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是古生代的第四個紀元,又被稱為?魚類時代?,在這個時代的海洋河湖中,遊蕩著不計其數的魚形動物, 鯊魚 和肺魚都誕生於這個時代,下面我們將為大家揭曉十大泥盆紀最恐怖的生物,到底是誰當時最可怕的存在?以及泥盆紀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分析。
泥盆紀地質時代名片
地球名片:
起止時間:4.2億年前 ? 3.6億年前
持續時間:6千萬年
泥盆紀大滅絕動物比例:72%
泥盆紀十大 恐怖生物 : 鄧氏魚、海納螈、含肺魚、提塔利克魚、恐魚、腔棘魚、房角石、陸地殺手蠍、雷蠍、胸脊鯊(梳理排名不分先後)
鄧氏魚-名副其實的泥盆紀霸主生物距今約三億六千萬年前主宰海洋的不是大白鯊,而是身型如公車的巨大鄧氏魚。這種史前巨魚血盆大口壹張,即使最兇猛的大白鯊也只能退避三舍。
鄧氏魚屬盾皮魚綱,全身有盾甲包覆。芝加哥大學研究員安德森及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專家衛斯尼利用電腦模擬鄧氏魚的頭骨,發現這種巨魚在史前海洋呼風喚雨不是沒有原因。
它的頭部肌肉相當發達,與關節協調度絕佳,可以在五十分之壹秒內瞬間咬合,威力驚人,產生的強大吸力讓倒楣的獵物只有乖乖送死的份兒。鄧氏魚滿嘴的銳牙也是它的致命武器,這種魚類的牙齒撕咬力是人類目前所知最為兇猛的海洋生物。
它的牙齒在閉合的壹瞬間,所有的力量都會聚合在牙齒前端極小的區域內,每平方厘米可以產生高達5600公斤的撕咬力。在壹般情況下,壹名體重63公斤的女性,當她腳穿鞋根為0.5厘米的高根鞋踩住丈夫的腳上時,產生的壓力為127公斤每平方厘米。
在目前仍然活著的生物中,美洲鱷的撕咬力最為強大,可以達到963公斤,但這與鄧氏魚比起來則顯得根本不足壹提。而另外壹些動物,如人的牙齒撕咬力為77公斤,狗的撕咬力則只有57公斤。
不過,鄧氏魚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牙齒,而以相互絞合的長條嶙峋狀的刃片代替,幾乎可以咬斷和粉碎任何海洋生物。鄧氏魚對它的食物毫不講究,吃起東西來也是六親不認,它進食吃魚類、胸脊鯊,甚至自己的親屬同類都不放過,簡直是傷心病狂。下壹頁更多泥盆紀十大恐怖生物等妳來揭開。
海納螈海納螈是由肉鰭魚類進化而來的,平均體長1.5米左右,是壹種水陸兩棲動物。它們可以在陸地上遷徙,也可以在水中躲避捕食者。
海納螈又被稱為海納的走獸,是壹種生活在泥盆紀的肉食四足動物,它是恐龍出現之前的生物,經過漫長歲月的進化,它成了水陸兩棲動物,並有了肺部,之前是由海底的壹種魚類演變而來的。海納螈有著扁扁的頭,經過長期進化已經變得很峰利的牙齒,還有著像人類壹樣有記憶功能的大腦,也有著像陸地動物壹樣呼吸的肺,用來***及全身循環系統所需的氧氣。像魚壹樣的鰭已經被發達的四肢所取代,就是這樣的動物,是泥盆紀十大恐怖生物中被懷疑為人類祖先的第二物種。
這些古老的水岸兩棲生物被認為是自肉鰭魚綱生物所演化而來;鰭演化成肉狀四肢,而鰾演化為肺。然而沒有足夠的化石證據可以確認海納螈是否是其後所有陸上脊椎動物的***同祖先。
