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壹品窩的由來及名稱由來

壹品窩的由來及名稱由來

壹品窩的由來及名稱由來

說起壹品鍋,魯菜(魯菜)有奢華的孔府壹品鍋,徽菜(徽菜)也有著名的績溪壹品鍋。兩種質量相同的鍋各有其起源:

功夫壹品鍋

這個品嘗鍋是皇帝命名的孔子名菜。孔子的後代壹直受到當權者的尊重和善待,自北宋仁宗以來,他們被封為世襲的“盛宴公爵”。後來,孔家後人甚至在明清時期授予“當朝壹品”的稱號。所謂壹品,其實明清兩代把官銜分為壹至九品,壹品為最高,九品為最低。所以孔家可以說是官員中排名第壹的。清朝的皇帝因為地位高,經常光顧孔府,孔府也經常帶廚師入宮,制作孔子的佳肴,供皇太後、皇帝、皇後品嘗。孔府裏經常用雞、豬蹄、鴨、海參、魚肚等各種珍貴原料熬制壹鍋湯,深受皇室喜愛,被命名為“王朝壹等鍋”,成為孔府和所有壹等官員的名菜。乾隆皇帝還送給孔子壹套滿漢全席用銀餐具,最大的也叫“當朝壹品壺”。“當朝壹品壺”是用銅、錫制作的銀雙層大餐具。它有壹個圓形的四瓣桃形和壹個雙桃形的蓋按鈕。封面刻有“當朝壹品”字樣,可在內層和外層之間註入熱量,永久保暖。

這道菜代代相傳。解放前,山東、江蘇、上海等地的壹些高級餐廳仍供應。解放後,中斷了很長時間。現在隨著各種特色菜的恢復和發展,這幾年又重新出現了這道菜,只是用料和制作方法略有不同,餐具也有所不同。也有不同的叫法,如蔡妍壹品鍋、魚翅壹品鍋、海參壹品鍋、什錦壹品鍋等。

除了“當朝壹品鍋”之外,儒家美食中其實還有很多名為“壹品”的菜品,比如壽宴中的“壹品壽香湯”、“壹品豆腐”、“壹品丸子”。光是菜名就顯示了孔子的榮耀。

雞西壹品鍋

在雞西山北部地區,逢四八節、婚喪喜慶,吃壹口鍋是壹種時尚。據記載,當地山路崎嶇,客人很少。如有遠道而來的客人,績溪人欣喜待客,將其所有的精品野味珍品蓋好,集成壹盆,犒賞客人,賓客無不稱贊,從而造就了壹道安徽名菜。“壹品鍋”這個名字曾經在民間流傳。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南巡,從九華山來到績溪。看到天色已晚,他就和壹個農民住在壹起,那個淳樸的農婦接待了他們。當時農婦家裏只有壹些剩菜,就把蘿蔔、豆幹、紅燒肉、油豆腐包等層層鋪在雙耳鍋裏,後端加熱,端上桌。皇帝和隨從們吃了,贊不絕口。吃完後,皇帝問菜名,農婦說她剛匆匆做好。皇帝聽了,覺得“壹鍋煮”這個名字不雅,反而把它叫做徽州名菜“壹品鍋”。事後,農婦才知道,她當天晚上就接待了皇帝;後來流傳開來,村民們爭相模仿其“壹品鍋”的做法,“壹品鍋”成了嶺北壹帶宴請賓朋的民俗。民國以後,著名作家、績溪人胡適將其發揚光大。他在擔任駐美大使期間,經常用這道菜招待外賓,並親自命名為“績溪壹品鍋”,使徽菜走向世界。所以後人也稱這道菜為“胡適壹品鍋”,以褒揚胡適對徽菜的貢獻。

績溪的“壹品鍋”講究層次,壹般分四六層。取決於當時的嘉賓和條件。但無論多少關,葷菜都是上桌,素菜是下桌(叫盆菜)。從上到下壹般是鴨夾,豆腐包,紅燒肉,豆幹或者蘿蔔。將紅燒好的雞塊放在精致的鍋上,下面放冬筍或筍幹。做“壹品鍋”時,將紅燒肉翻炒,煮至半熟。然後將素菜依次攤入鍋中,放入湯汁,用猛火煮開,小火慢燉。時不時把湯汁倒在鍋面上,讓原汁被鴨夾和豆腐包充分吸收,吃起來既有湯汁,又很好吃。雞西“壹品鍋”是壹種多層次素菜合理搭配的鍋菜,其特點是用料簡單,制作精美,偏重火力。經過“先急後寫”的火力調制,其味相互滲透,其食醇厚。這道菜流傳了近200年。

然而,在安徽省石臺縣,“壹品鍋”還有另外壹個產地。

據說是明代石臺縣“四大臣”(南京戶部、北京戶部、南京工部、南京吏部)畢強之妻於所創。

有壹次,明神宗突然造訪尚書府。除了美食,余太太還特意做了壹道徽州家常菜——火鍋。沒想到皇帝吃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後來皇帝得知好吃的火鍋其實是這位壹品夫人自己做的,就即興起了“壹品鍋”這個名字。

(數據來自0559u/Article/002/00459_big5)

,參考:(1)迪基奇/梅士凱普/蔡慧/2008-03-30/32386(2)tieba.baidu/f? kz = 94912493(3)travel . anhuinews/system/2007/07/23/001801917 . s(4)迪基奇/梅士凱普/蔡鷺/200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