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經登陸太空和月球,下壹步計劃是去火星,但對於海洋來說,並沒有讓人類實現和太空行走壹樣的夢想——水下行走。因為探索海洋其實比探索太空更難。
10000米以下的深海有什麽,壹直是大家非常好奇的問題。很多人猜測是核心的位置,核心的真實面貌壹直只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是人類不想探索深海嗎?還是深海裏真的藏著某種恐怖的古獸?
每個人都熟悉海洋。對於很多生活在內陸的孩子來說,最浪漫的誓言就是“帶妳去看海”。中國海岸線很長,大陸海岸線18400km,所以有很多沿海城市,比如青島、廈門、三亞,這些都是今年比較熱門的旅遊城市。海洋像母親壹樣包圍著地球上所有的陸地,海洋在地球上的面積可以達到71%。
海洋的面積如此之大,人類更像是壹只微小的螞蟻,所以海洋的壹大半還沒有被人類探索過,更不用說深海了。似乎人類天生就有深海恐懼癥。或許是因為雖然太空探索中有未知,天空中也確實有星星在閃耀,有光,但10000米以下的海底卻是無盡的黑暗和寂靜。
根據科學家的長期研究,這條海溝的年齡可能已經有6000萬年了。與200多萬年前出現的人類相比,可以說跨越了不知多少倍。
目前對馬裏亞納海溝的探索表明,那裏並沒有“美麗的亞特蘭蒂斯”,但卻非常恐怖。那是壹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完全如上面所說的處於黑暗之中,壓力也很大,給人類的探索造成了很多障礙。
目前沒有載人潛艇下潛超過600米。這壹600米的紀錄是由世界海軍歷史上第壹艘沈沒的核潛艇“長尾鯊”號創造的。它在1963測試最深浮潛時發生了意外,失去浮力,迅速墜入大海。巨大的壓力導致整艘潛艇被撕成碎片,129潛艇人員全部幸免。600米的深度還是那麽可怕,那麽10000米的壓力會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鋼鐵再堅硬,再強大,也會被碾成廢鐵。
如果我們想探索深海,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壓力的問題。壓力會隨著下降的深度而增加,人體承受不了那種巨大的壓力。生物學家根據人體各種機能數據給出推測數據。人類在沒有深海加壓設備的情況下,最深下潛深度約為100米。到目前為止,人類無裝備潛水的最深深度是113米,還沒有人打破這個吉尼斯世界紀錄。帶氧氣瓶等潛水裝備的最深下潛紀錄是332米,和10000米的目標相比只是個零頭。
潛水到10000米時,海水的壓力約為1000個大氣壓。人體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只好依靠外部設施。如前所述,核潛艇的下潛距離與10000米的目標相比非常有限。目前探測器可以載人潛到海底,但是人很少。這種探測器在實驗中可以承受海底壓力,但如果發生意外,沒有可能有壹個人生還。
當陽光照射到海底200米的時候,已經接近極值了。如果繼續下潛,只能依靠潛艇自身的光線,但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漂亮的魚。因為海底沒有陽光,所以它們會自己發光。如果妳看到潛艇發出的光,它會向妳靠近。電影中會出現魚兒在潛艇周圍遊來遊去的美麗場景。
但是,越往下,存活的生命越來越少,因為陽光達不到,海底深處的氧氣非常稀薄,魚類賴以生存的營養物質也不多。由於環境惡劣,魚會越來越少,浮遊生物會越來越多。下潛到10000米,恐怕只剩下微生物了。
綜上所述,雖然人類對深海的探索中已經出現了載人探測器,但是能夠搭載的人數非常有限,目前還無法在太空中實現“艙外行走”。巨大的海水壓力會把人壓出探頭的。深海探索確實比太空探索更難。
人類在陸地上最深的鉆探記錄只有10000米左右,但地殼厚度卻有17000米左右,可見人類離地核還很遠。但是深海10000米的深度和陸地相比已經不需要鉆探了,所以如果技術成熟的話,可以在馬裏亞納海溝最深處鉆探,說不定還能鉆到地心。