目前發現的海納螈近親有同屬兩棲動物的魚石螈、棘螈等。
含肺魚含肺魚是壹種史前的掠食性魚類,生存於3億6000萬年前的泥盆紀。它們長約4米[1]及重達2噸。其骨骼顯示它們的鰭很強壯,有可能可以走到陸地上,並吃掉陸地生物。
含肺魚擁有非常發達的肺部,即使在沒有水的環境下,依舊能夠生存很長的時間,再加上魚鰭相當發達,有強健的肌肉,就像是它的腿壹樣。但雖然他很強大,但依然不是鄧氏魚的對手。
提塔利克魚-被懷疑是人類祖先提塔利克魚與同期的其它捕食性動物壹樣,體型較大,小的能有3英尺(約0.9米)長,而較大的提塔利克魚則能長到9英尺(約2.7米)。它們長有壹排用於捕食的牙齒,頭部扁平,眼睛長在頭頂,這些都有點像我們今天的鱷魚。
提塔利克魚頭頂上方還有呼吸用的氣孔結構,顯示它們擁有功能跟腮壹樣的肺。提塔利克魚的鰭已擁有原始的腕骨和簡單的趾骨。這些骨頭雖然無法和今天的四足動物那樣具有行走功能,但還是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和進行身體移動。
提塔利克魚分類上屬於肉鰭魚綱,現代與提塔利克魚親緣關系較近的是同樣歷史非常古老的腔棘魚和肺魚。
有人提出我們人類是提塔利克魚的直接後代,但這壹觀點並未得到確切的答案,還有待科學家及我們做更進壹步的探討和研究。
恐魚-遠古海洋霸主魚泥盆紀時曾盛極壹時的霸主魚之壹,恐魚屬於泥盆紀常見的盾皮魚類,是當時這片水域的頂級掠食者。它的頭部和胸部包裹有壹層堅硬的骨甲,口中鋒利的骨板霸氣外露。
3.6億年前的古海洋中,身長10米的恐魚是壹個巨無霸。它的頭和軀幹的前部都披有厚重的?甲胄?,甲胄長度可達3米。上下頜強壯的骨板,形成了剪刀式的銳利刀刃。凡是被恐魚捕捉到的其他魚類,都很難逃脫被吃掉的厄運。
腔棘魚-壹夫壹妻制的魚腔棘魚最初出現於泥盆紀中期,,曾經被認為在6000萬年前已經滅絕,然而於1938年壹個漁網卻捕到壹只活的腔棘魚。這種魚使用它們的奇怪的鰭在海底行走。腔棘魚現在又給人們壹個驚奇:每次繁殖時是壹夫壹妻制,對魚類這是極不尋常的。
腔棘魚通常生活在水深大於100米處。腔棘魚喜居印度洋深處條件穩定的區域,白天藏在洞裏,晚上捕食。
腔棘魚和其他魚類不太壹樣,腔棘魚具有像四肢壹樣的鰭,因此,古生物學家懷疑腔棘魚是陸生四足類的祖先。另外,腔棘魚也是現存生物中,曾與恐龍分別橫行水中與陸上的生物,由腔棘魚的壹些生理和生態行為的模式,可能幫助人們推測恐龍時代壹些生態環境,因此當發現腔棘魚時,科學界為之瘋狂。
腔棘魚在4億年前已經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本沒有變化。令人驚訝的是,雌性在孕育後代中投入大量的精力。雌性可能懷孕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動物王國中相當罕見。然後完全成型的魚苗以約500克體重來到世界。懷孕末期雌性非常重,壹條懷孕雌魚甚至近100公斤。還有壹點尤其令人驚訝。經過檢查發現,雌魚只與壹條雄魚交配。這意味著,壹次繁殖中,所有魚仔都來自壹個***同的父親。維爾茨堡大學研究人員沙特說,對於其他魚類,如孔雀魚、劍尾魚,都與多個雄性交配,最大限度地提高後代的遺傳多樣性和生存前景。因此,腔棘魚億萬年不變的「獨壹父親政策」令人驚奇。腔棘魚的壹夫壹妻制不是終生,而是對每次繁殖,可稱為序列性的壹夫壹妻制。
