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京料理”、大阪的串燒、神戶清酒與牛肉代表了和式飲食的風格和品位:精致、細膩和天然。 近畿曾是日本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日本消費文化最發達的地方。壹直到今天,京都的料理、大阪的小吃、神戶的日本酒和牛肉,依然聞名全日本。
京料理
日本人把京都料理簡稱為“京料理”。現在日本各地都分布著很多京料理、懷石料理、會席料理的菜館,其源流大抵都能追溯到京都。京料理的館子不管面積多小,都會有縮微庭院、翠竹和紙燈籠,還有淡妝的老板娘。我吃過很多次京料理,卻都不是在京都本地,而是在其他城市和觀光地酒店的宴會上。檔次比較高的宴會上,席間還有藝妓表演,藝妓表演了長歌、三味弦,唱詞我全然不懂,其他人似乎也沒多大興趣。不過,表演完畢之後,藝妓們陪大家喝酒說話唱歌的時候,先生們倒是眉飛色舞。我對著麥克吼了壹段“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惹得兩位年輕藝妓直對我說:“哥哥,妳唱的是什麽曲子,把歌詞寫出來,教教我們,下回陪妳壹起唱。”其實,“京料理”大致可以理解為繼承了前代傳統的日本料理。在平安時代,日本宮廷形成了“饗應膳”,即應酬宴會。到鐮倉時代產生了“精進料理”,即齋戒膳食。室町時代出現了很多流派,正式形成“本膳料理”,也就是宮廷宴會式的菜式。安土桃山時代,千利休——名聲遠揚的茶聖——發明了茶道,也創造了飲茶前 “懷石料理”的基本格式。禪僧為能夠與寒冷饑餓抗衡,會將烤熱的石頭放在懷中,稱為“懷石”,茶室提供的簡單膳食,功能如同“懷石”,故名“懷石料理”。“懷石料理”以質樸為本,基本上是三菜壹湯,三菜是刺身、熱拌、冷拌,按每人壹份的方法盛放。據說後世的日本料理較多地繼承了懷石料理的風格。
新壹代的創意懷石,延續原味烹調的精神,卻打破了過於講究的傳統懷石作風,首先在出菜順序上,傳統懷石必有的七點前菜(七種繁復做工的小菜)、碗盛(帶有湯汁的手工料理)、生魚片、揚物(炸的)、煮物、燒物及食事(飯或湯),過去壹定得照順序上菜,新派懷石料理則謹守先冷菜再熱菜的順序,不堅持何種料理先出菜,讓師傅更能靈活調配菜色。
到了江戶時代,長崎出現了“卓袱料理”。卓袱的意思是臺布,也就是擺在有臺布的桌子上的料理。江戶中期以後,工商業的發達帶來了餐飲業的繁榮,飯館將懷石料理和本膳料理中適合酒宴的菜式整理成了“會席料理”的形式。現在的會席料理菜式壹般包括湯、生魚片、烤制品和燉品的壹湯三菜。還有五菜、七菜、九菜等各種組合。其中,京都的會席料理最有代表性,很多日本酒店的和式宴會,都采用京都會席料理的形式。會席料理不僅講究烹調,還講究容器、擺放、顏色搭配。不僅采用竹、木、陶、瓷、漆等容器,還使用植物的花、葉等材料來烘托料理的天然色彩,再配上柔和的燈光和優雅的環境,實在別有壹番情趣。
大阪小吃
大阪的小吃在日本可算壹絕。除了章魚丸之外,肉類串燒和烤雞串最為有名。大阪的天往寺附近有壹處叫通天閣的瞭望塔,瞭望塔附近有壹處舊街叫“將將橫丁”,那裏有很多牛肉串燒店。串燒店很多都冠以“某某荷爾蒙”的名稱,問起“荷爾蒙”是什麽部位?卻誰也說不清。總之包括了很多部位,像腰子、臉、耳朵根、舌頭、氣管、下巴、第壹個胃、第二個胃、第三個胃、第四個胃、第三個胃和第四個胃的結合部、心、肺、心血管、橫膈膜、小腸、大腸、直腸、盲腸、肝、筋、尾巴,都各有專用名稱,可以單獨點,口感風味也各有不同。不過這些名字只有常吃的大阪人才知道,外地人只能看著菜譜亂點,吃了半天只知道口感不同,卻不知吃的是什麽部位。
至於烤雞串,基本分兩種,壹種是用濃重甜味的澆汁調味的,壹種是以鹽和少許香料來調味的。關東人喜歡前者,大阪人喜歡後者。因為後者味淡,對雞肉質量和烤制技術要求高,也能品嘗雞肉原有的香味。
神戶牛肉和清酒
神戶附近的“灘”地區是日本酒的故鄉。這裏,再加上隔壁的西宮市號稱日本第壹酒鄉“灘五鄉”。這裏出產的日本清酒占日本全部產量的3成左右。因為這裏有著豐富的原料---酒米“山田錦”、丹波工匠的技術、六甲山吹下的寒風、優質地下水--宮水,再加上方便的海運條件。所以這裏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後,釀酒業就繁榮發展起來。現在依然有50多家酒廠,著名品牌大廠大都聚集在“灘五鄉”內。例如:菊正宗、白鶴、日本盛等酒廠。另外,神戶還有很多酒類紀念館和資料館。比如:在東灘區有“菊正宗酒造紀念館”、“神戶酒心館”等。參觀酒廠時可以免費品嘗,壹圈喝下來,酒量小的人就醉了。日本酒以勾兌酒為下品,純天然釀制為上品,最高級的稱為“大吟釀”。日本酒很精美,喝多也不會上頭。
神戶牛肉是日本最高級的牛肉品牌,它的名氣從神戶開港的時候開始。外國人帶來了吃牛肉的習慣,也帶來了對牛肉的評價。上好的神戶牛,不僅要選擇血統純正的黑色但馬牛,還要經過專門的育肥過程,飲水、飼料、添加物、生長環境都要註意。上好的牛肉稱為“霜降”,要求紅肉和脂肪如霜壹般交織在壹起,花紋如天然大理石壹般美麗,吃起來既不會塞牙,也不感肥膩,入口即化。這樣的牛排,壹客要幾千日元。
其他美食
看壹方人是不是懂得飲食,要看他們日常的飯食。關西的拉面,尤其是烏東面就非常味美。以日常的拉面來說,關東的湯面普遍顏色深,味鹹,關西湯面則顏色淺,味淡。關西人比較註重原料的天然香味,關西拉面的湯,有時看上去色淡如水,喝起來味道卻很鮮香。用魚肉片和飯團捏成的壽司起源於江戶時代的東京,關西的“鮒壽司”卻要古老得多,據說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很可能和人類種植稻米的時間差不多。“鮒”就是中文的鯽魚。做法是,3月將琵琶湖產的壹種鯽魚除去鱗和內臟,用鹽腌制到7月下旬左右,洗後陰幹。再將其和剛剛燜好的米飯交疊放入容器,發酵後食用。壹般是半年內吃光,也有壹種每年換新米飯進去,放兩三年才吃。這種壽司有很強烈的氣味,很多日本人都受不了,愛吃的人卻如獲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