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

“簡介”母乳是嬰兒的天然營養食品,對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和增強體質有重要作用。但是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母乳餵養期間,寶寶容易得壹種新生兒黃疸疾病,叫做母乳性黃疸。那麽母乳性黃疸的原因和癥狀是什麽呢?寶寶不幸患上母乳性黃疸怎麽辦?寶媽們應該如何預防嬰兒母乳性黃疸?下壹個,媽媽。com百科會詳細回答妳的問題。母乳性黃疸的癥狀,大概可以從皮膚的變化來推斷寶寶是否有黃疸。本來皮膚就比較黃,但是過了壹段時間,皮膚就會變黃。如果是正常的,這種現象會消退。這是生理性黃疸引起的,不用擔心。但給寶寶餵母乳後,生理性黃疸並未減輕,如果2天內不餵,黃疸會逐漸減輕,這可能說明寶寶有母乳性黃疸。

其實母乳性黃疸的發生壹般不會對寶寶造成更大的傷害。得了母乳性黃疸後,要及時停止餵養,2-4年內黃疸會減弱。壹周後,母乳性黃疸的癥狀基本可以完全消失。母乳性黃疸,寶寶大小便正常,體重會有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陰性。

停止母乳餵養後,黃疸會明顯減輕,膽紅素也會下降到50%左右。但如果重新餵養,血清膽紅素又會升高,當然也只是在壹段時間後逐漸降低。當寶寶出現黃疸時,膽紅素會升高。當黃疸消退後,3周後膽紅素會逐漸恢復正常水平。

但是如果寶寶膽紅素居高不下,母乳性黃疸可能會發展成另壹種疾病,就是核黃疸,這就不好了,因為寶寶可能會耳聾,發育不良。

如何判斷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癥狀?大約60%的孩子會不同程度的出現這種癥狀。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要慌。他們可以根據黃疸出現的時間、程度、發展速度做出初步判斷。生理性黃疸不用太擔心。如果黃疸嚴重且發展迅速,可能是病理性黃疸,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新生兒黃疸有幾種原因: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溶血性黃疸、阻塞性黃疸等等。

其中母乳性黃疸是指母乳的發生,是壹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由於母乳中含有孕烷二醇激素,可抑制新生兒肝臟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的活性,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代謝排出體外,濃度升高,導致新生兒皮膚和鞏膜黃染。

如何判斷母乳性黃疸?這已經成為新手媽媽的壹個難題。

雖然母乳性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可達1至2個月,但寶寶壹般情況良好,精神發育和食欲無異常,安靜煩躁。這種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如果媽媽不放心,可以暫時停止母乳餵養24到48小時,黃疸會明顯減輕。再次餵食時,黃疸可能會再次出現,但比以前輕。這種方法可以排除病理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壹般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也沒有發燒、食欲不佳的癥狀。如果及時停止母乳餵養,黃疸會在2-4天左右減弱,6-10天完全消失。出現母乳性黃疸時無需恐慌。停止母乳餵養時,可以暫時換奶,待黃疸好轉後再繼續母乳餵養。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是指與母乳餵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臨床主要特點是母乳餵養後不久出現黃疸,但無其他全身癥狀,多見於足月兒。很多媽媽不理解:為什麽嬰兒會患母乳性黃疸?讓我們用媽媽的網絡百科快速瀏覽壹下吧!

目前認為主要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由於母乳本身的原因,主要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遊離脂肪酸含量增加,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遠高於牛奶和配方奶,使結合膽紅素再次分解,腸道重吸收增加,直至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黃疸會反復嗎?母乳性黃疸會反復嗎?答案是肯定的!

