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茯苓可以健脾利濕,理中丸(人參、白術、幹姜、甘草等。)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脾胃虛弱的患者需要健脾,脾胃虛弱的患者容易水濕停滯。那麽,理中丸中可以加入健脾利尿的茯苓嗎?或者說,用茯苓直接代替白術代替理中丸中的四味藥可以嗎?因為白術也是健脾祛濕的。
如果不註意用藥,感覺茯苓可以代替白術。理中丸治療中焦虛寒證應該是可以的,理中丸加盲茯苓加強健脾祛濕的作用。理中丸裏的白術補藥、幹姜溫補、茯苓祛濕好像沒什麽問題。
第十九節提到葉的醫案,其中理中丸去人參、甘草,加茯苓、附子去濕。而且後世醫家,有幹姜茯苓理中湯,演變為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所以幹姜四君子湯就是茯苓理中湯!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中焦脾虛證。如果在脾虛的基礎上出現了感冒,那麽四君子湯加幹姜就是在理中丸中加茯苓。看來應該是可以的。
在《傷寒論》中,李忠萬芳也提到:“神經緊張者宜加茯苓。”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如有心悸,加茯苓止悸。
張景嶽在《凈月全書》中寫道:五君子湯: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帶濕。人參二三錢,白術、茯苓各二錢,炙甘草壹錢,幹姜(炒黃)壹兩錢。壹杯水半,煎的。
很有意思,理中丸裏的幹姜茯苓變成了四君子湯,四君子湯裏的幹姜變成了五君子湯。這五君子湯不就是在理中丸裏加了茯苓嗎?
但是,我們不能毫無原則地把這個藥方壹路往上加。如果這樣加的話,五君子會瞎加蒼術,所以是六君子湯。那麽壹味加半夏就是七君子湯了。真正的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法半夏)是在四君子湯裏加陳皮、法半夏,而沒有七君子湯,所以不能無限加。
好像也可以加,因為中可樂是涼濕的。但在“醫學現象”中,白術屬於“濕生成”,茯苓屬於“幹還原”。理中丸由幹姜和茯苓制成,即四君子湯。四君子湯去除茯苓,加入黃芪、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為補中益氣湯。值得我們仔細了解的是,古人對方藥的重視。
在易學派的藥象中,我們把所有的藥分為五類,即風熱藥、濕藥、幹藥、寒藥。見附表:
從上表我們知道,白術屬於濕藥的範疇,茯苓屬於燥降收益的範疇。就像我們在理中丸裏加茯苓或者我們去白術茯苓,會對整個方劑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從上表來看,應該對漲跌有影響。
如果影響了他的升降,也會影響他的療效。所以加不加壹定要根據臨床需要。而不是我們所想的,加與不加是壹樣的。
理中丸加幹姜為四君子湯,四君子湯加茯苓和黃芪、當歸、陳皮、升麻和柴胡為補中益氣湯。
從理中湯到四君子湯,再到補中益氣湯,這是中醫的進步,而且這種進步壹直傳承到現在,我們不能人為的逆轉。加茯苓和不加茯苓真的不壹樣。並不是說加茯苓就壹定能提高效果,有時候往往會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