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鬼節是幾號?
提到鬼節,很多人壹開始會認為是指7月15日的中秋節,俗稱鬼節、7月30日,佛教稱之為笠原節。但是,如果提到潮汕地區的鬼節,妳會認為它指的是六月初六——鬼熊西瓜。
六月初六,如果妳來潮汕,妳會發現家家戶戶的窗戶、門、陽臺等裸露的地方都插滿了桃枝。潮汕人壹般在六月初五晚上之前,在窗戶、門、陽臺等暴露的地方插上桃枝,因為據說六月初六,新鬼結西瓜,插桃枝可以辟邪,防止新鬼誤入別人家。
相傳,前壹年六月六日之後,今年六月五日之前死亡的人(稱為“新鬼”,意為今年之內死亡的人),會在六月六日(即五日晚11至六日晨1)過奈何橋,在過橋之前,家人都在六日。家人會在這壹天為死者做事,超度死者的靈魂。這叫“過橋”。舉行儀式時,必須準備好西瓜和三個祭品,然後用米粉蒸出七塊寬兩三寸、長七八寸的“橋板”和幾個“墩”,用壹頭寬壹頭窄的“狗舌頭”在死者面前搭壹座橋。這就是傳說中的生死橋——乃河橋。在橋上放上“狗舌頭”、瓜果、三獸,然後焚香點燭念經。
所以會有新死的家庭,所以不需要插桃枝,以免新鬼入室;新不死的在門窗裏放桃枝,以防有人進錯門。
潮汕地區的鬼節習俗有哪些?
1,關愛孤兒
潮汕人俗稱這個節日為“七月三十”。在這壹天前後,各地選擇不同的日子和時間,開展各種形式的“關愛孤兒”活動。崇拜的對象是生前無親人、死後無人祭拜的鬼魂等群體,故稱“石鼓”。
在潮州話中,“師”的讀音叫“薛”,如“溜”字的讀音,所以今天“薛姑”的民間讀音其實就是指這種祭祀活動。
2.崇拜祖先
中秋節,潮人的習俗也要祭祖。潮汕的石鼓普渡不僅限於這壹天;但是,這壹天是壹個莊嚴的日子,更加隆重。壹般善堂或家長會之類的組織會好心準備三個祭品,在壹中鋪修光禿禿的孤骨和祭拜。大的會舉行玉蘭慶功會,搭起孤棚(壇),陳列大量的三祭、酒米、紙錢、紙紮衣服,邀請和尚道士前來誦經、朝拜。除了上面的食物,還有衣服、帽子、竹帽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活牛。拜完後分發實物,或者按號分發竹簽牌子,讓觀眾搶到。這叫抓住孤獨。
3.制作七種水晶樹
惠來縣中秋節要做的樹晶有七種:新娘、荷葉包、三角樓、六角樓、雞規團、石榴和另壹種普通水果。
潮安中元節還出產各種水果,其中壹種叫“鯉魚果”,用糯米包和大米作餡,揉成鯉魚的形狀,皮紅,點綴節日的祭祖物品。
4、拖死鬼
“拖死鬼”就是通過巫師邀請死人對話。這個女巫通常是個女人。人們用布蒙住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念咒讓她著迷。巫師成了人與鬼對話的媒介,人可以通過她與死者對話。“死鬼”拖完就說:“西山夕陽昏黃,大家都關門了,雞鵝鳥鴨都上欄了,請阮大姐回家。”只有這樣才能讓巫師從昏迷中解脫出來,讓他康復。
這種民俗明顯是壹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眾很多。除了七月,在其他月份,也有人請巫師“拖死鬼”。
5、放火焰嘴
擴大火焰口時,要把壹條船送回漢江,送到離城壹百多裏的三河壩。儀式開始前,在返回時要點燃壹盞只用大陶碗做成的豆油燈,將它們投入河中,以此來引導四面八方的鬼魂前來祭祀。
法師坐在高高的祭壇上,敲鐘,帶領座位上的壹群僧人誦經時,向四面八方撒壹盤桃子和米飯在座位邊上,重復三次。這壹儀式被稱為“聖火開啟”。“火焰口”的傳說是印度壹個餓鬼的名字。這鬼的喉嚨細如針孔,經常冒出火焰。法師念咒是為了讓喉嚨張開擴張,這樣就可以吞咽食物。
6、遊泳燈
過去,潮安等地中秋節的下午,孩子們都忙著做鯉魚燈籠,他們想模仿元宵節,做壹點遊樂。有的人在家裏用竹簽豎立壹個鯉魚碗,然後在碗上插上彩旗、香燭、蠟燭,點上火,就是簡單的鯉魚魚燈。
但7月15日被認為是“鬼節”,所以在這壹天晚上,大人不允許在附近玩耍到深夜,要早點睡覺,這必然給元宵節蒙上壹層灰色的陰影。
7.祈求豐收
在中秋節祭祀孤獨的靈魂通常與祈求豐收聯系在壹起。石鼓之夜,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燒香祈福,地上放香。這叫“種稻”(插秧),插得越多越好,象征著秋天水稻豐收。
於是,孩子經常喜歡溜到別人家門口偷“飯”,經常引起父母吵架,動用武力。清乾隆《普寧縣誌》載有本縣中秋“夜插香擺燭路”、“農民插竹掛紙錢於田,以祈谷”等內容。七月半恰逢水稻開花季節。這種習俗可能是農民祭祀米神,或者祈求鬼魂幫助耕作。
8.普渡大學(石鼓)
潮汕地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都有壹個叫“普渡”的習俗活動。普渡,即普渡眾生,也叫“石鼓”。石鼓,即給孤獨和饑餓的鬼食物,也意味著給孤獨的人食物。《海陽縣誌》記載:“七月,玉蘭市稱石鼓,亦稱普渡”。從“普渡”和“石鼓”的意義上理解,是壹種高尚的人文關懷情懷,應該與封建迷信壹分為二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