目前腔棘魚依然是動物研究壹個有趣課題,因為它的出現早於肺魚,且幾乎沒甚麽改變。
房角石科學家認為房角石是古生代最巨大的生物之壹,也是泥盆紀十大恐怖生物中最大的生物之壹,並且是壹種以廣翅鱟為食的深海頂級掠食者,它們生活在泥盆紀。
根據化石資料顯示,巨大的房角石長度約為(9米),不過這個估計值的準確性仍有爭議。即使如此,房角石仍然是古生代最巨大的生物之壹。
房角石仍然是古生代最巨大的生物之壹。從它巨大的身軀來推測,房角石是壹種生活在深海的頂級掠食者(它們可能無法在淺海移動身體),可能以廣翅鱟(例如巨型羽翅鱟)為食。
陸地殺手蠍英文:P. kirktonensis,拉丁語中的翻譯是呼吸的蠍子,另壹種遠古蠍子物種,它們生活在陸地,體長可達到60厘米,生活在大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很可能它們以小型節肢動物和昆蟲為食,它的蜇咬足以殺死壹些動物。
雷蠍雷蠍,又名布龍度蠍子, 根據化石來看它們是壹種長1米的水生蠍子。雷蠍像現今的蠍子,但體型較大, 也有更大的復眼.對於當時生存的大型動物, 它們是壹種重要的掠食者。
不論是為了逃避掠食者,或是追捕獵物,雷蠍不僅可以在水裏,也可以在地面。不過由於它們難以支撐其體重,所以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水中。它們會獵食細小的海生動物,如魚類、棘魚綱、異甲魚綱、細小的蠍子及三葉蟲。
雷蠍在《與巨獸同行》出現,獵食頭甲魚,但被翼肢鱟所吃。下面將揭開泥盆紀十大恐怖生物的最後壹種,以及當時海洋生物的滅絕原因
胸脊鯊胸脊鯊,又名胸棘鯊或齒背鯊,是鯊魚的祖先,生存於約3億6000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至石炭紀早期,如今已經滅絕,最早化石發現於歐洲及北美洲。
胸脊鯊長約70~200厘米,外觀像現今的鯊魚。它們的背鰭很特別,外形像鐵砧,但只在雄性身上發現,科學家估計這是有求愛作用。它們的頭部及背鰭滿布細小的棘,就像是現今鯊魚盾鱗的放大版。
它的食物包括魚、甲殼類和頭足類動物。天敵是含肺魚、鄧氏魚。
除了以上泥盆紀十大恐怖生物之外,當時還有如溝鱗魚、原始鱗木、肉鰭魚等許多海生生物,以及陸生生物。下面到了揭開泥盆紀生物為什麽滅絕的時候了。
泥盆紀生物大滅絕的原因由於無法考證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的詳細資料,科學家推測出了可能原因,包括全球氣候變化、火山噴發、海平面變化、缺氧等原因,其中更讓人信服的是海洋缺氧。
科學家稱,本次滅絕事件的同壹時期,也曾經出現大規模的海洋含氧量降低,沈積紀錄也指出泥盆紀後期存在氣候變遷的現象,直接導致部分生物的滅絕,因為由於氧氣的缺乏,壹些有機物的降解速率因此而減緩,使其保存更為容易,再加上多孔的礁石本來就容易保存石油,使得泥盆紀的地層成為石油開采的重要來源,在美國更是如此,而美國也發現了眾多泥盆紀時期生物化石。
泥盆紀滅絕的動物種類包括:腕足動物門、三葉蟲、菊石目、牙形石綱、無頜總綱和疑源類,以及所有的盾皮魚綱生物。然而陸生生物和淡水生物受到的影響較小。