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祭月
中秋節也是人們拜月的節日。據李周·官純說,在周代就有“秋分晚月(拜月)”的活動。這時,人們會布置香桌,點上香,擺放瓜果、月餅等。庭院裏擺放香案,全家輪流拜月,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因為祭月就是在月宮祭拜嫦娥。因為嫦娥是女的,月亮是農歷,所以中秋節的祭司壹般都是女的。
燃燒燈
燒燈籠不是佛,是壹種瓦做的燈籠。在江南的壹些地方,也有制作燈籠的習俗。後來,這個習俗廣為流傳。《試著在閑暇中談節日》中有壹句話,“廣東的燈籠最多,家家戶戶都在節前十天用竹簽紮燈籠。制作水果、鳥獸、魚和昆蟲以及“慶祝中秋節”等等,並在漿糊紙上塗上各種顏色。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高地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做成字型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有錢人家掛的燈可以高達幾十尺。家人聚在燈下盡興飲酒,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盡興。這座城市充滿了燈光和玻璃世界。”看到這麽盛大的場面,很隆重,估計也只有元宵節能比得上了。
燃燒塔
燃塔又稱燃瓦燈,是用磚砌成的空心塔,內填樹枝。拜月末日之後,它開始燒毀這座塔。這是南方的習俗。關於這個習俗有壹個傳說。據說晚清名將劉永福在塔中燒死了逃入塔中的法國侵略者。為了紀念這場戰役,人們有了燒塔的習俗。這種習俗在福建晉江也被稱為“燒塔仔”。類似的傳說也出現在宋代。據說在宋末,漢人為了抵抗元軍,舉行起義,起義的標誌是在寶塔的頂層生火。雖然起義後來被鎮壓了,但這壹習俗仍然存在。
欣賞明亮的滿月
在中秋節,月亮是美麗的,因此古代文人發起了賞月活動,這些文人的詩歌和作品促進了這壹活動逐漸成為壹種習俗。這壹天,壹家人圍坐在壹起賞月,才稱得上是完整的壹家人;壹個人流浪在外賞月,會無比孤獨。或許此時妳會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鄉愁。無論我們在哪裏,在這壹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擡頭看月亮。
中秋節的地方習俗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慶祝方式也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人們在中秋節要穿過南浦大橋才能活得更久。在建寧,中秋之夜掛燈籠是向月宮要孩子的吉兆。上杭縣的人們慶祝中秋節,他們的大多數孩子在拜月時都會被邀請去看望他們的父母。龍巖人吃月餅時,父母會在中間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給長輩吃,意思是不能把秘密告訴晚輩。這種習俗源於傳說月餅含有反元殺的信息。在金門過中秋節之前,拜月應該去祭拜上帝。
廣東潮汕有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主要是針對婦女和兒童。俗話說“男不滿月,女不祭竈”。晚上,明月升起時,婦女們在院子裏和陽臺上立起壹個箱子祈禱。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擺滿了上好的水果和糕點作為祭品。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潮汕有句俗話:“河對嘴,芋頭吃。”八月,是芋頭的收獲季節,農民習慣用芋頭祭祖。這當然和農耕有關,但民間還有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南宋,建立元朝,殘暴統治漢人。瑪法保衛潮洲對抗元朝。城破之後,百姓被屠殺。後人為了不忘記胡人統治的苦難,就把芋頭作為與“胡頭”諧音,而且看起來像人頭,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期間江南的民俗也是五花八門。南京人中秋節愛吃月餅,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桂香的時候上市,肥而不膩,好吃。喝完之後壹定要吃壹小塊糖芋頭,澆上肉桂漿。美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思明》“助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和家人壹起賞月,叫“慶團圓”,團坐喝酒叫“滿月”,趕集旅遊叫“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和戲月橋。清代獅子山下建有觀月樓,都是供人賞月的,玩玩月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去月亮塔玩月亮橋,以看玉兔為樂。“戲月橋”位於秦淮河夫子廟,名妓馬湘蘭的豪宅旁邊。這天晚上,文人聚集在橋上吹笛子,唱歌,追憶牛渚把玩月亮,給月亮寫詩,所以叫把玩月橋。明亡後漸衰,後人有詩曰:“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記得坐玉人橋,月下教笛。”龍板橋,原月亮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壹些明清時期的亭臺樓閣,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們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
在江蘇省巫溪縣,中秋之夜要燒香。香桶四周有紗帛,畫的是月宮裏的風景。還有用線香織成的香燭,上面插著紙魁星和彩旗。上海人中秋宴配桂花蜂蜜酒。
在北方,山東慶雲縣的農民在8月15日祭祀土地谷神,稱為“少年苗社”。諸城、臨沂、即墨等地除了月亮還要祭奠祖先。冠縣、萊陽、廣饒、郵城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房客。即墨中秋節吃壹種節日食品,叫做“麥箭”。山西六安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稱月餅為團圓餅,中秋之夜守夜是習俗。
河北萬全縣將中秋節稱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邢俊和關帝夜讀春秋的圖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的雨是苦雨。如果中秋節下雨,當地人認為蔬菜壹定很難吃。
陜西省西鄉縣的中秋之夜,男人劃船爬崖,女人擺好酒席。無論貧富,都要吃西瓜。中秋節有鼓手沿門吹鼓要錢。在洛川縣,家長帶領學生給老公帶禮物,午餐比學校聚餐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