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用樹皮、麻頭、布、漁網等原料,經過粉碎、搗打、油炸、烘烤等工序,制成紙,這就是現代紙的起源。這種紙好找,便宜,質量也提高了,所以逐漸被廣泛使用。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蔡倫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紙是壹種片狀纖維產品,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壹般由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經過打漿、網上交錯組合、初步脫水、壓縮、幹燥制成。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紙的國家。據考古發現,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就已經有了麻纖維紙。質地粗糙,數量少,成本高,知名度低。自古以來,中國的勞動人民就知道養蠶和繅絲。秦漢時期,以蠶繭為絲綿的手工業非常盛行。這種處理二次繭的方法叫牙線,操作的基本點包括反復打漿搗碎蠶衣。這項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我國古代常采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對絲麻進行脫膠,這也給了造紙中植物纖維脫膠的啟示。紙是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歷史上關於漢代造紙技術的文獻很少,很難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但只能作為參考。壹般來說,造紙技術有很多環節,必然有壹個發展演變的過程,絕不是壹個人的工作。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造紙術早期,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以麻纖維為主,品種以苧麻、大麻為主。據說中國的棉花是東漢初與佛教同時從印度傳入的,後來用於紡織。當時使用的樹皮主要是檀香和構樹皮(也就是構樹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年,中國就已經有了紙。最初的紙是用大麻纖維或大麻織物制成的。由於造紙尚處於初級階段,工藝簡單,制成的紙張質地粗糙,纖維束松散多,表面不光滑,不適合書寫。壹般只用於包裝。直到東漢和漢武帝時期,經過蔡倫的改進,形成了壹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第壹是原料的分離,即將原料用浸泡或蒸煮的方法在堿性溶液中脫膠,分散成纖維;二是打漿,即采用切搗的方式切斷纖維,掃成漿;第三種是造紙,即將紙漿通過滲水制成漿料,然後用撈紙機(墊)將紙漿撈起來,使紙漿在撈紙機上交織成薄濕紙;第四種是烘幹,即將濕紙烘幹或晾幹,脫下來就成了紙。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保持不變。即使到了現代,在濕法造紙的生產中,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的造紙方法仍然沒有根本的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桑皮、藤皮用於造紙。到了隋代五代,竹子、檀皮、麥稭、稻稭也已作為造紙的原料,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其中,唐代用竹子制成的竹紙標誌著造紙技術的重大突破。竹子的纖維質硬、脆、易斷,技術上很難處理。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到了唐代,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各種技術論文的產生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也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除了普通紙,還有蠟紙、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畫、砑光紙等各種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紙的發明和發展也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
105年造紙術改進後,造紙術從河南傳到其他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蔡倫在陜西洋縣封龍亭侯,造紙術傳到漢中地區,逐漸傳到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還向家鄉傳授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的造紙也比較發達,是左博東萊縣(今葉縣)的造紙能手。二世紀造紙術在中國各地普及後,紙成為帛書和竹簡的有力競爭者。
與造紙術相關的雕塑在三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書和竹簡成為中國唯壹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三至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上,除了原來的麻和紙,還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造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框架上放置壹個可移動的竹簾,可以反復撈出上千張濕紙,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加工制造技術上,加強了堿液蒸煮和打漿,提高了紙張質量,出現了彩色紙、銅版紙、填充紙等加工紙。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琪所出土的這壹時期的古紙來看,可以說紙纖維均勻打結,外觀潔白,表面光滑,可謂“輝煌燦爛”。公元6世紀,賈思勰還在《齊·姚敏書》中專門寫了兩篇文章,記載了造紙原料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與此同時,造紙術傳到了中國的鄰國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傳播的開端。
公元6-10世紀隋唐五代時期漢代造紙的流程圖除了麻紙之外,中國還出現了竹紙、桑紙、藤紙、檀香紙、瑞香紙、稻草紙和新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子資源豐富,所以竹紙發展迅速。關於竹紙的起源,有人認為始於晉代,但沒有足夠的文獻和物證。從技術角度來說,竹紙應該是在皮紙技術發展之後出現的,因為竹料是莖纖維,比較硬,不好處理,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本應起源於唐代以後,但在唐宋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直到十八世紀,歐洲才出現竹紙。
造紙術這壹時期,產紙地區遍布南北。雕版印刷發明於唐代,在唐代中後期得到廣泛應用[1],於是書籍印刷業興起,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和質量提高了,價格也在下降。各種紙制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開來。珍貴的紙張包括唐代的“硬黃”,五代的“程心唐紙”,以及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唐代繪畫藝術作品很多,反映了造紙技術的提高。
自古以來,中國的勞動人民就知道養蠶和繅絲。秦漢時期,以蠶繭為絲綿的手工業非常盛行。這種處理二次繭的方法叫牙線,操作的基本點包括反復打漿搗碎蠶衣。這項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我國古代常采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對絲麻進行脫膠,這也給了造紙中植物纖維脫膠的啟示。紙是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