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關於景教

關於景教

聶斯脫利派教義

景教,唐代傳入中國的聶斯脫裏教(或稱景教),起源於今天敘利亞境內的亞述帝國,故又稱亞述東方教會。它被視為第壹個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教派,成為漢學研究的活躍領域。唐朝時期,曾在長安盛極壹時,“十字寺”遍布全國,但多為非漢人所信。今天香港仍有少數基督徒。

起源

景教是由聶斯脫裏(380 -451)創立的,他說自己出生在敘利亞。他提出了“基督的兩種本性”理論,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下了耶穌的身體,而沒有被賦予耶穌的神性,所以他反對把她當作神旨來崇拜。

428年,涅利托成為君士坦丁堡的宗主,引起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宗主西裏爾魯斯的猛烈攻擊。公元431年,以弗所理事會以弗所會議後,雖然調解了幾個教派之間的沖突,但聶被解除了主教職務,其教派被列為異端,最後死於埃及。

5世紀末,聶教派遷至波斯,曾以迦勒底或亞述教會的名義傳教。大本營壹度遷到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非常繁華。

聶學派傳入中國時,以景教命名。學者認為“精”就是光的意思。說英語的西方人經常把聶斯脫裏教會歸為東正教(不同於東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雖然在中文裏字面意思是壹樣的),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都包括東方和東方)教會的基督教與聶斯脫裏教派沖突。

景教在中國

明朝天啟五年(1625),在Xi安發掘出壹塊石碑,上面用1780漢字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及頌”幾個字,用敘利亞文寫了幾個十字,引起當時傳教士的轟動。目前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多以此為引。

據石碑記載,唐朝貞觀九年(635年),壹位偉大的德國阿羅本帶著經書來到大秦國(波斯,不是羅馬)的長安,受到歷史名人方的迎接,受到唐太宗的接見。

景教在初唐時期深得皇帝寵愛。李世民曾批準基督徒在長安建寺,原名“波斯寺”,後改稱“羅馬寺”和“大秦寺”。在唐高宗時期,阿羅被視為鎮上的大法師,後來唐朝皇帝的雕像也被掛在教堂裏。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京派基督徒伊斯幫助平定叛亂,後被賜紫袍。從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摩尼教並稱為唐代“三教”。

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年間,爆發了壹場毀佛風潮,壹萬多座佛寺被毀,被稱為會昌修法之難。會昌雖然主要針對佛教,但也傳播到其他外來宗教。景教、祆教、摩尼教,當時信徒總數約3000人,會昌之戰後衰落。

元代以來,由於色目人大量來華,在華景教信徒略有反彈。凱爾·波羅和壹些中世紀的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和蒙古都有不少景教團體,但明顯不如唐代那樣生動。當時他們在鐵八裏的主教曾經和當時新興的天主教傳教士發生過沖突。從明朝開始,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在中國傳教,京族信徒數量銳減。

中國目前只有香港和景教,都是1968+0990年代末從黎巴嫩或敘利亞來香港經商的,數量不多。聶斯脫裏教在香港的主教不僅負責牧養香港的信徒,還負責照顧東亞和南亞的所有信徒。

中國進程

景教在中國的演變中,大量引用佛教概念。更有意思的是,四部福音書的作者都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法王”:馬太是明泰王,路加是路加王,馬可是摩羅王,約翰被稱為韓愈王;教堂叫“廟”;大主教被稱為“大法王”;牧師自然被稱為“和尚”。神的名字是從敘利亞的阿拉哈音譯過來的,叫做“阿羅哈,皇帝的父親”,按道教規矩也叫“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