無論是早發型還是晚發型母乳性黃疸,壹旦停止母乳餵養3-5天,黃疸就會減輕。如果恢復母乳餵養,黃疸會重新出現。母乳性黃疸比正常生理性黃疸持續時間長,有的可長達1-2個月,但通過實驗室檢查可與肝炎相區別。這種情況下,建議媽媽可以停止母乳餵養3-5天,口服抗黃化藥物。母乳暫停期間,可用吸奶器吸出母乳,保證乳汁的持續分泌,待寶寶黃疸減輕或消退後再繼續母乳餵養。之後,即使出現輕度黃疸,也不需要停止母乳餵養。如果黃疸嚴重,還需要查膽紅素,必要時還需要藍光照射。

另外,如果黃疸指數高,需要暫停母乳餵養,在暫停母乳餵養期間,要用吸奶器把母乳吸出來,保持乳汁充分分泌。黃疸消退後,母乳可以恢復,孩子大壹點後肝臟的酶系統更加發達,不容易再出現黃疸。

母乳性黃疸怎麽辦?新生兒黃疸發生率約為50%,壹般會自動消退。但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檢出率明顯上升。據統計,母乳性黃疸可占新生兒黃疸發病率的20%以上,母乳性黃疸壹般持續2~3個月。那麽,黃疸還沒有消退,怎麽辦?

1,光療:藍光可降低血清膽紅素。

對於已確診母乳性黃疸的足月嬰兒,如果血清膽紅素過高,超過220μmol/L的絕對閾值,可先通過光療降低閾值。

發現波長為425 ~ 475 nm的藍光可降低血清膽紅素。經過這種光照,膽紅素會轉化,通過尿液和膽汁排出體外。把寶寶放在燈箱前,用黑色眼罩(用黑紙包裹的紗布)遮住他的眼睛。每小時換壹次,增加光照面積,註意給孩子補充水分,防止脫水。壹般要連續拍24小時,或者間隔10小時,半天後再繼續拍照。療程兩到三天。

癥狀不太嚴重的孩子,如果每天多曬太陽,也會發黃,因為太陽裏也有藍光。但是日光浴的時候,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如果溫度超過30℃,可以考慮讓孩子裸體日光浴,讓皮膚充分接觸陽光下的藍光,但要註意遮住眼睛。

2、藥物治療:服用綿茵陳湯助黃。

臨猗常用茵梔黃註射液緩解患兒黃疸癥狀,但近日有新生兒因山西某公司生產的茵梔黃註射液死亡,為慎重起見,有醫院建議患兒服用茵梔黃口服液、茵梔黃顆粒或綿茵陳湯。但專家認為,茵梔黃註射液是使用了30多年的老藥,療效是公認的。這次事故是藥品質量有問題,配方應該沒問題。

3、餵養:母乳餵養次數要少。

另外,是否應該減少甚至停止母乳餵養的問題?雖然停止母乳餵養後黃疸會明顯消退,但母乳是小寶寶最理想的食物,所以不必隨便斷奶,也不必過早采用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餵養的方式。除非血清膽紅素值過高,否則建議暫停母乳餵養三到五天。

在此期間,母親用吸奶器吸出乳汁,以維持乳汁的充分分泌,並應在孩子黃疸減輕後繼續母乳餵養。之後,即使癥狀反復出現,也不提倡多次斷奶,可以適當考慮改變餵養方式,比如改為多次少量母乳餵養,給孩子多喝水。壹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母乳性黃疸可以逐漸消退,對嬰兒的健康發育不會有太大影響。

什麽是母乳性黃疸?什麽是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顧名思義就是母乳餵養引起的黃疸。這種情況大多是寶寶出生時皮膚紅潤,但哺乳後不久就變黃了,但寶寶的健康完全不受影響。

母乳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4-5天出現。正常足月嬰兒,母乳性黃疸4-6天達到高位,7-10天消退。早產兒可以持續2-3周,而以母乳為主的寶寶會持續1-2個月。這是因為嬰兒喝了母乳後,會分解母乳中的脂肪。

據了解,大約10%-15%以母乳餵養為主的嬰兒會出現母乳性黃疸。不過,家長可以放心,母乳性黃疸對寶寶的發育成長不會有任何影響,只是哺乳期間膚色會偏黃。因此,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哺乳需求,放心地繼續母乳餵養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