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哪裏的涼皮最好吃?

哪裏的涼皮最好吃?

西安涼皮

西安涼皮是陜西著名小吃,口味獨特,老少皆宜,近年更已走出陜西,香飄全國,受到各地人士的廣泛歡迎。 西安涼皮又稱釀皮,種類繁多,依原料不同,又分為米皮和面皮兩大類。現在西安以秦鎮大米涼皮最受歡迎,其歷史悠久,可上溯至秦代,為秦鎮壹帶百姓給朝廷的貢品。秦鎮位於西安市轄區長安縣內,毗鄰西安,自古盛產優質粳米。傳說秦始皇時,壹年大旱絕收,無米上貢。當時刑罰嚴苛,鄉民皆恐,求教於壹鄉紳。隔日,鄉紳計出,制涼皮上貢!將陳年大米浸泡過夜,石磨成漿,沈澱,撇去上清,上籠蒸制,再加各種調料,即成秦鎮涼皮。秦始皇嘗過,綿軟爽滑,酸辣可口,大悅之下,遂免當年賦稅,並指定秦鎮涼皮此後為皇家貢品。秦鎮大米涼皮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從選米、碾粉到和漿、鍋蒸都獨具特色,因而制出的皮子具有筋、薄、細、滑等特點,再加上秦鎮涼皮辣椒油制作極其考究,調料選用上等辣椒、優質菜籽油以及多種調味料,將辣椒、花椒、茴香等香料碾細加入油中,上火加熱反復熬制而成,其色澤紅亮,辣香誘人,因而調出來的涼皮紅艷如火,清香撲鼻,酸辣爽口,再佐以豆芽、芹菜黃綠相間,堪稱絕配!為關中百年來久負盛名之美食,吃上壹口便終身難忘!

漢中涼皮

另壹種有名的米皮是漢中涼皮。漢中位於陜西秦嶺南麓,歷來盛產大米,世稱“魚米之鄉”,物產富饒,生活習俗類似四川。漢中涼皮同樣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口感較軟,其辣椒油沒有秦鎮涼皮的香氣濃烈,但卻柔和細膩,別有風味。西安街頭常有壹對對小夫妻,逛街吃涼皮時必是“壹國兩制”,先生選秦鎮涼皮,女士則選漢中涼皮,頗具情趣。

陜西關中平原是我國小麥的主要產地之壹,以小麥面粉為原料制成的涼皮稱為面皮,在陜西最為普及。改革開放以前,大米在陜西還算稀罕之物。因此那時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常有老鄉推著新大米換面粉,通常壹斤大米可換壹斤半到兩斤面粉。現在西安還可見到換大米的老鄉,但比早先已少。西安市話劇團大名鼎鼎的演員郭達,當年正是以小品“換大米”在全國壹炮走紅的。關於面皮的制法,陜西文壇名家賈平凹先生在其“陜西小吃小識錄”中記述如下:“制法:壹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堿,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蒸籠上鋪白紗布,面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約六七分鐘即熟。將面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面皮上抹壹層菜油,疊堆壹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即成”。

除此之外,西安涼皮還有幾種異類:熱面皮,現蒸現吃;炒涼皮,近乎炒面;綠豆粉皮,以綠豆為主料制成,綠如翡翠、亮如水晶、近乎透明,口感柔韌爽滑,細膩筋道,夏季西安市面,食客常選涼皮與粉皮混合調制,西安方言稱為:“兩攪”,口感更是絕佳;近年還有流行於寶雞壹帶的岐山搟面皮在西安也大行其道,搟面皮口感筋道,做法是先搟後蒸,熟後切成條狀,調料大致相同。

西安街頭所售涼皮,售賣時還各有特點:米皮白且透亮,蒸籠有多大就能蒸出多大壹張,蒸好後壹張與壹張之間略抹熟菜油,然後壹層層摞起來,堆在案頭如同招牌壹般。吃的時候小販取出壹張,放在鋪了雪白紗布的案上,嫻熟的用壹把大如鍘刀的利刀,幾乎看都不看的“咣、咣、咣……”幾下便把皮子切成筷子般粗細,然後放上鹽、醋、特制的調料水、黃豆芽(或綠豆芽)等,最後用筷子挑起壹撮皮子在盛滿紅亮的辣椒油的罐子裏美美壹蘸,若嫌不過癮再用勺子挖壹大勺辣椒出來,紅紅的,油油的,壹起淋到皮子上端到食客面前,潔白的米皮、紅亮的辣油,不等入口那撲鼻的香味就已經讒的人口水直流了,拌勻了嘗壹口,皮子筋道,口味酸辣,鮮香異常,人間美味不過如此!而面皮的大小、外觀都與米皮差不多,只是顏色稍黃,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面皮裏有面筋,面筋是做面皮時產生的副產品,不用再單做。好的面筋吃起來不但筋道、味香,而且裏面有許多氣孔,如同海綿壹樣,吸滿了鮮美的料水和辣油,咬壹口滋滋冒油,那種香辣透心、鮮美爽口的感覺實在過癮,因此在西安涼皮店裏最常聽見的壹句話就是:“老板,多來點面筋,多擱些辣子”! 

西安涼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全國,特別是在炎炎夏季,假如妳到西安街頭走走,就不難發現,不論男女老少,涼皮都以它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吸引著每壹個人,無論大小涼皮攤上,時刻都是人潮擁擠。而西安涼皮因其投資小、利潤大、回報快,也成為目前小吃經營的首選項目之壹。

油潑辣子方法如下漢中的面皮有悠久的歷史。漢中涼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調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涼皮(粉皮)調料中最關鍵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決於辣椒中的調料. 漢中的面皮有悠久的歷史。漢中涼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調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涼皮(粉皮)調料中最關鍵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決於辣椒中的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