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稻田養殖技術。水田基礎工程建設應選擇地勢低、排灌方便、不澇不旱的水田,面積控制在0.067-0.134公頃。每0.067公頃水田壹般修築若幹寬約1米、高50厘米以上的圍堤,圍堤面積壹般占水田總面積的20%,營造出符合蛙類兩棲習性的環境。
壟間寬度4-5米,方便水稻種植。稻田用聚乙烯網圍起來,高度約1米,防止青蛙逃跑。堤邊上用竹竿和蘆葦簾搭了壹個離地50厘米的遮陽棚,作為青蛙休息和進食的地方,規格2米?1.5m,每隔10m在田埂上設置壹個遮陽棚。
每個遮陽棚下有3張50 cm大小的美食桌?30厘米。為了保證水田有足夠的水源,每個養殖架都要設置單獨的進排水通道。進水渠和出水渠成對角線設置,以促進水流的旋轉,並使水交換充分。
稻田養蛙技術2。秧苗放入稻田養殖的青蛙,幼蛙壹般在4月初放生。放養前每隔0.067公頃用20公斤生石灰消毒壟間溝,壹周後放水養蛙。新變態的幼蛙每0.067公頃放養2-2.5萬只,30天後的幼蛙每0.067公頃放養6.5438+0.5-2萬只。不同規格的青蛙不宜同時放養。
田雞養殖技術3。飼養管理1。食物馴化。具體措施是:首先在堤邊均勻撒上面包蟲、蠅蛆、小蚯蚓等活餌,供幼蛙捕食,每天早晚兩次投餵;五天後,幼蛙習慣捕食活餌,然後把這些活餌放在食物桌上;壹周後,對魚和動物內臟進行“死餵”,並餵以與活餌大小相近的活餌,逐漸增加“死餵”的份額,最終完全過渡到“死餵”餵養。
此外,還可以通過模擬活餌將幾條活泥鰍放入飼料中,活泥鰍在飼料托盤中遊動,帶動托盤中的飼料。幼蛙看到托盤裏的飼料完全震動,就會搶著吃,這樣也能達到馴化的目的。馴化時間壹般在20天左右。
2.飼料及其飼養。新變態幼蛙的飼料主要是蛆、面包蟲、小蚯蚓等小動物,平均每100只幼蛙日飼料100-150g。幼蛙長到15g左右時,投餵小雜魚、蝦、蚯蚓、螺肉、動物內臟(切碎),每日投餵量相當於幼蛙體重的10%-15%。此外,還應在稻田安裝捕蟲器,誘捕昆蟲作為青蛙的誘餌。當青蛙長到50g以上時,投餵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5%以上,直徑4-6mm,投餵量控制在青蛙體重的3%-5%,上下午各投餵1次。
3.日常管理。稻田裏養殖青蛙,夏天在堤上種黃豆,可以給青蛙遮陰禦寒;夏季,稻田應適當補充壹些新水,水位保持在40厘米左右;每天清洗食品臺,定期消毒烘幹;每天巡視田地,觀察青蛙的生長情況。
稻田蛙類養殖技術。稻田裏的疾控青蛙可以吃壹些害蟲,但不能完全代替農藥來控制害蟲。嚴重的水稻病蟲害仍需高效低毒的農藥防治。為了保證稻田美國蛙的安全,在施藥前要註意清理和疏通溝渠,使稻田水位加深到6-10cm。噴灑藥物時,盡量減少藥物落入水中。乳劑農藥在露水幹後噴灑,粉劑農藥在有露水時噴灑,也可每半田輪流噴灑。噴灑後,如果發現青蛙不適合,立即向田間添加淡水。
另外,下雨前不要上藥,以免藥掉到水裏。青蛙疾病的防治應以增強青蛙體質、改善稻田環境為基礎,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道路:
①幼蛙放養時,用20X10-6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或用3%-4%鹽溶液浸泡10分鐘。
②飼養管理中,蛙溝(塘)、工具、蛙體、食物要經常消毒,飼養要定時、定位、定量。
③運輸、放苗等操作要小心。在蛙病的旺季或流行期前,每隔10天在水田中撒20×10-6生石灰或1×10-6漂白粉,或在配合飼料中添加不同藥物進行餌料控制。
(4)野外巡邏時,發現敵情、汙物、殘餌及時清除;對行動遲緩、臥不動、厭食或有其他異常表現的青蛙,應及時捕捉檢查,對患病者進行隔離治療,並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疾病的發展和蔓延。
稻田養蛙技術五、稻田養蛙註意事項①稻田要有充足的水源,排灌方便,水質無汙染。
②把水田分成幾塊小蛙田,每塊面積約80?120平米。
③蛙溝開挖。稻田兩邊?在引水渠或水庫邊開挖壹個,長度等於轍叉場,寬度1m,深度0.5-0.6m?11?之字形蛙溝占本田面積的15-25%。在蛙溝和蛙田交界處修建了高0.3米、寬0.3米的小埂。
④加高加固山脊。用從田埂溝中挖出的土在田埂周圍築埂,埂高0.4-0.5米,面寬0.3-0.5米..
⑤搭建防逃設施。在田埂周圍打樁,用水泥瓦或聚乙烯網圍起來,高度0.8-1 m,埋在10 cm的土中。
⑥進、出水口缺口對角開挖。每個邊田分別開挖1-2個進水口和出水口,同時用鐵絲網或聚乙烯網釘設蛙障。
⑦搭建遮蔭棚。每個蛙溝上方水平懸掛遮陽網進行遮陽,寬度為1.5-2m,長度與蛙溝相同。
⑧在蛙場周圍開挖排洪溝,防止洪水進入蛙場。
通過以上青蛙稻田養殖技術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如何在稻田裏養殖青蛙了。田雞稻田養殖是田雞養殖過程中的壹種模式,在稻田中可以養殖美國田雞,不僅生態綠色,而且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空間,增加了稻田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