論語》,短短的幾行話和幾句註釋,能抵得上那些所有的“奶酪”。

讀書讀到壹定的時候,我們也無法定性的要求人們只用精讀面對經典,只用泛讀面 對時尚。經典固然要精讀,但也不可能本本如此。時尚也不壹定就是泛讀,否則也會消化不良,況且,時尚存在著日後的經典。蘇軾如此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願學者,每次做壹意求之。”泛讀讓我們不孤陋寡聞,精讀讓我們不膚淺。最關鍵的是,閱讀的時候,應該帶上自己的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