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壹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壹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壹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壹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壹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壹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壹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壹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壹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為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壹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壹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壹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麽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在古代,冬節曾是壹個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為周歷的正月是夏歷的十壹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壹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後,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
?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的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又由於富人都過著豐厚的冬至,而窮人則只能貧苦的過夜,於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壹夜?、?富人吃壹夜,窮人凍壹夜?的俗諺。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麽過年壹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在冬至的應節食品方面,有許多有趣的傳統,甚至是各族的特色。例如:滿族旗人在冬至祭天祭祖之後,將祭拜過後的豬肉煮成白肉和親朋好友分享;在陜西地方,人們相信***工的兒子,在冬至這天去世,變成散播瘟疫的惡鬼,但疫鬼怕紅豆,因此在冬至這天,大家煮紅豆粥來避開瘟疫;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在冬至這天則有吃餛飩的習俗,有句俗諺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另外在西北地方則多半吃餃子(餃子在明代之前稱為餛),民間甚至有流傳?吃了冬節的餃子,不凍耳朵?的諺語。
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壹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