中國的海洋探索在過去的十年裏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國際上對海域的領土劃分也有明確的規定,所以海洋也屬於國家的固有領土,不容侵犯。但陸地周圍的領海面積與公海相比仍然有限,深海還有豐富的油氣等礦產資源未被發現和開采。
全球海洋平均深度超過3500m,水深大於1000m的深海區域超過90%,其中大部分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的國際海域,約占地球表面積的49%。因此,世界各國都把目光投向了公海。
因此,為了使國家贏得海洋利益,近年來我國許多科學家都在積極做深海探測的研究。“蛟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崔維成作為“蛟龍號”第壹副總設計師,乘坐作業潛水器“蛟龍號”下潛至7062米海底,實現了中國5000米以下載人探索的目標,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已啟動1.1萬米全海深潛器,開展“彩虹魚挑戰深淵極限”項目。有了好的開始,未來會更順利。
2020年,中國除成功將嫦娥五號送上月球取回月壤外,還成功到達10909米深度的馬裏亞納海溝底部,中國載人潛水探測進入萬米時代。“上月球九天,下五洋捉龜”的任務在這壹年同時完成。奮進號國產核心部件數量占總部件數量的96.5%,可以稱之為我們的國產深海探測器。
其外形為球形,通過特殊工藝與新型鈦合金材料焊接而成,完全可以承受海底萬米高壓。科學家攜帶探測器下潛,發現了海洋底部的冷泉區和熱液區,資源豐富。目前還沒有能力仔細勘探這些資源,但他們相信,未來像奮進號這樣的探測器會帶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去海底探寶。
陸地上的礦產資源幾乎都被人類開發了,而海洋中,尤其是深海中蘊藏的礦產,卻只有人類發現。無論是海底珍貴的“稀土”資源,還是大洋中脊熱液噴口中的金屬硫化物,這些都是陸地上稀有甚至不存在的礦產。而且海洋這麽廣闊,礦產總量肯定比陸地上多,所以現在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除了礦產的既得利益,海底微生物對於人類探索物種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學家的研究證明,現在生活在陸地上的大多數生物實際上都來自海洋。
如果能夠獲得更詳細的海洋生物信息,相信人類起源的探索將會躍上壹個臺階,海底構造的形成對於人類研究地球歷史也具有重要意義。
新聞報道中,經常會出現海面漂浮著密密麻麻的塑料袋的場景,海洋生態如今正處於人類的不斷汙染之下。保護海洋環境是我們現在必須要做的事情,無論是為了保護海洋生物,還是為了給未來人類的海洋探索打下基礎。否則,在人類真正走出載人探測器,探索10000米的海底下到底有什麽之前,海水中就會充滿不可降解的垃圾。
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全力抵制日本日前向海洋傾倒核廢料。海洋屬於全世界的人類。日本的這種做法不僅汙染了周圍的海洋環境,還使這些具有強輻射性的物質隨著洋流流向海洋的各個部分,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這種自私的做法應該受到全人類的譴責。
經過介紹,我們了解到10000米深處的環境有多惡劣,巨大的壓力是目前人類無法承受的。所以,讓深海探索人類像太空探索人類壹樣在海底行走是不可行的。或許在未來,可以開發出像宇航服壹樣抗壓能力很強的“深海探索服”,人類就可以實現在海底行走的願望了。
而且馬裏亞納海溝只是現在人類發現的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在海洋的某個角落可能還有更深的存在。在深海的探索中,人類勢必要克服“妳盯著深淵,它也會盯著妳”的深海未知的恐懼。在海洋探索的過程中,幽閉的環境常常讓人產生幻覺。但是,不管深海探索未來發展如何,保護海洋環境是每個地球公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